案例:2012年4月,原告上海某公司與被告浙江某公司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及相應的《技術協議》,約定原告向被告供應化工水泵,原告應于2012年6月30日前供貨,對產品質量要求、質量保證期、付款期限、違約責任等均進行了約定。上述合同、協議簽訂后,雙方均根據約定履行了一定的合同義務。2013年8月,原告上海某公司向合同約定的爭議管轄法院——合同簽訂地法院提起訴訟,主張被告浙江某公司拖欠其貨款,要求法院判決被告支付逾期貨款及其相應的利息。后本案被告浙江某公司針對該合同向合同簽訂地法院提起反訴,主張本案原告未能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造成本案被告很大的經濟損失,故向法院提出反訴請求,要求被反訴人承擔違約責任、更換配件、賠償損失等。最終經過法院調解,雙方對貨款的數額、付款方式、質保期等條款達成一致。
分析:本案是買賣合同糾紛,被告在原告提起要求支付貨款的訴訟后,針對原告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給被告造成損失提起了反訴,要求原告賠償損失、更換配件等,此處應視為反訴。如果被告買方僅僅以質量異議為由要求減少貨款,則應視為反駁而不是反訴。那么《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有關反訴的規定具體有哪些?反訴的構成要件有哪些?以下將做進一步分析。
《民事訴訟法》第51條規定“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該條明確規定了民事訴訟中被告有提起反訴的訴訟權利,但并沒有規定反訴的構成要件,在現實應用過程中,首先得明確反訴的構成要件,才能正確加以運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對此作了詳細規定,《民訴解釋》第222條規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并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并審理。”,第233條規定“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于本訴的當事人的范圍。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于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于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并審理。反訴應由其他人民法院專屬管轄,或者與本訴的訴訟標的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無關聯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訴。”
從上述條款規定來看,首先,反訴提起的時間必須是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辯論結束前。其次,反訴還必須具備主體和客觀方面的要求。
1.主體方面,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定于本訴的當事人。反訴、本訴的當事人必須相同,反訴的原告只能是本訴的被告,反訴的被告只能是本訴的原告。
2.客觀方面,從實質要件和程序要件兩個方面來說,其實質要件是反訴與本訴之間必須具有牽連關系,即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于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于相同事實的。反訴的程序要件是反訴必須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且要求審理本訴的法院對反訴具有管轄權。
反訴制度的設立,一方面提高了法院的訴訟效率;另一方面可避免因分別審理而造成的裁判矛盾。當事人在解決民事糾紛時,只有熟悉反訴的構成要件,才能正確運用反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