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訴訟都如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發起戰爭前一定要對案件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分析各種可行的方案,制定最佳作戰策略。策略不同,路線就不同,適用的條件也會不同,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在戰爭開始后游刃有余,掌握戰爭的節奏。不少當事人得到敗訴判決時感慨司法不公,殊不知敗訴的原因往往是忽略了法律適用的條件或者權利依據的引用不當。
文/張天江 惟勝道律師事務所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 惟勝會
公司盈余分配之訴,目的在于保護股東請求分配公司利潤的權利,這項權利對于小股東而言更為重要。但若只看到法律賦予的利潤分配權利而忽略適用條件,想當然的發起一場公司盈余分配的訴訟,最終也只能以敗訴收場,得到一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果。
條件一:具備股東資格
《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
《公司法》第四條規定:“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案號:(2016)湘09民終17號
案件當事人:蔣文盈與湖南省安化縣食品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案由:股東資格確認糾紛
法院認為:公司股東資格確認糾紛與股東盈余分配請求權糾紛系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應先審理股東資格確認糾紛案件,若確認股東資格,可另案處理股東盈余分配請求權糾紛,不宜在同案中一并處理。本案原審確定的案由為股東資格確認糾紛,而蔣文盈也未主張股份紅利的具體金額,且股東盈余分配請求權能否實現,要取決于公司是否盈利、股東會是否依法作出分配股利的決議等多項條件,故本案只審理蔣文盈股東資格確認問題,蔣文盈應另案主張股份紅利權利。
小結:現實中存在通過代持股協議享有投資權益的隱名股東存在,這些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還未得到公司的認可,意味著未登記于股東名冊的隱名股東不能直接向公司主張分配利潤的權利,僅能在名義股東獲取分紅后憑借雙方的股權代持協議向名義股東主張投資收益。或者,隱名股東先行發起一個股東資格確認之訴,從幕后走向臺前,然后在憑借認定的股東資格向公司主張盈余分配。
條件二:出資須到位
《公司法》第三十四條規定:“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六條: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出資,公司根據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對其利潤分配請求權……作出相應的合理限制,該股東請求認定該限制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案號:(2014)威商初字第8號
案件當事人:王文江、趙錦鵬與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
案由:公司盈余分配糾紛案
查明事實:2013年7月13日,聯發召開股東會,對公司注冊資本不足的瑕疵和補足的措施進行決議……決議內容為:“董事長在股東會上向全體股東報告了公司在改制中的經過,在股權轉讓時的具體操作方法。由于多種原因,公司注冊資本實際存在到位不足的瑕疵。解決措施:公司經營已實現的利潤,扣除各種稅后以及由此產生的利息、租金,全部補充注冊資本,直到補足為止。”訴訟中,原告否認其收到了開會通知。
法院認為:關于聯發公司股東是否有權要求分取紅利的問題。……股東出資是對公司最基本的義務,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會導致公司資本不充實,損害了公司的利益,進而侵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與出資義務相應的股東權利只能按出資比例來行使,這是民法中權利與義務統一、利益與風險一致原則的體現。股東在沒有履行出資義務的情況下主張權利,其投資收益與出資風險之間不存在聯系,明顯有違公平的原則。
本案中,聯發公司股東并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其股東權利的行使應當受到一定限制。對此,聯發公司于2013年7月13日召開股東會,對聯發公司注冊資本不足的瑕疵和補足的措施進行決議。原告認為其未收到召開股東會的通知,該股東會決議應為無效。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第二款規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根據上述規定,原告若未收到開會通知,應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但原告并未行使撤銷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六條“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出資,公司根據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對其利潤分配請求權、新股優先認購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等股東權利作出相應的合理限制,該股東請求認定該限制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的規定,該決議內容并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認定為有效。
綜上,聯發公司股東在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前,其股東權利受到限制,且聯發公司未就利潤分配方案形成股東會決議,又作出在補足注冊資本前不分紅的決議,故聯發公司股東無權要求分取紅利。
小結:出資是股東獲取股東資格的最初始條件,沒有履行出資義務就無法享有股東權利。因而股東主張分配公司利潤時需已全面履行了出資義務,并且沒有抽逃出資的行為,否則其股東權益就應當受到公司的合理限制。在未盡自身出資義務被公司合理限制的情況下起訴主張分配利潤,訴請將不會被支持。
條件三:公司有可供分配的利潤
《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公司的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在依照前款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之前,應當先用當年利潤彌補虧損。……公司虧損和提取公積金后所余稅后利潤,有限責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分配;……”。
案號:(2016)蘇01民終3920號
案件當事人:楊德統與南京理工金寧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案由:公司盈余分配糾紛案
法院認為:依據均益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金寧公司凈利潤為1299932.96元。金寧公司認為案涉協議書約定的是可分配利潤,一審判決不應將二者混同。本院認為,公司可分配利潤不同于凈利潤,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從稅后利潤中提取法定公積金后,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還可以從稅后利潤中提取任意公積金。在金寧公司股東會未對提取任意公積金作出決議的情況下,案涉金寧公司可分配利潤應為凈利潤提取百分之十列入法定公積金后的剩余部分,金額為1169939.66元,一審法院對于該可分配利潤認定錯誤,本院予以糾正。
小結:公司賺了錢并不意味必然有錢分,公司分配利潤之前,需要以當年的利潤彌補前年度虧損并提取公積金,在完成這些步驟后仍有利潤盈余才能供股東進行分配。這是法律賦予公司的一項強制性義務,因此分配利潤前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完成,無盈余則不能分配。
條件四:公司就利潤分配方案進行了決議
《公司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股東會行使下列職權:……(六)審議批準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案號:(2006)民二終字第110號
案件當事人:河南思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與胡克
案由:公司盈余分配糾紛案
法院認為:在公司董事會、股東會未就公司利潤分配方案進行決議之前,公司股東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公司向股東分配利潤缺乏法律依據。因此,本案中在思維公司董事會、股東會未就公司利潤分配作出決議之前,胡克以股東身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分配公司利潤,其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由于公司是否分配利潤以及分配多少利潤屬公司董事會、股東會決策權范疇,原審判決認定思維公司有巨額利潤而長期拒不向股東分配損害了占股比例較小的股東的利益,并據此逕行判決公司向股東分配利潤,不符合公司利潤分配的法律規定,應當予以糾正。
案號:(2013)滬二中民四(商)終字第1249號
案件當事人:王某某與上海虹口日雜花席總店
案由:公司盈余分配糾紛案
法院認為:相比照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有按照其實繳出資比例要求分取公司紅利的權利,但此權利建立在公司具有可供分配盈余的前提之上,且同時還須經過公司股東會對于利潤分配方案的審議和批準。本案中,首先王某某無法提供有效證據證明虹口花席店具備可供分配的企業盈余,其次也無證據顯示該店召開過合法的股東會會議并對于分配方案及每股分紅紅利作出過有效的審議和批準。……基于此,原審法院對于王某某主張虹口花席店向其分配10,900元公司盈余之訴請未予支持,并無不妥,本院予以維持。
案號:(2014)武中民終字第507號
案件當事人:劉宏與武威新發汽車市場有限公司
案由:公司盈余分配糾紛案
法院認為:股東請求分配公司盈余,應當依據股東會決議進行。公司利潤分配方案是公司股東會審議批準的事項,是否提取任意公積金,公司利潤如何分配、何時分配,屬公司自治范疇,均應由公司股東會審議批準,人民法院無權決定公司盈余分配。本案中,被上訴人武威新發汽車市場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未召開過股東會議決定公司是否存在盈余、利潤如何分配。上訴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公司進行盈余分配沒有法律依據,該訴訟事項不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
小結:公司利潤分配與否、如何進行分配均屬于公司自治范疇,由公司股東會自行審議批準,作為司法機關的法院無權決定公司利潤是否應當分配。換言之,即使公司有可分配的利潤,公司愿意放在那不進行分配,法院也無權強制對該筆利潤進行分配。
綜上:可以看出,股東請求分配公司盈余之訴最大的障礙在于公司對于分配享有的自治權,司法權力難以進行干涉。通常而言作為公司的大股東不會面臨這樣的訴訟,因為大股東基本可以主導公司對公司的利潤進行分配而無需通過司法的強制介入。所以盈余分配之訴是為保護小股東權益而確立,但又受到公司自治原則的限制。
實踐中不乏出現大股東長期不向股東分配利潤侵害其他股東利益,此時因沒有形成分配方案決議,小股東提起盈余分配之訴必然失敗。此時小股東如何救濟?
筆者認為:此時小股東只有采取消極維權措施,要么轉讓股權,要么依據《公司法》第七十五條選擇退出。該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一)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二)公司合并、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三)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當然,這并非是小股東最好的利益選擇。因此我們建議在公司成立之初,即將利潤分配的方案(可區分不同情況設置不同方案)在股東協議或章程中予以明確,有了預先分配方案,則可以解決大股東不進行利潤分配無法形成利潤分配決議的訴訟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