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違約和過失相抵,兩個概念看似有重合之處,在實踐中的認定和適用也容易混淆?;煜闹饕蛟谟诋斒氯嘶蛘卟门姓呶茨苷_區分過失相抵與雙方違約在過錯內容、法律后果、歸責原則等等上的不同。
《合同法》第 120 條規定: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上對于雙方違約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中也存在不同理解。有學者認為,雙方違約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分別違背了自己的合同義務;也有學者認為,“雙方”違約的理論是錯誤的,因為根據合同法規定,在同時履行原則以及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的制度下,無論什么情形,均只存在一方違約,而不存在雙方違約。
小編認為,實踐中存在雙方違約情形,比如雙方當事人均履行合同,但該履行均不符合合同的約定,這時就產生了雙方違約。
例一:某甲將小貓交給寵物店保管,但是某甲沒有按照約定支付保管費。寵物店由于過失,導致小貓受傷一只眼睛失明。某甲請求賠償,寵物店以某甲沒有支付保管費為由主張免除責任。
該情形屬于雙方違約。
《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
《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0條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對損失的發生也有過錯,違約方主張扣減相應的損失賠償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過失相抵,又稱為與有過失,即受害人就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也有過失。該規則的意義在于,就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受害人也有過失的,裁判機構可以減輕行為人所負的賠償金額或者免除其賠償責任。它的法理在于:基于自己的過失所造成的損失,應當由過錯方自己承擔,這本質上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化。
例二:農場向水果店商家出售一批新鮮水果,農場由于裝箱耽誤,發貨遲延2天。又由于水果店商家誤將收貨人的電話號碼最后一位數寫錯,出賣人發貨后又在路上耽誤了1天。最終造成水果店商家損失10萬元。
聯系:在過錯責任原則的背景之下,可以說雙方當事人都存在過錯。從外觀上看,雙方違約同過失相抵確實存在類似之處。
區別:
① 過失相抵的情形,受害人的過錯乃是對于自己的過錯,其過失行為所違反的是對自己的注意義務。過失相抵中的受害人的過錯行為,不一定是違約行為,甚至大多數不是違約行為。而雙方違約則是雙方對于合同義務的違反。
② 過失相抵的情形,雙方的過錯行為是導致受害方損害的共同原因。而雙方違約,通常是雙方導致對方損害、彼此損害。
③ 在法律效果上,過失相抵不是抗辯,而是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消滅。而雙方違約,一方面雙方各自承擔的相應責任并不一定限于損害賠償,也可以包括其他的責任方式,另一方面,即使相互賠償,可以發生抵銷,但也并不是當然地抵銷。
區分二者的意義在于雙方違約和過失相抵的法律后果不同。過失相抵法律后果體現為:裁判機構就債務人的違約與債權人的過失進行衡量,令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最終表現為違約方的責任減輕或者免除。
而雙方違約的法律后果體現為:雙方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且最終如果雙方均承擔了損害賠償責任,兩項損害賠償之債可發生抵銷。
結合上述案例,案例一中存在兩個違約行為,相應有兩個違約結果,甲要求寵物店承擔違約責任,寵物店不能以甲未支付保管費為由進行抗辯,甲仍應支付相應保管費,寵物店則應就其未盡妥善保管義務承擔相應賠償責任,該賠償責任不限于金錢債務的賠償,案件處理側重于界定違約責任,進而確定責任承擔方式。
而案例二中,出賣人遲延發貨、送貨造成了買受人的損失,只有一個損害結果,應由出賣人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買受人對于該損失的造成也存在過錯,裁判機構應結合具體情事,適當減輕出賣人的賠償金額,案件處理的重點在于平衡雙方利益沖突。
(部分內容參考崔建遠主編:《合同法》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