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有法律思維,有“Think like a lawyer”,那么,有沒有“法務思維”或“像法務一樣思考”?
很多學法律的人大概都了解法律思維。法律思維的基本規則是:一是合法性優于客觀性;二是程序公正優于實體公正;三是形式合理性優于實體合理性;四是普遍正義優于個案正義;五是理由優先于結論;六是以權利義務分析作為思維邏輯線索。
這樣,像律師一樣思考,也即律師作為一種職業的思維習慣,大概有理性思維、邏輯性思維、規則性思維、程序性思維、全局性思維、證據思維等習慣。
如遇到一般性的問題或重大的問題,能體現上述思維習慣的,一般可稱為其已“像律師一樣思考”了。
法務思維等同于律師思維嗎?或者,“像法務一樣思維”有沒有一些特殊性?個人認為,除了像上述律師思維所包含的思維習慣或思維方式以外,總結法務的思維習慣,還確實有一些特別之處。
如果企業的老板、企業的同事都不信任自己,除了法務自身的能力問題以外,關鍵還是該名法務人員的思維方式問題。
大多數情況還是思維方式,法務沒有朝著建立信任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專業方面的問題,總是好解決的,特別是在有充分競爭的律師市場上。
如果法務能夠在企業內建立可靠性和信任性,那么法務已成功了一半。這就是思維方式帶來的結果。而建立可靠性和信任性,當然要花時間投入。提高處理事務的品質,或者增加處理事務的數量,慢慢在企業內,對各種人建立信任。
信任,是律師拿下法律服務單子的關鍵,也是法務成長的關鍵。前者是一個綜合因素的結果,后者更多是法務自身思維方式與努力的結果。
企業的法律問題,不會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它永遠是一個商業問題,是一個包含了法律問題的商業問題。所以,法務要有商業認識,要從商業角度來考慮自己的工作之價值取向。即與法律更優的追求,如公平、程序優先、形式優先,可能正好相反。
法務人要的是效率、結果與實質。如修改合同這件事,就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一般來說,我們修改合同,是建立在雙方公平、誠信的原則上的。但好的合同修改,往往是假設對方不誠信、不遵守合同約定,所以要約定很重的違約責任,很多的履約前提,很多的解除權。對于己方的利益,永遠比對對方考慮的要多。對于風險的分配,永遠希望由對方來承擔。
高超的合同修改,有可能考慮讓對方也得到適當的利益,己方也分擔一些風險。但這個做法,其出發點仍然是己方利益優先于對方利益,而不存在對等之說的。因為這是實踐中的合同之商業屬性使然。
法務這一點的思維方式,比律師會更為重一些,也是法務們的優勢。有時,也成為法務詬病律師的一個說法。但本質上,商業律師也是講商業思維的,只是沒有那么掌握和法務一樣多的信息,或者因溝通成本高于法務,因此,放棄了一些商業思維,多了一些純法律思維。
律師不大可能做到及時響應,但法務是可以的。如果把法務或律師的工作,都視為一種法律服務,那么服務的及時性是評判服務質量非常關鍵的因素。
不管服務的內容標準如何,服務的時效標準讓企業用戶滿意,可以幫助法務建立起與律師不同的競爭優勢。
個人認為,既然律師在專業上、資源上比法務有優勢,那么企業為什么還要聘請法務,而且趨勢是企業在法務的投入越來越大,當然產出也越大越大。企業聘請法務,正因為法務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其中就是響應的及時性。所有的服務,包括法律服務,易獲得性、及時反饋都是服務需求者非常看中的功能。
因此,法務養成第一時間回復,立即給出一個結果,是很好的工作習慣。比如,法務的合同修改版一般建議當日給出,最遲不超過2個工作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借助一些技術手段,提高反饋時間是法務擴大影響力的又一秘訣。
4、法務也要有打造形象分的想法。正如律師經常所說的“讓法律成為我們的信仰”,法務也要經常宣傳“讓法律為企業創造價值”。法務群體的存在,當然是因為企業的特別需求。如何更低成本的維護自身權益,控制業務風險,是企業設置法務部的初衷。
但目前經濟的發展顯然已更進一步了,法律成為一種最佳的國家、社會、組織的治理方式。如何細化這種治理措施,發揮法律更大的價值,是處于法律實踐前沿的法務們的任務。
法律可以創造價值,要更多的深入到法務的思維方式中,而不僅僅是律師的幫助解決爭議,幫助交易完成。這是法務要重塑形象的原因,也是目標。
像法務一樣思考,是一個新命題,其對應著法務工作的邏輯與指導思想,值得法務同行及律師朋友們共同探索。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