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公號?每天有驚喜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兒子的成績很不好,有一次竟然考了全班最后一名,兒子回家后忐忑不安地等待爸爸的責備。沒想到爸爸接過兒子的試卷微笑著說:“太好了兒子,以后你沒有什么負擔了!”
兒子大吃一驚,忙問:“爸爸,你是不是生病了?”父親說:“沒有,你想一想,一個跑在最后的人還有什么負擔呢?再也不用擔心有人超過你了,但你只要往前跑,就肯定有進步。”
兒子受到啟發(fā)后非常高興。第二次,他考了全班第29名,父親看到了兒子的試卷,興奮地說:“太好了兒子,你比上回前進了十幾名了!”第三次,兒子考到了全班第10名,父親激動地說;“太好了兒子,你真了不起!離第一名只差9名了。”
就這樣,不管孩子的成績是好是壞,父親一直堅持正面激勵,從不訓斥責罵,但孩子卻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01.孩子為什么不肯接受你的建議?
有時候家長很苦惱——
為什么孩子在面對自己的建議時總是不虛心?
我明明是為了你好,你不僅不領(lǐng)情,還大發(fā)脾氣?
如何才能讓孩子坦然面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呢?
……
為什么你的苦心、好心到了孩子那里通通都變成了“驢肝肺”?
根源在于——你總是先否定,并且試圖改變對方。
心理學大師榮格臨終前反復強調(diào)心理治療的經(jīng)驗,更是重要的人生智慧:“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你能夠做的就是像太陽一樣,只管發(fā)出你的光和熱,但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是不同的,有人覺得溫暖,有人覺得刺眼,有人甚至會躲開。種子破士發(fā)芽前沒有任何跡象,那是因為還沒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班里就要過感恩節(jié)了,涵涵一晚上都在精心準備賀卡,打算在賀卡上寫上感謝的話送給老師們。媽媽本來打算讓涵涵先改今天做錯的數(shù)學題,然后再做賀卡,但是看到涵涵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做賀卡這件事,想到要保護好孩子的好感受,就沒有上前去打斷。
媽媽把數(shù)學試卷輕輕地放到了桌子上,然后就出了房間。沒過一會涵涵就把寫好的賀卡拿給媽媽看,雖然格式不太對,也沒寫名字,但是看到她寫的都是自己對老師的真實感受,媽媽覺得很好,也很感動。
但是當涵涵把賀卡拿給爸爸看時,爸爸馬上指出她沒寫名字,應該加上,沒想到涵涵一下子就起了情緒,根本不肯接受爸爸的指正。
媽媽表示,要是在往常,她一定會認為孩子太不謙虛,不能接受別人意見;但是現(xiàn)在看來,她意識到是家長破壞了孩子的好感受在先,所以孩子才不肯接受,并事后和爸爸做了溝通,以后在提建議時一定要講究時機和方法。
想一想,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肯定和接納更多,還是否定和試圖改變對方更多呢?
各位家長,當你在教育孩子時,一旦你的心里升起“正確”“應該”“更好”之類的念頭,就意味著和溝通方失去了連接點。
也許對方會在頭腦中贊同,但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是敏感的,無論你的話說的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對方,但只要起心動念是想要改變對方,那么對方感受到的就不是愛,而是能量被阻塞,從而身體本能地產(chǎn)生抗拒。
02.你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了嗎?
前面說到否定和肯定,其實家長有時候不也很期待孩子對自己的肯定嗎?
健健的語文作業(yè)中有一項是寫感恩的話,媽媽看到后說:“你最想感恩誰啊?”健健說:“我最想感恩老天爺,沒有他哪有我們世間萬物啊!”
對于兒子的答案,媽媽的內(nèi)心其實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兒子說的是父母)。雖然沒有得到預期的答案,但是也為孩子的胸懷感到很高興。
寫作對于健健來說其實是有些困難的,他說:“媽媽我寫在快樂營學的感恩詞好嗎?”媽媽想著雖然不符合寫作的原創(chuàng)精神,但是看得出來,感恩詞在他的心里已經(jīng)扎根了,于是鼓勵兒子說可以啊!
寫完作業(yè)后,媽媽和健健談心:“為什么剛剛不試著寫感恩爸爸媽媽的話呢?”健健說:“因為感恩詞里每一句的字數(shù)是一樣的,我覺得這樣比較好。”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是在追求寫作的句式啊!于是接著問:“兒子,你是不是比較喜歡詩詞啊?”健健說是,還高興地給媽媽背誦了《詩經(jīng)》里的句子。
相信大多數(shù)家長都有過陪孩子寫作業(yè)這樣的經(jīng)歷吧,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小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善于引導、善于發(fā)現(xiàn)智慧的媽媽。
當孩子沒有寫感恩父母的話時,她看到了兒子身上的胸懷;當兒子寫作文沒有原創(chuàng)時,她看到的是孩子想要寫好作文那顆積極上進的心,并積極引導孩子對詩詞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
如果家長都能放下自己的主觀臆斷,遇事多接納,多問幾個為什么,看到孩子每一件事情背后的真實原因,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對于孩子來說該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03.你還要吝嗇對孩子的贊賞嗎?
我們的孩子沒有悟性,沒有探究精神,沒有創(chuàng)造力?
中國人大多數(shù)不如西方人聰明,不懂得變通?
聽到這樣的話,相信大家都會站出來反對辯駁,但是又不得不默默地承認,事實仿佛就是如此。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經(jīng)歷過孩子問“十萬個為什么”的階段吧!
面對孩子最佳的探索時機,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我們用多少個“不對”和“應該”,“這就是標準答案”……捆綁住了孩子的手和腳,打擊了孩子對外界探索的積極性呢?
楷楷媽媽前段時間買了一本創(chuàng)意手工書,第一次做手工時楷楷非常興奮,并且選了很難做的一個,結(jié)果沒做出來就開始和自己生氣。媽媽看到后馬上拿過來幫他做,期間楷楷又說想再試試,但是媽媽覺得他手很笨,就一直說不對,不是這樣……結(jié)果楷楷一下子就沒了興趣。
當媽媽后來認識到需要保護孩子的感受時,想到此事感到很后悔,于是再次找出這本書,跟楷楷說:“這次咱們先從簡單的開始,你讀步驟,然后你和媽媽每人做一個。有不會的地方,你先自己思考,實在不會再向爸爸媽媽請教,好不好?”
在制作的過程中,楷楷依然遇到了各種小問題,但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楷楷終于成功創(chuàng)作了一件小手工。在此期間,爸爸媽媽適時地給到了很多的贊賞,讓楷楷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并當場與爸爸媽媽約定以后每周都要做一件小手工!
看到這里,家長還會抱怨我們的孩子沒有創(chuàng)造力嗎?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多從自身反省,看看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還會不顧孩子的感受,吝嗇自己的贊賞和肯定嗎?
養(yǎng)孩子就是養(yǎng)生命,想要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首先我們需要成為一名智慧的家長。讓我們端正好自己的態(tài)度,不急著去判斷、否定和矯正,而是學會耐心觀察和接納,然后靜待孩子這顆種子破土發(fā)芽,這將是您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