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南交通文物部門聯合啟動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交通文化遺產普查。通過野外調查,在湖南南部發現了多座榫卯結構的石柱石梁橋。包括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壽隆橋、允山鎮回崗村漢縷橋、寺上橋,道縣祥霖鋪鎮田廣洞村五谷橋,新田縣石羊鎮清水灣村蓮花橋、史家村蓮花二橋等。這些榫卯結構石梁橋的發現,填補了我國
橋梁建造史上的空白,是湖南地區古代
橋梁建筑的一個亮點,也是研究我國古橋建筑從木結構過渡到石結構極其珍貴的實物例證。
1榫卯結構石梁橋概述
江永古稱永明,秦時立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有世界瑤族后裔世代尋覓的圣地千家峒,有千年古村、古榭沐縣治遺址上甘棠村,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永女書。壽隆橋、漢縷橋和寺上橋位于江永縣境內,瀟賀古驛道上。
壽隆橋又叫漢壽橋,位于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的瀟賀古道上,橫跨沐水。壽隆橋長約10米,寬1米左右,5墩4孔,青石砌筑。橋墩高約1.85米,榫頭露出橋面高0.27米,使橋面堅固地固定在兩個高過橋面的榫頭之間,橋墩由子母榫上下、左右拼攏圍砌,最后由5塊長條獨面青石壓合而成,制作工藝十分精巧。橋面所用青條石,最長的一塊3.14米,最短的一塊1.83米,除最西邊由兩塊寬度約0.6米的長條石鋪成,其他長條石寬度大致相等,約1.3米,橋身長條石厚度在20厘米以上(圖1)。
該橋保存完整,除中間第三只“足”傾斜外,其余仍然保持初始狀態。
漢縷橋和寺上橋都位于江永縣允山鎮回崗村瀟賀古驛道上。均為卯榫結構古石橋,鋪滿青石板的古驛道向南經過千年古村上甘棠和蘭溪直達延伸至兩廣。
漢縷橋橫跨寺上河,橋長14.5米, 5墩6孔,河道中間兩個橋墩系榫卯結構,橋柱榫頭與橋面平行 。橋面青石板最長的一塊3.56米,最短的1.5米,橋面寬1.3左右,橋墩高度約1.1米(圖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