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穿越巴山溝通秦蜀的金牛道一直是陸上商貿物流的主要通道,商賈馬幫往來絡繹不絕。
公元前六千年至公元前四千年,金牛道人類活動頻繁。距今六千年至七千年左右(新石器時代初期),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營盤梁設有細石器加工場,先民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明——“中子文化”。中子細石器加工場——營盤梁細石器遺存,是沿嘉陵江孔道往返的先民們用獵物交換石器的場所。先民們沿嘉陵江孔道、逾秦嶺經渭河流域到達中原,他們是嘉陵江孔道的開路先鋒。
夏商時期,金牛道一帶、嘉陵江上游先民以狩獵為主。蜀與中原開始文化往來。嘉陵江成為蜀與中原交往的主要航道,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周時期,巴蜀與中原以嘉陵江為依托,北起陳倉南至朝天,下達益州,上通關中、中原,形成了一條固定的通道,時稱“周道”。
春秋末年,西秦為擴張領域,遂大力發展交通,開辟秦巴山谷,創造發明了“棧道”,時稱棧橋。戰國中期,開鑿了石牛道,即金牛道。
秦統一六國后,推行改革,修建馳道。“棧道”納入了馳道網絡,嘉陵云棧時稱秦道。
跨越西南、西北蜀道的開通,使古道成為最活躍、最繁忙的商貿線路。
蜀道商貿和轉運始于漢。東漢永和三年(138年),出使西域的張騫在大夏看到蜀地出產的竹杖、布匹,后來得知這些東西是商人從身毒(今印度)買來的。從中可以說明漢時巴蜀產品已經蜀道和南方絲路遠銷國外。據《華陽國志》載:“晉壽縣,劉氏更曰漢壽。通于巴西,又入于漢川。有金銀礦,民今歲洗取之。蜀一大將軍鎮之。漆、蜜所出也。”《傳輸地廣記》云:“諸葛孔明鑄劍于此,有隘東之稱?!笔駶h以來,朝天地區就盛產黃金、鉛鋅礦、硫鐵礦、絲、布、川芎、當歸、麝香等,且作貢品。
三國時蜀漢丞相、軍師諸葛亮與曹魏作戰時,需要從四川盆地向北邊的漢中等地運送大量軍糧,但要通過艱險的秦嶺,一般畜挽車根本不能通行,于是他設計了“木牛流馬”運輸軍糧以解決問題。據《三國志》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咸得其要云。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木牛流馬”的出現,很好地體現了現代物流裝備設計中“節省人力”的原則,從中亦可看出軍事對于物流裝備產生的促進作用。
唐代,國力強盛,交通發達,商貿興旺。四川蜀錦、朝天核桃由金牛道運到長安。古人這樣描繪當時的商業盛況:“萬井云錯,百貨川委,高車大馬,決驟于通逵,層樓復閣,蕩摩乎半空;綺彀畫容,弦索夜聲,倡優歌舞,娥媌靡曼,裙聯袂屬;奇物異產,瑰琦錯落,列肆而班布市;黃塵漲天,東西冥冥,窮朝極少,顛迷醉昏”(見《全蜀藝文志》)。金牛道上的蜀門朝天水陸便捷,“驛鋪相望,商賈云集”,進出物資絡繹不絕。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登讀書臺》詩云:“舟航日上下,近邑輳商賈,遠峰自云煙?!鞭r村集市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嘉陵江兩岸、金牛道沿線,集市不斷增多,朝天驛、沙河驛、望云驛還成為蜀北貿易道的重要集市。
北宋末期,金人占據北方大片土地,京城南遷杭州,金牛道成了南宋在川陜甘的經濟、商貿要道。當時朝廷急需戰馬,特在成都設立茶馬司,在秦州(今甘肅天水)設都大提舉茶馬司負責在川進行茶馬交易。用四川茶葉到陜甘邊區換回戰馬,經明月峽棧道運至利州(今四川廣元),再通過水路轉運至南宋首都杭州。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宣撫副使吳階征發民夫轉運米至利州15萬斛。后又改募商人載西川米到興州(今陜西略陽)、利州、閬州(今四川閬中),并在三州設茶場。
兩宋時期,明月峽古棧道附近,驛鋪、客棧林立,酒樓、茶館、瓦子等錯落有致,貿易興隆,商業空前繁榮,形成川、陜、甘商貿貨物集散地。朝天驛“地控秦隴,勢扼巴蜀”,成為“水陸四沖”之物資轉運樞紐。
元代時期,金牛道沿線,商業繼續繁榮。朝天境內各種集市20多處,居民近萬人。各種商品川流不息匯聚于此?!鞍傥镙斎胫姡腥绨俅ㄖ幌ⅰ!睋f每天僅運入朝天驛的絲、布達到百車。朝天驛成為川陜結合部的商貿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
明清時期,川陜驛道多次整修,道路拓寬,可行二轎四馬;同時開辟米倉道等新道,為商貿快速轉運創造了條件。從成都到京師,單程僅需十六七天。官府轉運,私商私運,紛紛取道川陜,驛道一派繁榮景象。據乾隆《廣元縣志》載:“商賈云集、貨暢其流,財源廣積?!背烀裰{云:“秦川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煙。”為確保古道商業健康發展,地方政府還在金牛道上設置關卡,檢查走私鹽販。此外,朝天一帶煤炭沿嘉陵江運至閬(中)南(部)產鹽區供煮鹽用;而閬(中)南(部)產鹽區生產的鹽巴借返空船上運川北朝天地區供人民食用。據《蜀水記》載:“利州嘉州陸路不通,交通多耐于水,有鹽煤之利”;《四川鹽政史》載:“熱鹽千斤耗煤一載”。南路民民謠云:“朝天不來炭,鹽菜壇子炎”。南部閬中等地均靠朝天等地煤炭作能源,靠嘉陵江船運。
清朝年間,大灘、中子等地普養柞蠶,為廣元縣北有名的柞蠶之鄉,年產蠶絲約10萬斤。大灘橫梁和蔡井、文安、元吉等地出產的山繭遠銷青海、西藏等地,每年達數萬兩,價值白銀。由于縣令督導植桑,當時朝天到處桑樹成林。家絲,各地都產,以羊木最多。每到春二月,商人大量收購新絲,稱為“絲月”。朝天出產的家絲,因絲質細膩,遠銷海外。
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水陸主干線的蜀道承擔著國防軍需物資、兵源、糧食外運的重任。川陜公路通車后,公路沿線靠汽車運輸,農村仍以人畜運輸。從陜、甘入川的物資主要有汽油、棉花、羊毛等,出川物資以糧食、茶葉為主,平均月運量數萬噸。常有緊急運輸任務,1940年,在抗戰的緊要關頭,招商局、民生公司等合組水陸聯運線。線路是從重慶沿嘉陵江行至陜西陽平關,轉陸路至寶雞,再轉西北各戰區;或水路從重慶至廣元,經川陜公路至寶雞。每月上下行運量近10萬噸。蜀道,在抗戰的各個階段轉運物資,支援抗日,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牛古道因商而辟,因商而興,因商得以流傳,也因商而被遺棄。由于社會的發展,交通運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已取代了過去的人背馬駝。金牛古道同絲綢之路一樣,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古道默默地沉靜在深山里、峽谷中,變成了“鎖在深閨人未識”和“玉在櫝中求善價,釵在奩內待時飛”的文化珍寶?,F在,廣元市朝天區掀起了明月峽、龍門閣、曾家山、水磨溝四大景區旅游開發的熱潮,并打造出一顆顆璀璨的旅游明珠。金牛古道的開發、利用,凸顯了很大的旅游價值。
2013年,朝天區迎來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燦爛春天。區委、區政府把金牛古道的保護、開發、利用,連同蜀道文化、民俗文化、養生文化、紅色文化等一起打造包裝,利用西成高鐵、寶成鐵路、蘭渝鐵路、廣陜高速公路、108國道與周邊地區的便捷交通呈現給人們。金牛古道將是一幅瑰麗的畫卷、一朵艷麗的奇葩,也將是朝天區打造“棧道之都,養生天堂”的一曲絕唱。(粟舜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