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辨別真假紫砂壺?
真紫砂壺有何獨特制作工藝?
批量生產的灌漿壺又是如何制作的?
制作過程中加入的玻璃水等增加粘性的化學物質是否對人身體有害?
日前,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來到江蘇宜興,采訪了業內生產企業和相關專家。
傳統紫砂壺制作工藝獨一無二
說起紫砂產業,宜興紫砂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楊其明如數家珍,宜興紫砂文化源遠流長,已有千年歷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正在向世界非遺沖刺。目前,宜興擁有紫砂專業合作社67個,專業從事紫砂生產企業400多家,家庭作坊有12000家,年產值超百億元。
在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張正中眼里,紫砂壺作為時代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產物,正逐漸衍化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宜興紫砂泥原料深藏于巖石層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巖,紫砂礦經過挑揀、風化,研磨,在不添加其它任何材料成份的基礎上,制成可以做壺的原礦紫砂泥。
中超利永紫砂有限公司負責生產的金榮華介紹,宜興黃龍山系紫砂泥燒成后呈雙氣空結構,含鐵量很高,吸水率好,透氣性好。其中,最高含鐵量近9%左右,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現存的紫砂壺的泥原料,主要有紫泥、段泥、紅泥三種,其中又分成很多不同的小類,制作中如果采用不同的泥料調配,會產生不一樣的色彩、肌理等效果。
宜興紫砂壺有何特別之處?張正中告訴記者,宜興紫砂器采用的是當地黃龍山系紫砂礦產出紫砂泥。紫砂壺需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燒制溫度一般在1100-1200℃之間。因此,用宜興紫砂原料制成的紫砂器,與其他地方的砂泥制成的紫砂器相比,最明顯的不同之處是,成品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后,表面會形成一層自然的光澤(即所謂“包漿”),含蓄溫潤,毫不張揚;表面顆粒感較明顯,顏色不是特別的鮮艷,手感也不是特別的光滑。
化學性質活潑的無機色素不能使用
宜興紫砂陶有“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美譽,歷代以來被廣泛稱頌。而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一些企業和家庭作坊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不再采用傳統制作方式,而是借助模具和機器進行規模化生產。
宜興紫砂藝人告訴記者,“我們制作一把全手工壺,需幾天的時間,采用模具一天就可以產幾把。但在市場上,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的價格還是差異很大。特別是手工壺的價格,一些茶客就很難接受。”
那么,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有著哪些不同之處?金榮華說,“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不同之處是紫砂陶器加工技術與方式的變化。全手工圓壺因為身筒是靠手工拍打成型的,在壺肩彎折處受力不一樣,所以泥料顆粒分布會呈現出松緊不均的狀態。而半手工壺是借助模具成型的壺,因為是靠在模具內用手擋出來的壺身,各處受力都一樣,所以壺肩處的泥料顆粒分布是均勻的、松緊也是處于相同的狀態。”
“半手工壺與灌漿壺比較,半手工壺的原材料、燒成后的紫砂特性都沒有發生變化,完全是屬于紫砂陶器。而市場上的灌漿壺,就不是采用宜興本地的紫砂原料,而是外面一般普通的礦產砂泥,在加工中也添加了大量的玻璃水,以及裕粉(氧化銅)、錳粉(氧化錳)、氧化鋁等,燒成后也沒體現紫砂的特性。實質上,這樣生產出來的陶器,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宜興紫砂陶器了。”張正中告訴記者。
那么,紫砂壺制作中為什么要添加玻璃水和氧化物?人們使用這些添加氧化物后的紫砂陶器會不會有危害?
“通常不是所有的壺都要用到玻璃水,真正的紫砂壺是用不到玻璃水的,只有注漿壺才會用到玻璃水。”江蘇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院長盧雅琳教授介紹,玻璃水是硅酸鈉與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本身接近泥土成分,無毒。玻璃水在陶瓷原料成型過程中起到電解質作用,它是由硅酸鈉跟石英通過高溫溶解成溶塊,然后用高溫高壓水形成一種半透明的溶液,本身不是什么化工物,而且高溫燒結后易分解。
朱泥小喬
盧雅琳介紹,天然的紫砂礦料本身就是天然的硅酸鹽化合物,其化學成分中含有氧化鐵、氧化硅、氧化鋁等多種氧化物。在紫砂陶土中有一些化學性質活潑的無機色素不能使用,如氧化銅、氧化鉛等。原因在于這些金屬氧化物在水中很容易析出游離離子,與茶水中的酸性物質結合,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
吳達云 青灰泥澄心
“現在,一些市場廠商,為了追求紫砂壺的色澤效果和提高燒成時的穩定性,有時要在紫砂土中添加適量的金屬氧化物。事實上,在紫砂土中添加氧化物著色劑,并非現代工藝的發明和創造。自紫砂壺問世以來,還未有過紫砂壺喝茶而受到傷害的事情。但在茶壺制作時,需要將所制茶壺燒足、燒透。否則,制備過程中所殘留的一些沒有完全反應的金屬離子,有可能在沸水泡茶的那些含有鞣酸和某些生物堿的茶水結合而被喝進人體,這無疑是對人體有害的。 總的來說,除了少數氧化物外,大部分氧化物的添加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盧雅琳說。
呂建軍 焐灰高蓮子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近年來,宜興經過連續的整治與打擊,市場上曾出現鋪天蓋地的灌漿壺,已基本絕跡!宜興市場主要以全手工、半手工紫砂壺為主。而灌漿壺主要出現在其他一些城市,特別是在一些工藝品批發與旅游景點。
老段泥 過橋扁鼓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對于宜興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二多現象”,即仿名人壺多,代工壺多。由于這類壺,同樣做功到位,就連一些收藏行家,也往往會“看走眼”。而實際上,一個大師一年也就親手制作10多把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紫砂業來說,紫砂陶器制品生產標準的缺失,以及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同樣已影響紫砂業健康發展。就拿生產標準來說,目前,在紫砂業執行的還是原來的企業標準,老的標準主要是側重紫砂陶器的配料,沒有考慮紫砂陶器的特殊制作工藝技術;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許多紫砂藝人不重視產品的創新與設計,基本上都是仿造生產,致使一些創新產品得不到有效保護。
正在由于一些紫砂藝人存在的不誠信,以及標準的缺失、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給一些不法之商提供了條件。他們為了牟取非法利益,組成專業化團隊,制假賣假。為此,業內人士呼吁,國家與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紫砂陶器新標準的制定,充分發揮市場監管職能作用,嚴厲查處銷售假冒偽劣的不法之商,提高紫砂從業人員的素質,保障紫砂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
注: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作者:過國忠 姜樹明 張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