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籟俱寂的大漠中,一陣清脆的駝鈴聲沖破了戈壁灘的沉靜。遠處一匹匹雄偉健碩、滿載貨物的駱駝正邁著穩重的步伐,默默地跋涉在絲綢之路上。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些“沙漠之舟”,人們如何能夠使長達七千多千米、貫通亞歐的絲綢之路延續兩千年之久。
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商旅在旅途中會干什么?
玩手機?打游戲?還是斗地主呢?
看!這匹駱駝體格雄健,昂首卷舌呈嘶鳴狀,在它的身上鋪著一條藍色橢圓形的毯子,上面坐有七位手持樂器的樂師,他們手中的樂器分別為笙,排簫,琵琶,箜篌,簫,笛,拍板。而中間這位女子手里沒有拿任何器物,她的右臂抬起,姿態優雅,神情怡然自得,也許在唱歌也許在跳舞。為旅人消除心中的絲絲愁緒,枯燥的旅程也因此趣味盎然。
通高58厘米、長41厘米
1959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
它就是珍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的三彩駱駝載樂俑,也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十八件(組)國寶中的唯一一件三彩器物。
唐代的一些器物帶有濃郁的異域色彩,文化在碰撞之中也相互交流融合。這件器物也表現出了胡部新聲的特點?!昂啃侣?,初為唐代西域地區樂舞之一,在傳入河西一帶以后,經過當地漢人加工改造,并融合了漢族樂舞的特點,從而使其成為以當時以西域樂舞為主體,又具有河西和內陸漢族樂舞特點的一種新型樂舞。
‘胡部新聲’是在西域胡地原有樂曲基礎上,經胡漢樂舞伎人不斷修改完善之后形成的新型樂曲。”這四個字也代表著文化的傳播、交流、改造、融合這一系列的過程。
唐代絲綢之路通達,國際貿易繁盛。在廣袤大漠中,耐饑耐旱、溫順易馴的 胳駝是往來商旅主要的馱載工具和運輸工具。唐代藝術家和工匠們將當時人們對駱駝的喜愛之情融入創作中,由此便誕生了數量眾多、造型各異的駱駝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