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wg8511
華師文廣是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廣播電視臺SMG合作成立的一家高級文化傳播機構,致力于將心理學研究成果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旨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以新聞、專題報道以及節目等各種傳播形式向社會宣傳心理學,提高心理學在社會各領域中的地位。
成人依戀理論
依戀(attachment)是兒童社會性和情緒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依戀的形成及性質對兒童一生的發展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依戀的研究課追溯至弗洛伊德,他認為,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兒童在這一時期獲得的對周圍環境中的人、事或物的體驗,多半會影響成長后的生活方式。J.Bowlby(1969)提出“依戀”這一重要概念,他試圖理解嬰兒與父母分離后所體驗到的強烈苦惱。在Bowlby 之后,依戀理論的另外一個重要人物——美國心理學家M.Ainsworth,她和同事首創了陌生情景技術,設置一系列標準化的程序,通過測量嬰兒在與母親分離時的不同表現來考察兒童與母親的依戀關系。通過這個測驗,Ainsworth 界定了三種基本類型:
1)安全型關系
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樣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2)焦慮—矛盾型關系
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后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3)回避型關系
這種關系中的媽媽對孩子也不很負責任。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而Ainsworth 的學生Mary Main 在20 年后發現了一個沒有觀察到的依戀模型:
4)混亂/迷失型關系
本來兒童先天預設應該是受到驚嚇就逃向父母,但如果此時父母也是危險源時,他就被卡在是該靠近還是避開父母的矛盾沖突之中。
成人依戀是指承認對其童年早期依戀經驗的回憶和再現,以及當前對童年依戀經驗的評價。成人人際關系發展完善與否和早期依戀經驗有關,童年的依戀經驗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個體內部獨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特征,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親子互動關系沒有改變,它會影響到成年后親密關系的建立、人際社會功能的表達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質的形成。
國外學者研究發現,成人依戀分為四個系統:安全、迷戀、拒絕、恐懼。安全型表現為個體在人際關系中感到舒適,對早期關系的看法恰當,又有自主性(對自我和他人都是積極的觀點);而不安全依戀類型中的成人不能整合評估過去的經歷及其意義。迷戀類型具有焦慮和情緒化的特征,表現出對過去經歷理解的混亂,對人際關系過度沉溺和依賴(人際關系對自我是消極的,對他人是積極的);拒絕類型的特征是崇尚獨立(對自我是積極的),他們回顧特殊事件有困難,否認渴望親近(對他人是消極的);恐懼的個體是焦慮、不信任和害怕拒絕(對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極的)。
1987年Hazan和Shaver將依戀理論運用在成人戀愛的關系研究之后,依戀理論很快就成為研究婚戀關系最具說服力的理論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依戀風格與關系滿意度;②約會關系;③婚姻凝聚力和靈活性;④社會支持。
借助于婚戀關系研究,人們發現不同依戀類型的人在其處理人際關系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
1)安全型的人
能夠獲得更高的關系滿意度,對于親昵行為和相互關系感到舒服,更多的看到與他人在一起的好處,為了尋求親密感來織交往目標,并堅信他人的良好愿望,對同伴表現出信任和感激之情,也會容忍同伴含糊和消極的行為。
2)焦慮型和專注型的人
對婚姻和戀愛關系最為不滿,在交往中扮演依賴者角色,需要他人的照顧,對人際沖突進行災難性的評估,有更多的消極情感反應。
3)回避型和冷漠型的人
對婚戀關系中度滿意,從認知、情感和生理上盡可能與同伴疏遠,回避情感的卷入、自我表現和相互依賴,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附錄:測一測
成人依戀量表
請閱讀下列語句,并衡量你對情感關系的感受程度。請考慮你的所有關系(過去的和現在的),并回答有關你在這些關系中通常的感受的題目。如果你從來沒有卷入進情感關系中,請按你認為的你的情感會是怎樣的來回答。
結果解釋
本量表主要用于評估成人的依戀類型,比較個體在親近依賴復合維度和焦慮分量表的平均分,可以將被測者劃分為安全型、迷戀型、拒絕型和恐懼型4種依戀類型之一。
親近依賴均分為:題1、2、5、6、7、8、12、13、14、16、17、18共12個條目總分÷12;焦慮均分為:題3、4、9、10、11、15共6個條目總分÷12。
安全型:親近依賴均分>3,且焦慮均分<3
迷戀型:親近依賴均分>3,且焦慮均分>3
拒絕型:親近依賴均分<3,且焦慮均分<3
恐懼型:親近依賴均分<3,且焦慮均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