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城市GDP密度排名:深圳登頂 每平方公里產值近10億
GDP密度是國內生產總值(GDP)與產生這些GDP的土地面積之比,通常可以以此來判斷出一個地方的經濟密度與經濟發達程度。通過統計我們發現,目前我國共有41個地級以上城市的GDP密度超過了0.5億/平方公里。18個地級市GDP密度超過了1億,當中排名最高的是深圳,其每平方公里的GDP產值達到了9.76億元,領先全國。
統計數據顯示,GDP超過1億元/平方公里的地級以上城市共有18個,其中有16個城市位于東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在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地區。排在第一位的深圳每平方公里的GDP產值高達9.76億元,是排名第二上海的兩倍以上。在目前我國的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的GDP雖然排名第四位,但由于土地面積最小,使得其每平方公里產生的GDP產值最高。
數據顯示,,深圳的土地面積為1997平方公里,同為一線城市,上海的面積是6300多平方公里,北京為16800多平方公里,廣州則是73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深圳面積大致相當于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廣州的三分之一。在如此狹小的土地面積里,卻產生了如此高的GDP密度,也充分說明了深圳的土地空間已經日漸趨于飽和狀態。
雖然近幾年外界呼吁深圳合并惠州、東莞的聲音越來越大,但在現有的計劃單列體制下,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
深圳之后,上海GDP密度高居第二,每平方公里達4.33億元。去年上海GDP達27466.15億元,比上年增長6.8%,繼續位居各大城市第一位。作為人口達2400多萬的超大城市,目前上海正在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位居第三的是鄰近深圳的“世界工廠”東莞,GDP密度達到2.77億元/平方公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出口貿易的發展,東莞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之一。
第四位的是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省會廣州。近兩年來,先后有思科(32.24, 0.15, 0.47%)、富士康等一系列大項目落戶廣州,廣州發展有重新加快的趨勢。
自廣州之后,廈門、佛山、無錫、蘇州、中山、南京分列第5~10位。北京沒有進入本次榜單的前十與其轄區擁有較多的山地有關,雖然北京總面積達到了1.6萬平方公里,但山地面積占比就達到了62%,因此北京的GDP密度僅位列第11位,但如果只計算主城區,北京則是GDP密度最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