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三農,感悟中國。
隨著
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拉開大幕,自去年以來,我國糧食價格出現顯著下行趨勢,比如水稻從今年起下調了最低收購價格。對此,有些人提出要限制國外糧食進口、提高進口關稅,以此來保護國內糧食產業的發展。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符合國際慣例嗎?國家從國外進口糧食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中國鄉村之聲評論張程跟您聊聊:糧食進口那些事兒。
古語有云: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農業資源有限、經濟快速發展,城鎮人口規模越來越大的國度里,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如何用占世界9%的耕地,6.5%的水資源,養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如何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落實糧食基本自給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既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重大安全挑戰,更是關乎到廣大糧農錢袋子的頭等大事。
那么,在糧食穩產與糧農增收之間,究竟有沒有兩全的辦法呢?有人提出,要通過限制進口、提高關稅,來保護國內糧食產業的發展。但是很遺憾,這個辦法猶如水中月鏡中花,既行不通,也做不到。
提高關稅會怎樣?
就目前我國進口量最大的糧油作物大豆而言,目前的進口關稅為3%,進口量大約在8000萬噸左右,而目前我國大豆的年產量只有1300萬噸左右。很顯然,國內產量和需求之間存在太大的差距,如果提高關稅,最終將會導致大豆進口成本提升,對于國內居民食品消費會造成巨大沖擊,包括食用油、豬肉等,價格都會顯著提升。
此外,常年作為進口調劑的作物主要包括三大主糧:小麥、大米、玉米,目前實行的是配額管理,其中小麥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在進口配額內進口關稅為1-10%,超出配額部分的進口則適用20-65%的進口最惠國稅率。這個數量看起來好像很大,但對比國內產量來看并不多。其中小麥進口僅占國內小麥產量的7%,大米占4%,玉米占3%。小麥進口主要是一些優質的強弱筋小麥,多用于烘烤面包。換句話說,糧食產品的結構性改革還在路上,目前國內的高品質糧食產品還難以滿足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加上一些環境污染問題,隨著市場對高品質小麥的需求增加,只能通過進口來彌補。
再說大米市場,泰國香米在國內的名氣和市場美譽度已經無需多說,美國大米也要步入中國市場。有不少農民因此憂心忡忡,生怕以后種大米不賺錢。但是,這些進口總量如果平均到國人的每天消費上來看的話,其實是非常少的。因此,進口國外大米等糧食作物,更多的是為了調劑、改善食品的營養結構,適應消費升級催生的高端需求。
提高關稅可行嗎?
至于為什么不能提高關稅,以此達到保護國內糧食產業的目的,這要從16年前中國加入WTO國際世貿組織說起:按照談判時的承諾,中國對于進口農產品只能征收最高平均17%的關稅。目前,我國農產品平均關稅為15.1%,其中糧食進口稅率均已經是我國承諾的關稅稅率上限,原則上是不能提高的。
所以,國際貿易之所以能夠發生,其首要原則就是“比較優勢”:誰的產品質量更好,誰的產品價格更便宜,就更容易贏得歡迎。試圖通過貿易壁壘來自我保護,結果一定不是雙贏,而是兩敗俱傷。所以,提升中國糧食競爭力與糧農收入的終極大法,就是在降成本、提品質上下足功夫,除此之外,再無捷徑。
記者:張程
統稿編輯:劉璐
責任編輯: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