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是習得的嗎?
波波玩偶實驗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實驗時間: 1961年
研究人員: 阿爾伯特·班杜拉;D·羅斯;S·A·羅斯
研究領域: 發展和社會心理學
實驗結論: 目睹過攻擊行為的兒童更容易表現出身體攻擊行為
電視和電子游戲中的攻擊行為如炮彈般轟炸著兒童。大多數兒童在10歲或11歲之前會看到數千起謀殺和數十萬次暴力行為,而這些行為往往都經過粉飾和渲染。甚至卡通人物都免不了被拍打、揍扁或丟下懸崖的命運。
這種毫無節制的暴力是否也會鼓勵兒童變得暴力?這正是阿爾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想要探究的。于是,他們選取了三組年齡在3~6歲的兒童,并讓其中一組觀看成人榜樣角色的攻擊行為,一組觀看正常行為,剩下的一組為對照組,對照組的兒童只是自己待在房間里,隨后,班杜拉與同事們一同觀察孩子們會做些什么。
研究人員假設女孩更傾向于模仿女性榜樣角色,男孩更傾向于模仿男性榜樣角色。他們還假設男孩更具有攻擊性,尤其在男孩們看到了一個攻擊性的男性榜樣角色后。
實驗
孩子們被單獨帶進房間,榜樣角色隨后被邀請加入。兒童坐在角落里的桌子旁,桌子上有可以用來制作圖片的馬鈴薯印花和貼紙材料。榜樣角色走向對面的角落,那里有一套小桌椅、一套萬能工匠玩具1、一根棒球棍和一個5英尺(1.5米)的波波玩偶——真人大小的充氣玩偶,會在被推倒時再次彈起來。
在正常的試次里,榜樣角色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攻擊性,他們坐在位子上,組裝萬能工匠,完全忽略波波玩偶。在攻擊行為的試次里,榜樣角色與萬能工匠玩具玩了一分鐘,然后在剩下的時間里猛烈地攻擊波波玩偶——打它,坐在它上面,用拳頭反復擊打它的鼻子,把它提起來,并用棒球棍用力地打它的頭,然后將它扔向空中,憤怒地把它在房間里到處踢。隨后,他們重復這些動作三次,并大聲喊著:“打它的鼻子!……把它打倒!……把它扔到空中!……踢他……砰!”
十分鐘后,一名女性研究人員返回,把孩子帶到另一棟建筑里。在前廳里玩了兩分鐘后,孩子們一同進入觀察室,女研究員在那里等著,但是坐在角落里的辦公桌后忙著辦公,避免與孩子們有任何互動。
這個實驗室里有各種玩具,有蠟筆和紙、球、娃娃、熊、汽車和卡車模型、塑料的農場動物玩具,還有一根棒球棍和一個 3英尺( 1米)的充氣波波玩偶。每個孩子都在這個房間里待了 20分鐘,評分人員透過單向鏡觀看他們的行為并打分。
即便是觀看了無攻擊行為的榜樣角色后,男孩也幾乎總是比女孩更具有攻擊性,特別是對于棒球棍和波波玩偶,但榜樣角色的性別似乎沒有造成顯著差異。對照組中的女孩和男孩沒有觀看任何榜樣角色表現,他們表現出同等程度的攻擊性。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相對于那些沒有看到任何榜樣的孩子們,觀看了無攻擊行為榜樣角色的男孩和女孩都表現出更少的攻擊行為。
然而,觀看了攻擊行為的孩子們則大有不同。女孩子在看到女性榜樣大喊之后,也一起大喊大叫。雖然男孩在看到男性榜樣的叫罵之后,發出了更多的喊叫,但女孩的喊叫聲被認為更有攻擊性。
波波玩偶
奇怪的是,在毆打波波玩偶這件事上,男孩在觀看男性榜樣后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女孩同樣在觀看男性榜樣的攻擊行為后更有攻擊性。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幾乎每個分類中觀看了攻擊行為的孩子都比沒有觀看的孩子更具有侵略性,這證實了研究人員的假設,即攻擊行為是可以習得的。他們總結道,對于男性傾向的行為,比如身體侵犯,男孩和女孩都更傾向于模仿男性榜樣,而不是女性榜樣。而另一方面,對于言語攻擊(“把它打倒!……把它扔到空中!……踢他……砰!”),男孩和女孩都更傾向于模仿與自己性別相同的榜樣角色。
孩子們對攻擊性榜樣的評論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那個女人是誰?女人不該做出這種事……她表現得像個男人。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會這樣做的女孩。她當時在出拳和打架。”相反,一個女孩卻說:“那個男人是一個強大的戰士,他打了一拳又一拳,他可以一下把波波打倒在地上……他是一名優秀的戰士,就像爸爸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