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前邊這么多年的探討和積累,到現在,我們終于可以對這段歷史做出一番描述了,從而填補了中國歷史上非常關鍵的這樣一個歷史時段的空白。這是一段沒有被文字直接記錄下來的歷史。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
5月28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在回答記者時說,“中國的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也同時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的這項工作填補了世界文明史一塊非常重要的空白。”
說的具體一些,有以下幾點:
一,是通過綜合研究,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于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他們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從距今6000年左右我們看到了相關區域里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發展的加速度過程。
二,經過探源工程到現在,已經確認或者可以判斷出,在距今5000年前,以良渚文化、良渚文明為代表,中國也是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個大范圍里面,一些地方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有了自己的國家,而以此為起點,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時段里。各個地方的社會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步入了文明。而這種諸多地方文明并立的現象有點像我們傳說中所描述的,那個時代是天下萬國、天下萬邦的情景相吻合,所以我們借用這個意境,把這個時代叫做“古國時代”。我們進而考察了在古國時代各個地方文明的特點,從中提煉、歸納出以下幾個有普遍性的方面,或者是它的特征,一共是四個方面:
01
這些文明都是建立在農業和手工業有相當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這是說的生產力。
02
在這些地方文明里,我們普遍發現社會階層、社會成員、階級的明顯分化現象。比如出現了專門為貴族服務的,由貴族專享的手工業生產;出現了以大型建筑,或者不同的喪葬行為、喪葬內容所表現社會成員身份、地位的等級制度。在古代文明社會里普遍存在這些現象。
03
出現了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城市里面不光是人口多,城市里面居民的構成也不像一個普通的以血緣、氏族為主的農業村落,而是按照行業、按照不同的功能組織起來的居民,當然還有最高等級的統治階層等等。這樣就出現了明顯的城鄉分化,城和鄉之間又有明確的隸屬關系,這個社會在宏觀結構上也不再是一個平等、平均的現象。
09
在這些城市,特別是中心性城市這樣的大型遺址里,我們可以看到,大型建筑是需要動員很多社會資源修建的。大型建筑所反映的,以及由戰爭、暴力來褫奪人的生命的現象的出現,背后意味著這個社會存在著一個強制性的權威,換句話說就是王權,以及中心城市和附近的區域性隸屬關系。王權還建立了一個區域性政體。以上四點我們是從中國的歷史里面,從古國時代各個地方文明的情況中總結概括提煉出來的。
這四條標準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種判斷新的考古發現背后的社會,是否進入文明的一個標準。我們一定注意到了,剛才說的這四條標準中并不包括我們經常所講的,以地中海和兩河流域為基礎所總結的,西方學術界常用的兩條非常重要的文明判斷標準或者說因素,就是文字、青銅冶金技術。我們認為,這種差別,恰好是表達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這也算是我們對中國文明的研究中發現與總結的一些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三,剛才說到中國的古國時代實際上是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地理范圍里展開的,在這個地理范圍里,各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明,他們結成了一個巨大的叢體,規模之大,超過了同時期世界上其他的古代文明。這個范圍很大,在這個叢體的外圍,社會發展沒有達到這種高度,所以我們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這個叢體看成是一個整體。當然,里面還是分散的,里面的各個地方文明在自己發展。但是,在彼此競爭、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又是緊密的鄰居,彼此之間有很多的交流,相互的借鑒,這樣就會有越來越一體化的趨勢。所以,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中國文明的多元一體。進而,剛才說到古國時代比較晚的階段,我們發現這種一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地表現出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這個時期,開始廣泛吸收周圍文化的先進因素,變成了一個兼收并蓄的核心,這個核心恰好就為以后的三代文明的基礎,就是為夏商周三代文明準備好了一個人文地理,或者政治地理的舞臺,一個經濟、文化與禮制的基礎。再以后,三代文明,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在這個歷史的大趨勢上展開的。從更長久的歷史結果來看,中國文明的多元一體也就成為中華民族和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遠因或者說源頭。
四,探源工程最近十來年最新的發現表明,盡管中國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于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孤立、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最近十來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讓我們知道了,中國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觸,源自于中亞地區的麥類作物,黃牛、綿羊、山羊等家畜品種以及青銅冶金技術,在這個時期陸續進入了中國文明之中。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的被我們加以改造和提升。比如中華文明迅速提升了冶鑄技術,變成了具有我們自己特點的技術體系。這就為中國文明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或者能量,也就體現了中國文明的互相借鑒、兼收并蓄能力,這個品格不但是在文明叢體的內部,也擴大到了更大的世界的范圍。
五,在這個基礎上,在距今3800年左右,我們發現了中國文明發展的一些新的動向,這個新的動向就是中原地區在繼續持久的接受周圍先進文化因素的同時,自身的一些極有特征的文化因素也開始對外輻射,而且幅度很大,范圍很廣。他自己特有的東西,比如玉器、牙璋這一類制度性的用器,儀仗的用器,對外的傳播反映了中原某些政治制度或者思想對外的播放。這是前一階段不曾有的現象。從中原地區對外的影響,在以后的商周乃至更晚的歷史時代,這個過程是不斷加強的。因此,中國文明的發展從距今3800年,這個時期開始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內容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