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盡管考研競爭日趨激烈,考研人數不斷提高,但是相比于全日制專業,非全日制專業卻面臨生源不足的問題。近半數考生表示不考慮非全日制,46%的考生擔心畢業后非全日制文憑不被就業單位認可,很多單位在招聘要求中就明確提出只接受全日制研究生。
(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290萬人,較上一年激增52萬人,增幅達到21.8%,成為近十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即是我們俗稱的在職研究生,指的是以在職的身份完成學業,獲得學歷和技能的晉升,以便于在崗位升級、職位升遷和職稱評定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
但是伴隨著社會對文憑的認識不斷深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被逐漸稀釋。特別是以獲得更好職位為目的攻讀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可能無法實現理想預期。根據中國日報網的報道,近半數考生表示不考慮非全日制,46%的考生擔心畢業后非全日制文憑不被就業單位認可,很多單位在招聘要求中就明確提出只接受全日制研究生。
而對于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不同視野,也導致了很多人的認知差異。
報告原文 https://www.eol.cn/html/ky/2019report/content.html
難題難解
總的來說,非全日制研究生順利畢業以后,照樣完成了學校規定的培養目標,因為不是非全日制的學制對他們有所區別,的確有“歧視之嫌”;對于很多專業對口的學科來說,甚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知識轉換效率還要更高一些,他們更有條件將工作經驗和理論知識結合。
但是實際情況卻不然。雖然從理論上說,國家規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其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確實存在不同的教學和考核模式。
上課很“水”,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也是“學歷偏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職學生平時不離開工作崗位,就讀學校往往在周末或者在假期集中授課,寬松的環境、短暫的學制、突擊型的考試,常常導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成為速成式的教育,二者在教學層面的差異,是先天存在的。而在科研實踐和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情況也非常堪憂。
前途漫漫
今年的報考問題明確直白地反映了社會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現象的否定態度。但是理性地來看,如今國家通過將非全日制研究生納入統考,推行“嚴進”的招生錄取政策,無疑已經是對過去低門檻入讀在職研究生的糾偏。但是,要讓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真正獲得社會公信力還需要很漫長的道路取走。需要“嚴進”、“嚴出”,在教學考核上采取一致標準;在教學管理方面,諸如學年管理、獎學金管理,也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而人才市場和我們的社會對于非全日制教育的認知,依然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讓非全日制研究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