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9年,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混戰(zhàn)局面結束,隋統(tǒng)一中國。因“圣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楊廣選擇“大業(yè)”作為年號,注重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運用開拓性治理思路,展現(xiàn)出自己的雄心勃勃。
楊廣希望重開絲綢之路,任命裴矩去河西走廊了解情況。
裴矩,本名裴世矩,出身于書香門第的世族大家庭,年幼喪父,聰明好學,留心世事,以文學知名于當世。長大后先后在北齊、北周做官,得到楊堅賞識,召入幕府為官。楊堅建立隋朝,任裴矩為給事郎。隋煬帝登基后裴矩朝廷五位重臣之一。
公元605年,58歲的裴矩來到張掖,尋訪商戶,特別是胡商,了解西域風俗、地理、物產(chǎn)、典章制度等,并寫成《西域圖記》,里面詳細記載了當時西域44國情況,并有大量地圖,詳細記敘了地中海到敦煌的三條路線。河西走廊作為絲綢之路通往中原的唯一通道,更可謂是這條商路的黃金地段。
商旅們也反饋了一些問題,比如驛站年久失修,胡商食宿不便,政府關于商貿(mào)的制度缺失,導致商路不通,各國商人因此裹足不前,原本應該繁華如織的絲路貿(mào)易,也變得阻塞不通。
裴矩借鑒倉慈的做法,鼓勵西域商人和隋朝經(jīng)商,降低甚至免除關稅,政府為商旅提供免費食宿,保護往來商客安全,增加交易范圍和內容。胡商大部分是粟特人,住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一代,沒有自己的王國,是一個純粹的經(jīng)商民族,有人稱其為“東方猶太人”。由于擅長手工藝制作,他們的陶器、銀器、絲綢,甚至盔甲都是當時的暢銷品。
公元606年,裴矩回到長安,給隋煬帝帶來了《西域圖記》,并匯報了自己治理河西商貿(mào)的成績。隋煬帝大喜過望,任命裴矩為黃門侍郎,派他再次返回張掖。經(jīng)過反復且細致的準備,公元609年3月,隋煬帝率十萬大軍從長安出發(fā)訪河西走廊,并親征吐谷渾部落,使其無力威脅河西走廊。也使得圍繞西域博弈的天平,徹底傾向隋王朝一邊。
為了進一步控制西域,必須消滅突厥勢力。為此,裴矩采用“合強離弱”的反間策略,利用和親與血緣,使突厥自相殘殺導致分離,最終突厥衰弱,歸附隋朝。
同年6月,楊廣帶大軍穿越扁都口,來到焉支山下的張掖。隋煬帝在張掖舉行了盛況空前萬,云集西域27國首領和代表的貿(mào)易盟會——萬國博覽會,西域各國的使節(jié)和首領、商人和平民一同涌入,張掖城熱鬧非凡,人山人海接近一個月。高昌和伊吾等西域國家的貴族也來到了張掖,表示愿意與隋朝交好。
此次西行,中西交流全面恢復,西巡歷時十個月,是絲綢之路的里程碑。
裴矩經(jīng)營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隋朝與西域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的中西交通,為中西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626年,28歲的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在長安宮殿內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宴會,此時已年逾八旬的裴矩也接到了赴宴的邀請,宴會上樂師們的一曲《西涼》大曲,讓裴矩的思緒飄回了20年前。他想起了第一次前往張掖之前的壯志雄心;想起了編撰《西域圖記》時的艱辛;更想起了大業(yè)五年,焉支山下他為隋煬帝安排的那場貿(mào)易盛會,當時的宮廷樂師,似乎也演奏了這曲《西涼》,細柔的絲弦撥動了裴矩蒼老的心。
曲終人散已是夕陽西下,裴矩走上長安的城樓。他向西眺望,仿佛看見一隊沿著絲綢之路走來的西域胡商,正伴著夕陽,從金光門走進了長安城的西市大街......
裴矩,這位經(jīng)歷了北齊、隋、唐三個朝代的老臣,為中原王朝開拓的西北戰(zhàn)略,扎扎實實給唐帝國的統(tǒng)治者,奠定了穩(wěn)固平順的基礎。
撰文 | 法棍
好消息
漫秦川平臺公眾號開通 評 論 功 能 啦!
歡迎各位觀眾老爺在下方評論區(qū)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
小編會認真閱讀的,謝謝對漫秦川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