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交換”,以BBC為代表的歐洲媒體,似乎一直都很喜歡派出本地孩子去基礎教育扎實的東方各國感受“魔鬼式”訓練,為此,我們曾寫過三個威爾士學生跑到韓國交換3天(點擊即可閱讀),結果嘛,當然是被虐…
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學校互換:韓式教育》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比較完東西方還不算,他們又糾結起了本國內部的公立私立,來了個私立富二代VS公立窮學生的大交換(點擊即可閱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化解了偏見,增進了理解…
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如果你以為熱愛交換的西方媒體就此消停,那就大錯特錯了~就在前兩年,愛爾蘭又搞出了個歐洲本洲大型國際交換生的項目,并且全程記錄跟拍,三組愛爾蘭師生分別被送到了西班牙、波蘭與芬蘭,以親身經歷揭開了歐洲人內部的“教育鄙視鏈”。
這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紀錄片——
《國際交換生(Class Swap)》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
說實話,考慮過近幾年PISA(國際青少年能力評估測試)的結果,冠軍基本都被亞洲包圓,也只有芬蘭身經百戰而屹立不倒,波蘭逆流直上而進步神速,其他的,類似于愛爾蘭、西班牙之流,基本是半斤八兩…
擁有著傲人高等教育的歐洲各國,在面向十幾歲孩子的基礎教育上,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呢?透過交換生的眼睛,他們又能從鄰國的佼佼者身上,獲得哪些教育啟示呢?
“難兄難弟”
當愛爾蘭師生去西班牙交換
在位于愛爾蘭西海岸最大的城市利默里克,四名來自市中心一所綜合中學的中學生,正為幾天后奔赴西班牙的交換做著準備。
在為期兩周的交換之旅中,教授西班牙語的老師艾瑪,將會陪同四個孩子前往。不過與孩子們的興奮之情不同的是,艾瑪老師似乎并不對此次交換抱有太多期待。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
“愛爾蘭與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國家,一個位于歐洲西部另一個位于西南,而且都在經歷著經濟衰退,教育領域也時有裁員…”
從PISA成績上來看,兩個國家都屬于中不溜秋的水平。對此,艾瑪老師感覺很納悶,她實在想不出這樣一個可稱作“難兄難弟”的國家,有多少經驗可以學習,但本著“走出去就有收獲”的想法,她欣然前往。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
哪怕能找出兩國在基礎教育上所共同面臨的難點與問題,那也是一種啟發。
果然,當愛爾蘭孩子們第一次踏入位于西班牙馬德里市郊的圣胡安巴蒂斯塔學院,他們都被那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所震驚了。
這是一所同樣面對城市學生開放的普通公立,有著825名學生,師生比大約為1:30,規模與愛爾蘭孩子自己所屬的公立學校相當。不算寬敞的校園,擁擠的學生,顧不過來的老師,形成了兩所學校共同的困境。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
課堂紀律,也是老師們所共同面臨的難題。
在西班牙,學校課程被一個25分鐘左右的休息切割為上下兩場——學生們先是上完3節55分鐘的課,隨后休息,然后再上3節55分鐘的課,然后放學,如此周而復始。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
長時間的連續課程,幾乎無法讓本來就活潑的西班牙學生坐得住,尤其當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知識之時,為了鎮壓課堂上竊竊私語的學生,他們不得不想出各種辦法。
有老師帶來了鈴鐺,哪里吵鬧搖哪里。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
也有老師將55分鐘的課安排為課堂討論,自己再穿梭于各個小組之間,不斷提醒孩子們“討論啊親!下節課要考!”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
可惜,老師們的竭盡全力在混亂吵鬧的課堂中,顯得有點無濟于事。目睹了這一切的愛爾蘭老師艾瑪表示,這的確是許多基礎教育表現一般的國家,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不合理的師生配置比,讓老師無暇兼顧單個孩子的需求;過于“寬松”的課堂氣氛,讓知識的傳授變得愈發艱辛。有時,她還真挺羨慕亞洲老師的,起碼他們練就了一套好手腕,能夠壓得住學生,保證教學順利進行。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國際交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