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王古公亶(dàn)父時期,商朝倒數第4位商王武乙為了拉攏迅速發展壯大的周族,迫不得已封他為商朝諸侯,這賦予了周族重要的政治地位和身份。古公亶父死后,他的小兒子季歷繼承了周族的首領位置。
季歷繼承先輩和父親的遺志,胸懷“滅商大計”,一方面積極吸收商朝文化,通過與商朝貴族通婚等形式,加強與其他諸侯的政治聯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商朝“諸侯”的頭銜,以替商戍邊、打擊戎狄為籍口,不斷擴張其軍事實力,使周族迅速成長為商朝西部最強大的諸侯國。
季歷,在當世被稱為公季,公為爵,季為名。他的兒子周文王姬昌稱他為王后,周建國后,他被追尊為王季。季歷的一生,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季歷作為古公亶父的小兒子能夠繼承周族首領之位是幸運的,但因此而使兄弟親情分離又是不幸的。據說,古公亶父的正妻有臺氏之女,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叫泰伯,二兒子叫仲雍,三兒子就是季歷。古代排行按照伯、鐘、叔、季的順序,季是最小的。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意立季歷為繼承人,以便將來可以傳位給自己最中意的孫子姬昌。
泰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的意愿,也為了周族夙愿的實現,于是他便和二弟仲雍逃奔到太湖之濱的梅里(今天的江蘇無錫梅村),紋身斷發,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為了周族滅商的宏偉藍圖,他們做出了最大的犧牲,卻讓一家人必須承受親情割舍的不幸。欣慰的是,泰伯后來建立了吳國,建立了“兄終弟及”的制度,泰伯死后弟弟仲雍即位,使吳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泰伯和仲雍也就成為開發太湖流域的始祖。實踐證明,虎父無犬子,是金子在哪兒都會閃光的。
季歷作為商朝“諸侯”頭銜的繼承者是幸運的,但因此必須忍辱負重和被威逼利用又是不幸的。季歷剛繼承周族首領之位時,正值商武祖武乙在位。雖然這時周族開始崛起,但與強大的殷商相比,“周”還僅僅只是一個位于商王朝西部邊陲的小方國。季歷必須忍受屈辱,竭力與商朝周旋,并不失時機地增強本國實力。武乙二十四年(公元前1124年),季歷即位的第三年,周滅掉了程國(位于今天的陜西咸陽東)。又過六年,武乙三十年(公元前1118年),周又滅掉了義渠戎(位于今天的甘肅慶陽、涇川一帶),獲得很多俘虜和戰利品,疆土也向西北大幅擴展,周在西北的聲威大振。
武乙三十四年(公元前1114年),為了消除武乙的猜忌懷疑,取得進一步的信任,季歷帶著許多戰利品來朝見商王武乙。武乙很高興,賞賜給季歷土地30里、精美的玉器10件、良馬8匹以安撫周國,季歷還娶了商國境內的摯國國君的二女兒太任為妻,小心謹慎地保持著與商朝的“友好”關系。這種“身不由己”和“被逼無耐”,是一種人生的不幸。
季歷作為商王朝掌管西部征伐的“牧師”是幸運的,但因此而遭遇商王文丁的迫害又是不幸的。季歷在武乙時期,即使是夾縫中求生存,但還免強能蒙混過關。他迎合武乙想保持邊疆穩定的心思,重點對周國北部強大的部落聯盟“鬼方”進行征討,三年苦戰,大獲全勝,俘獲了20多個戎狄部落首領,安定了商朝、特別是周人自己的西北邊疆,消除了周人東進的后顧之憂,更讓周國的威望和聲譽悄然提升。但不幸的是,公元前1113年,武乙在打獵時遭雷擊身忙,他的兒子文丁(倒數第3位商王)繼位。
文丁對季歷采取的是“利用加惕防”的策略,往死里用你,就是不信任你。先派季歷討伐商朝北方燕京戎人(在今天山西靜樂、祁縣汾水一線),以解除對商朝的威脅。在文丁二年(公元前1111年)、四年(公元前1109年),季歷先后兩次率軍東渡黃河,取得了勝利,并向文丁報捷和獻俘,文丁為了嘉獎季歷,任命他為商朝的“牧師”。“牧師”可是商王朝政權體系中權力很大的封疆大吏,有權代商王管理西部諸候國,掌管西部地區的征伐事宜,主持一方事務。
這樣,周從原來商朝的一個小方國一躍成為西方的霸主。季歷從此愈戰愈勇,于文丁七年(公元前1106年)討伐始呼之戎,十一年(公元前1102年)伐翳(yì)徒之戎,還把三個翳徒的頭目俘獲后送給文丁。這實際上是有點用力過猛,一般人者可以看出季歷的迫切心情,更何況商朝的統治者,還有那么多高參在監視著天下象季歷這樣的英雄人物的一舉一動。
周的強大,季歷威望的提升,使文丁如芒在背,感覺到了周族強大對商朝政權所形成的嚴重威脅。文丁表面上高調表彰季歷,賞賜給他用精美的玉器雕刻而成的酒壺,其中裝有用黑色黍(shǔ,谷子)子和香草釀造的美酒,還給他升官加爵,但私下里卻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在他死的那一年(公元前1102年),突然下令把季歷囚禁起來,最后害死于監獄之中。季歷舍生忘死征戰疆場,換來的是身陷囹圄(líng yǔ),其個人命運是不幸的。
季歷的不幸,是個人命運的不幸;而季歷的幸,又是周人和周族事業之幸。以個人的小不幸,換來周之大幸,從事業角度看,季歷的一生是超級值得的。他為兒子消除了威脅,擴大了地盤,鍛煉了軍隊、贏得了聲譽,打下了基業。
季歷死后,他的兒子姬昌繼位,這位深得爺爺古公亶父欣賞的孫子,沒有讓爺爺失望,也沒有讓父親抱憾,懷著國仇家恨,踏著爺爺和父親前進的腳步,加快了“翦商”的步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