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縢藏冊,成王迎周公,周公東征,封建親戚,營建成周,分散殷商舊民。
《中國通史》第十集 周公攝政
《歷史其實很有趣兒》第1卷
1、武庚之亂 P61
2、西周分封制 P63
3、周公輔成王 P65
《話說中國》第二卷 詩經里的世界 上冊 P104-123
內容比較多,請家長閱讀后簡要介紹給孩子。
1、周公為什么要選擇攝政?
2、說說“金藤藏策”的故事。
3、周成王是怎么感悟到周公的忠誠的?
4、看著地圖,說說周公東征都打到了哪些地方,消滅了哪些敵人。
5、 在地圖上找找“宗周”和“成周”的位置。
6、說說成語“懲前毖后”的意思。
7、試著說說什么是“封建”?
周武王克商后兩年病重。武王滅商僅是攻克了商都,對附近的屬國和商朝貴族,特別是東面的夷族方國,基本上原封未動,周武王的生死關系到國家的安危。姜太公和召公非常著急:“讓我們為武王占卜如何?”周公旦說:“不可以先問問我們先王嗎?”于是周公設立三壇,自己立在中間,向太王、季王、文王禱告。
史官記錄了周公姬旦的禱辭:“你們的元孫姬發得了重病,是你們三位先王要召他去幫助祭天嗎?那就讓我來代替他吧。你們的元孫不如我有才藝,不如我能侍奉鬼神。而且他已經接受了天帝的使命,要天下安定,百姓安寧。不要讓他丟失這個使命,先王也有所依歸。”周公愿意用自己代替周武王去死。
史官把周公的禱辭用金縢入冊,藏在一個匣子里,并告訴史官嚴守這個秘密?!敖鹂g”是說金質的絲帶捆束的匣子。結果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當然,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周武王駕崩,他的大兒子姬誦才十三歲,據說周武王留有遺囑讓周公稱王,但周公毅然決定攝政而不是稱王或輔政。
輔政的話,是周成王主持國家事務,周公給出主意,這樣敵人會覺得天子年幼有機可趁,容易發生動亂。
攝政則是周公代替周成王行使國家權力,等周成王行了成人禮再還政于他。
那么周公為什么不直接廢掉姬誦自己稱王呢?顯然這樣更容易引起內部的分裂和動亂。你周公旦覺得自己牛,可以稱王,問題是沒有一個人不覺得自己更牛的,完全有可能群雄并起紛紛來爭奪王位,于是武王克商的勝利果實瞬間葬送了。
三個選項之中,周公攝政算是最佳答案了。
即使是這樣,三監之一的管叔鮮第一個跳出來表示攝政也應該長幼有序,第一個是他呢,不斷到周成王和其他弟弟那里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早晚會廢了姬誦自己稱王。三公中的另兩位太公姜子牙和太保召公也起了疑心。
其它臣子懷疑也就罷了,問題是周朝名義老大周成王也不相信周公,周公不想撕破臉,只好借考察的名義逃到了楚國。
上天站出來創造了一個機會解決了這場信任危機。
這年秋天,莊稼熟了正待收割,天上打雷刮起大風,莊稼都被吹倒,百姓都情緒不穩。周成王與大夫們恭敬地戴上帽子,小心翼翼打開匣子,拆下金縢讀周公的禱辭。成王和姜太公、召公問史官們為什么早不說,史官們說:“周公囑咐過不能說出來?!?/span>
周成王幡然悔悟,抱著策書痛哭流涕,為自己的猜疑行為懊悔不已,于是走出郊外迎接周公,這時大雨停止,開始反向刮風,倒下的莊稼都豎了起來,這一年又成了豐收年。
經過暴風雨的洗刷,周成王看到了周公高尚的情操和赤誠的心靈,便親自迎接周公回到王宮,誤會消除了,放手讓周公管理國家事務。
這邊叔侄和好了,那邊“三監”開始叛亂了?!叭O”想要稱王,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在東夷奄國和蒲姑國的支持下想要復辟殷商政權,雙方一拍即合,南北呼應興兵作亂。
周成王請求周公按照“懲前毖后”的原則,嚴厲打擊叛亂分子。周公集結軍隊和各諸侯國平叛,出發前作了一番措詞有力的動員,演講內容后來收錄在《尚書.大誥》中。
周公的東征軍向東在洛邑附近擊潰三監聯軍,管叔鮮上吊自殺,蔡叔度被囚。
向北渡過黃河攻克殷都,處死武庚祿父。
掉頭向南征伐,平定虎方等國,控制了淮河長江漢水一帶。
向東攻打東夷各國,攻入奄國(山東曲阜),殺死國君,摧毀宮室,狠狠教訓了一番,稱為“踐奄”;又攻滅蒲姑(山東淄博),一直打到東海邊。
又北伐,打到河北北部和遼寧省。
又向西滅了唐國。
歷時兩年半,取得了比周武王更大的勝利。
東征路上,周公還寫了一首詩《鴟 chī 鸮xiāo》給成王,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大鳥,要竭力保護國家這個窩和成王這只小鳥。
恰好,成王的弟弟叔虞得到一束“嘉禾”,是兩根苗頭部連在一起結成了一個穗,就像“白魚赤烏”那樣吉祥。成王于是有感而發,給周公回了一首詩《饋禾》,連同嘉禾一起送給周公,表示對周公為國操勞的敬意。
周公非常開心,又作《嘉禾》詩一首回贈,叔侄兩人感情更加融洽。
周公東征攻滅發幾十個國家,占領了東方大片土地。周公重新設計了國家治理方式,把王室可靠的同姓親戚分封到各地去建立侯國,就像藩屏一樣護衛周王室。
封周公的兒子伯禽到奄國建立魯國;
封姜子牙到蒲姑國建立齊國;
封康叔到殷墟朝歌建立衛國;
封叔虞到唐建立唐國;
封忠厚仁愛的微子啟建立宋國....
據說周公東征以后共分封了71國,同姓親戚占了53國之多。
除了分封諸侯,拱衛周王室以外,還把殷商貴族中仇視周朝政權的頑民,遷移分散到不同的諸侯國,比如魯國、齊國、唐國、燕國、衛國、宋國、洛邑等,使他們沒辦法再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叛亂力量。
周人認為,我們的世界由天和地組成。
天在上,地在下,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圓地方。
圓的天扣在方的地上,多出的四個地方是海,東西南北各一個,叫四海。
天下,就在這四海之內,簡稱海內。
四四方方的地畫兩條對角線,交叉點就是天下之中。在那里建設的城市和政權就叫做中國,在那里建國家管理天下更師出有名。
周武王在世時,就選中了這天下之中所在地:洛邑。但因為剛建立周朝還沒有能力,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周公身上。
周公經過三年的營建,終于在周朝首都的東方,又建立了一個新都,并將舊都鎬京全名為“宗周”,新都命名為“成周”,意思是要成就周朝的功業。
成周落成,周成王已經二十歲了,在舉行完冠禮以后,周公將權力交還了周成王,結束了他七年的攝政王。
攝政的七年里,周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