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滅亡商朝后,并沒有實行滅絕式的屠殺,而是把商王的后代也納入了分封的名單中,將商朝遺民封于殷地。周武王還設立了“三監”分別是:管叔、霍叔、蔡叔,分封到商人所在的地方旁邊來監視、監督商朝遺民,以免有一些反叛活動出現。《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祿父即武庚)治殷。”看似天下太平,一切已經安排妥當。但是此時,周武王的過世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周朝地圖《中國歷史地圖集》)
周朝剛剛建立,還沒有形成較為體系化的宗法制度來解決王位的繼承問題,嫡長子繼承的做法也沒有出現,在傳位問題上,周武王也曾有過搖擺。《逸周書·度邑解》記載——“乃今我兄弟相及,我筮龜其何所即。”錢穆先生認為,據此可以得出周武王有意傳位于周公。但是最終,因為周公“嫌于自取,不得已乃奉孺子王而攝政。”在周武王病逝之后,其子姬誦(周成王)即位。周成王年幼無法處理政務,因此,由周公輔政。
(周公像)
正所謂主少國疑,人心不安,殷地的商朝遺民領袖武庚抓住了周朝立國未穩的空檔,煽動策反了當時被封在其周圍監視的三監并聯系奄、熊盈族、淮夷、徐戎等勢力發動叛亂。
(圖中藍色為鎬京,紅色為反叛地區)
于是周公就率兵從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出發,出潼關,過洛陽,直取朝歌,征討武庚武庚。武庚、管叔被殺,囚禁蔡叔,貶霍叔為庶人。戰爭的罪魁禍首已經被解決但是周公并沒有停下東進的步伐。商朝曾經多次遷都,最后由盤庚遷到了殷地,但是在盤庚遷殷之前,商朝的國都一直在奄地,在盤庚遷殷之后,奄地也一直做為類似陪都的城市,擁有與前朝很深的聯系。
因此為了徹底地消除可能的殘余威脅,周朝部隊繼續攻破了奄地、熊盈族、淮夷、徐戎,并將本次戰爭攻占的土地也歸入分封的土地當中。戰爭結束后周公從新組織分封,將奄地分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是為魯國,將商朝國都朝歌封給康叔,管理商朝遺民,是為衛國。使商朝王族中的賢者繼續管理商朝的部分土地,將微子啟封到宋國。“封微子啟于宋。周人尚不能完全宰治殷遺,乃封其王族之賢者于自湯以來之故土,仍表周人之無意于滅殷族也。”——《國史大綱》錢穆
(周成王像)
此外,為了鞏固政權的穩定,吸收商朝遺民叛亂的教訓,周公決定營建洛邑(今洛陽)遷商朝頑固民眾與此,將鎬京稱為宗周,洛邑稱為成周。這次戰爭鞏固了周朝的統治,維護了初步穩定的社會,同時也擴張了周朝的有效控制范圍和國家版圖。戰爭的起因給了周朝很大的教訓,吸取這些教訓,周朝完善了原有制度,進行重新分封,實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自此,周公克殷與周公東征便告一段落。周公攝政七年后還政于成王,自己留守在成周。后來盡管周公在失意中死去,遭到稱王的不公正對待,但是周公對于周朝的貢獻是難以抹煞的。——《國史十六講》樊樹志
參考文獻及資料——
《史記·周本紀》
《逸周書》
《國史大綱》——錢穆
《國史十六講》——樊樹志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 殷商與春秋戰國時代》——平勢隆郎
《周公東征史實詮說》——楊朝明
附《史記·周本紀》記載——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頗收殷馀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晉唐叔得嘉穀,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次作微子之命,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