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丨青春上海
你一年在圖書館借多少本書?
前不久,在華東師大圖書館發布的
“2018年師大閱讀力”榜單中
一位歷史系博士生
以一年5983冊的借閱量
傲居榜首
一年5983冊,平均每天就是16.4本
這怎么看得完呀?!
各路同學紛紛開啟了圍觀模式
▼
這位學神本人終于出現了
有請借書達人
他叫胡岳峰,1990年生,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歷史系,2015年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碩士畢業,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師從劉昶教授。
為何要看那么多書?
“熱愛那份歷史的厚重感”
胡岳峰的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目前主要研究清代貨幣史,同時正在做清代貨幣數據庫(銀錢比價數據庫、貨幣行用數據庫)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胡岳峰表示,自己從小便喜歡歷史的厚重感,踏上歷史學的研究道路,是興趣使然。“雖然在進入研究領域后對本專業的觀感已和大眾獵奇性、普及性、公共傳播性的認知與訴求逐漸偏離,但還是能在史學研究的現實關照下找到契合點。”
胡岳峰最初關注的方向是中國現當代史,在碩士來到華東師大歷史系就讀的過程中,隨著閱讀范圍的擴大和專題學習的深入,發現對于二十世紀歷史問題的一些解釋還是需要從更早期的歷史脈絡中去找尋,故將研究視角前推到明清時期。
而清代貨幣史這一選題也與系所要求的大閱讀量和導師引導密不可分。“能遇見一個好導師,在當今的學術環境中,更應該稱之為是一種福分。我很感激導師對我學術研究上的引導和生活上的關心”。
談到借閱量,胡岳峰表示:“其實不止是我,整個歷史系的借書總量都是相當可觀的。每門課的老師都會開列課程閱讀書單,一門課少則十余本,多則三五十。”
胡岳峰打趣道,“所以我覺得特別奔放、天馬行空、活潑好動的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適合做歷史研究的,與耐得住性子、控得住邏輯、坐得了冷板凳的要求有差距”
如何能看完這么多書?
“喜歡純粹而簡單的與書為伴”
“做研究所需的資料有一些是要精讀的,這樣的書能買就買,‘吃土’在所難免。剩下的就要依靠圖書館了,比如一般用的論著,大型成套文獻等。但我也不用背回來,當天借當天還,利用圖書館的記錄回頭再整理參考文獻目錄。”
關于如何做到一年借閱近六千本的問題,胡岳峰介紹道:“我在圖書館主要借三種類型的書。第一類是論文需要、數據庫收集資料需要。其實,歷史學作為傳統文科的特點就是嚴重依賴史料,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所以也有‘史學只是史料學’一說。沒有物證的推論,即便是極有可能,那也只能是推論。所以歷史的‘真實’和史學研究的‘真實’尚有區別。
“第二類是憑興趣讀的非專業書。跳讀速讀、略讀選讀、細讀精讀……”
胡岳峰的豆瓣書單
而借閱的第三類書,胡岳峰用來做豆瓣書單(題名、標記、豆列等)。“這是我博士二年級下半年開始做的事情。利用每天做研究空余的時間,從A區到Z區的每個書架,從上到下,盡量掃一遍(實在不相關的HOQTVU等除外)。
凡遇到感興趣的書,就用豆瓣做個標記,方便知道自己見過哪些,哪些領域是干什么的,需要哪些東西,哪些自己以后可能會用等等。”
胡岳峰的豆瓣讀書標記
兩年之內,胡岳峰把華東師大圖書館館藏的大部分流通書籍摸了個底,這個過程讓整日埋首卷帙浩繁的專業書籍的他得以活動筋骨,同時也帶給他無盡的樂趣與驚喜。
“有時候會看到一些腦洞大開的書,有時候也會看到一些極少有人推薦但同樣很有閱讀價值的書。”
“其實不論是借書、看書、買書還是屯書,最主要只是因為我喜歡與書為伴,畢竟與書為伴比與人為伴要純粹簡單。”胡岳峰這樣總結自己對書的感情。
大學圖書館的體驗怎么樣?
“七年陪伴,都在變好”
在華東師大學習生活了近七年的胡岳峰,對圖書館的點滴進步也是如數家珍。
“在圖書館學習這么久,享受了許多貼心的服務,能感受到他們是真正為學生考慮的。比如多種方式借還書,比如儲物箱的升級。七年前的儲物箱是那種掛鎖的,也只有很少的容量,現在越來越好了。總之,圖書館相處的時光會非常舒適,館內讀書、自習的同學們也都很勤奮。”
“一個喜歡讀書、想把學問做得好的人,離不開好的大環境。”胡岳峰覺得,學校的學術環境是對他這樣愿意潛心學術的人是十分有幫助的。
“師資力量強、學術環境好,這樣的外在條件對于達到我們所希望的‘沉潛’很有幫助。”胡岳峰說。
對胡岳峰的閱讀史有所了解后
更多童鞋發表了看法
很多人膜拜起學神
有人表示
歷史系的童鞋就是這樣愛讀書!
有人打聽起大神的豆瓣號
也有人表示不能盲從
要根據自身實際借閱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