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改變世界,
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
如此真知灼見出自
列夫·托爾斯泰,
提醒我們應內省的金玉良言。
這位19世紀的俄羅斯著名作家
也建議我們應捫心自問,
上帝要我們做什么?
托爾斯泰說,
“以上帝之名先暫停一下,
放下工作,看看周遭。”
19世紀的英國詩人暨評論家,
馬修阿諾Matthew Arnold說,
“托爾斯泰的小說,不是藝術品,
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除了他著名的史詩小說,
列夫·托爾斯泰撰寫短文與書信,
傳達在生活中領悟的靈魂真理。
除了實踐與推廣素食,
他對靈性產生強烈興趣,
并且依循基督的教義生活。
他借由著作傳達
關于和平的觀點與實現神的旨意,
大大影響了20世紀的領袖,
例如圣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我們分享托爾斯泰的著作,
有關宗教、生死的哲學思想的合集,
——《生活之路》
靈魂
那無形的、不可見的、
未露形跡的,賦予萬物生命者,
我們稱之為上帝。
同樣的無形、不可見的、未顯露形跡的,
被身體與其他一切事物分開,
我們視為自我,稱之為靈魂。
靈魂是什么?
一個人步入老年,歷經歲月滄桑,
原是待哺嬰兒,
緊接著小孩、成人乃至于老人。
但無論如何改變,
他總是稱自己為“我”。
這個“我”一直維持不變,
這個“我”從嬰兒期、成熟期
直到老年,始終如一。
這個不變的“我”,
我們稱之為靈魂。
若一個人的意象是他視野的一切,
甚至無限的宇宙,一如眼睛所見,
那么就是空中樓閣。
人類通過個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
去了解所有物質的東西。
若他的感官不同,
則呈現的世界將大相徑庭。
因此我們不知道,也無從得知
物質世界的本來面目。
只有一件事能全然領會,
即我們的靈魂,
“我”是靈性的。
當我們說“我”時所指并非身體,
而是指身體賴以為生者。
那“我”所指為何?
我們無以言表“我”是什么,
但比起其他事物,我們相對更明了。
如果沒有“我”,將一無所知,
在世間也一無所有,自己也不復存在。
仔細思量,比起懂得靈魂,
我更難理解自身肉體。
論及親近度,身體既陌生又遙遠,
靈魂才屬于我的。
假使一個人沒有自覺內在靈魂,
不能說他沒有靈魂,
只能表示他尚未意識到內在靈魂。
我們意識內在之前,
汲取無法理解的東西,有何益處?
若無法領悟自我,何能理解外在世界。
在家是盲者,出外豈能重見光明?
正如無火源,將無從點燃燭火,
人缺乏靈性生命,將無法生存。
靈性存在眾人中,但并非人人能領悟,
能領悟此事之人,生命充滿喜樂,
不能領悟此事之人,生命怏怏不樂。
靈性與物質世界
我們曾探測地球、太陽、星辰和海洋深處,
我們曾穿透地下深層搜尋黃金,
我們曾探索河流、月球的山脈,
我們曾發現新星群,得知它們的大小,
我們曾填滿深淵,建造精巧的機械。
一天沒過完,新發明接踵而來,
我們能力有極限嗎?
遺憾的是,
我們疏漏了致關重要的東西,
即未能體悟自我。
就像嬰兒一樣,嬰兒會感覺不對勁,
但他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為何事情不對勁。
最需要的東西是我們的自我,
我們不知道自己內在存有什么。
若我們知道能記起內在的存有,
生活將會截然不同。
世間萬物皆屬物質,
我們無法得知其本質,
唯有內在的靈性我們能全然明了,
無需依賴感覺或思維即能意識到。
世界在任何方向均無所謂極限,
無論多遙不可及,
在最遙遠背后,
仍然存有其他物體,
時間亦是如此。
回到過去幾千年前,
在那里卻已流逝千年萬載。
因此很明顯,
人類不可能掌控今日的物質世界,
就連過去亦是,更遑論未來?
這樣人類能理解什么?
唯有一件事無需空間與時間,
即領悟他的靈魂。
靈魂和物質世界
人們常常認為,
能用手觸摸的東西才算存在。
然而恰恰相反,
只有那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
我們稱之為“我”的靈魂,
才是真實存在。
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大有小,
但人的內在有樣東西能思悟一切,
卻無色無形,無大無小。
因此,若整個世界毀滅,
人內在的那樣東西,
本身就能帶給世界生命。
鐵比石頭堅硬,石頭比木頭堅硬,
木頭比水堅硬,水比空氣堅硬。
但那無法被觸摸、
被聽見、被看到的東西,
卻比任何東西都堅固。
有一物一直存在,
現在、將來永不會失去,
那是什么?
就是人的靈魂。
從身體思考自己為何物,
對人是有益的。
這身體比跳蚤的身體大,
跟地球比就微不足道了。
也可以這么想,
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相比,
只是一粒沙。
太陽比起天狼星,也不過是一粒沙,
而天狼星與其他恒星比,
則是微不足道, 因此永無止境。
很明顯,人的身體
與太陽及恒星相比是微不足道。
想想看,一百、一千、幾千年前,
我們甚至沒想過有其他人種,
像我們一樣,也是出生、長大、死亡。
千百萬像我們這樣的人,
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沒有骨頭,也沒有骨頭的灰燼。
在我之后,千百萬人會活著,
我的骨頭會長出草來,
羊將以草為食,我將一無所遺,
一粒塵土也不留,
甚至無人記得,我無關緊要。
確實是無關緊要,
但這無關緊要,
對自身及在宇宙的地位,
卻有一個概念。
如果有這樣的概念,
那這概念絕非無關緊要,
它是比整個宇宙都來得重要的事物,
因為若我和其他像我這樣的生物的內在,
沒有此概念,
則我所謂的無限宇宙將不存在。
人的靈性和物質原則
你是什么?一個人?
什么樣的人?你和別人有何不同?
我是某某父母的兒子,
不論老少、富貴或貧窮,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特定的個體。
有別于其他所有人,
男人、女人、成年人、男孩或女孩。
在這些特定的個體中,
每個個體都居住著一個靈性生命,
大家的內在都一樣,
所以每個人既同一體,
同時又是一個個體。
所有人內在的靈性生命都一樣,
例如約翰或娜塔莉,
當我們說“我會”,
意思是約翰或娜塔莉會。
或有時意味著大家內在都一樣的,
那個靈性生命將會做某件事。
因此可能會發生
約翰和娜塔莉想做一件事,
而住在他們內在的靈性生命根本不想要,
同樣的事物而決意要完全不同的東西。
有人靠近了門,我問誰在那?
有人回答到“是我”。
哪個“我”?
“我”是來者,就是答案。
一個農家男孩走進來,
讓他感到驚訝的是,
居然有人以“我”來詢問是誰,
他感到驚訝,
因為他覺得自己內在
有個大家也都有的靈性生命,
他想知道為什么。
我要問一些大家都應該明白的事,
他的回答是指靈性的“我”。
而我的問題是在問,
“我”用來窺視世界的那扇小窗。
有人說我們所謂的自我,
僅僅是身體。
我的理性、靈魂和愛,
所有這些都來自身體。
我們可同樣正確的斷言,
我們所謂的身體,
只是滋養身體的食物。
的確,
我們的身體只是轉化了的食物,
被我們的身體吸收了。
沒有食物就沒有身體,
但我的身體不是食物,
食物是肉體生命所必須,
但它并不是身體,
靈魂也是如此。
確實,
沒有肉體就不會有靈魂,
然而我的靈魂不是肉體。
肉體只是靈魂的必需品,
但肉體不是靈魂,
如果沒有靈魂,
“我”就不會了解我的肉體。
生命的真諦不在于肉體,
而在于靈魂,
當我們說,過去、將來或將來可能,
我們是在說肉體生活。
但除了現在和將來的肉體生活以外,
我們還知道別的生活,
那就是靈性生活。
而靈性生活既不是過去的,
也不是將來的,而是當下的,
這是真正的生活。
過靈性生活,而非肉體生活的人,
是開心幸福的。
主基督教導人,
他內在有種東西,
使他超越今生的
虛榮、恐懼和激情。
一位接受主基督教理的人,
分享一只鳥的經歷,
這只鳥一直忽視自己的翅膀,
忽然意識到自己有翅膀,
可以自由的飛翔,無所畏懼。
沒有人可以傷害,
上帝所要寬恕的人;
他會毫發無損,
即使整個世界都反對他。
---Kabir
我們以虔誠的心,
一起祈禱蔬食世界降臨,
善待彼此、善待地球、善待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