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為避難出奔齊國,改稱田氏,其后裔在戰(zhàn)國時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221年,齊國被秦國所滅。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尚未滅亡時便投奔楚國,后當上宰相,被封在潁川,并改回陳姓,成為潁川陳氏始祖。此后,潁川陳氏瓜瓞連綿,生齒甚眾,成為潁川名門大族,“潁川”也因此成為陳氏重要郡望。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東漢末年以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對政治起著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為士大夫的核心。
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
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于《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并在《后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一流高門,在譜學(xué)興盛的時代背景下,也撰有《陳氏譜》一部,可說是陳氏最早的私家譜錄了。可惜經(jīng)歷代喪亂,該譜已不復(fù)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時曾征引該譜,是以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世系資料。根據(jù)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據(jù)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風(fēng)流的潁川陳氏家族史卷。
陳寔(104-187),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xiāng)陳故村)人。少時家境貧寒,曾在縣里作小吏,做事任勞任怨,而又有志好學(xué),受到縣令的賞識,讓他去太學(xué)讀書。后來陳寔先后任郡督郵、功曹,深明大義,詘身伸道,“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其高邁的德行為遠近所嘆服。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司空黃瓊選任為聞喜長,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長。在地方任上,陳寔以德施治,關(guān)心、愛護百姓,鄰縣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遷居到他屬下的地方。后來沛國相違法賦斂,加重百姓負擔(dān),陳寔無法阻止,便辭官歸里。
陳寔德冠當時,成為遠近宗師的名士之首,荀爽、賈彪、李膺、韓融、王烈、管寧、華歆、邴原等都曾向他問學(xué)。陳寔作為名士領(lǐng)袖的活動為各方所關(guān)注,按照賢人上應(yīng)星象的說法,陳寔出行,據(jù)說掌管天文歷法的太史從觀測德星(即木星,舊謂主祥瑞之星)出現(xiàn)上也看出來了。
東漢末年,宦官弄權(quán),大興“黨錮之禍”,對士族名士進行迫害。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誣為黨人,被捕下獄,陳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卻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大義凜然地自請入獄。第二年才遇赦得出。建寧元年(168)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謀除宦官,征辟陳寔為掾?qū)伲瑓⑴c共定計策。但不久事敗,竇武等被殺,宦官更大規(guī)模地緝捕黨人,死徙廢禁達六七百人。陳寔再受黨錮,隱居在家鄉(xiāng)的荊山。
陳寔在鄉(xiāng)里,注意以良好的風(fēng)尚道德感化人們,威信很高,人們都很重視他的意見,認為“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一次,有個小偷躲到他家屋梁上,準備夜間行竊。陳寔發(fā)覺后,不動聲色,把兒孫們叫到屋里,教育他們要努力上進,正正當當做人,不要象梁上君子那樣養(yǎng)成了壞習(xí)慣。伏在梁上的小偷聽了很受感動,跳下來向他請罪。這事傳開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縣里盜竊案也減少了。“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來。
黨錮解除后,大臣們都紛紛推薦陳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辭了。中平四年(187),陳寔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歲。各地趕來吊祭的有三萬多人,大將軍何進也遣使出席,為之刊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
陳寔共有六個兒子,其中陳紀、陳諶最有賢名。當時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并稱為“三君”。
陳紀(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愛,孝養(yǎng)父親,家中和睦親善,其家風(fēng)成為人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陳紀也曾遭到黨錮,他在家發(fā)奮著作,寫成《陳子》一書。黨禁解除后,朝廷雖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絕出仕。中平六年(189)靈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再次謀除宦官,辟召智謀之士二十余人,陳紀被舉為五官中郎將。但當陳紀應(yīng)召到達京都洛陽時,形勢已發(fā)生了大逆轉(zhuǎn),何進在與宦官的斗爭中被殺,長期盤踞宮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盡,但政權(quán)卻落入了奉召領(lǐng)兵入洛的涼州軍閥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進用黨人名士以便獲得支持,陳紀被任為侍中,又考慮進一步任其為司徒、尚書令。當時董卓意欲挾持新立的獻帝徙都長安,陳紀勸諫董卓應(yīng)謙遠朝政,專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興,但敬畏陳紀的名望,也無可奈何。陳紀見天下已亂,乃請出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為大鴻臚。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陳諶,字季方。與兄長陳紀一樣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時受到朝廷的辟召。陳寔曾評論他們倆兄弟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即兩人難分高下之意。“難兄難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陳諶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陳忠,字孝先。
陳群(?-236),字長文。陳紀子。少時即有杰出的才智。孔融比陳群年長,本來是其父陳紀的朋友,但后來改與陳群作朋友,對陳紀執(zhí)晚輩禮,陳群也由此顯名。初平四年(193)劉備為豫州刺史,辟陳群為別駕。第二年,徐州陶謙病死,陳群諫阻劉備去徐州,劉備不聽,果然被袁術(shù)、呂布所打敗。陳群與父親陳紀暫時避亂徐州。
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呂布,辟陳群為掾?qū)伲筠D(zhuǎn)侍中,領(lǐng)丞相東西曹掾,與荀彧、荀攸、鐘繇、郭嘉、司馬懿等并為曹操帳下的計謀之士。曹丕為魏王太子時,對陳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禮相交。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為魏王,封陳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及代漢稱帝,又進爵潁鄉(xiāng)侯,徙尚書令。黃初六年(225)為鎮(zhèn)軍大將軍,領(lǐng)中護軍,錄尚書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遺詔陳群與曹真、司馬懿等共同輔政。明帝即位,進封潁陰侯,為司空,故錄尚書事。青龍四年(236),陳群去世,謚靖侯。
陳群在歷史上最大的影響,是根據(jù)曹魏政權(quán)要爭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于延康元年(220)在吏部尚書任上建議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設(shè)中正之職以評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據(jù)評定列為九品(即九等),作為用人的依據(jù)。九品中正制晉以后沿用,至隋始廢。這一制度進一步確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quán),形成了著名的門閥政治,流風(fēng)余韻,其所養(yǎng)成之門第觀念更是影響深遠。
史載陳群“在朝無適無莫,雅杖名義,不以非道假人。”對于皇帝的過失都是秘密上書諫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議論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員認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說話。正始間編撰《名臣奏議》,朝臣們才從中知道陳群進諫的情況。大家對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稱頌他是長者。
陳泰(?-260),字玄伯。陳群子。明帝青龍中,除散騎侍郎,嗣父爵。齊王正始中,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jié),護匈奴中郎將,以懷柔政策管治邊民,恩威并舉。后回朝廷任尚書。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變,陳泰曾出馬為司馬懿勸說曹爽歸罪罷兵。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高貴鄉(xiāng)公正元二年(255)升任征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雍、涼諸軍事。當時關(guān)右雍、涼諸州是魏、蜀交鋒的最前線,在關(guān)右六七年間,陳泰與郭淮、鄧艾等一起曾多次打敗蜀國大將姜維,在征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沉穩(wěn)勇敢、果于決斷的大將之風(fēng)。甘露元年(256)吳國丞相孫峻入侵,陳泰又任鎮(zhèn)軍將軍,假節(jié)都督淮北諸軍事,擊退吳軍。以后陳泰官至尚書左仆射。當時人們將陳泰與其父陳群比較,認為在學(xué)問造詣、教化天下方面,陳泰不如其父,若論練達世務(wù)、建功立業(yè),則還超過他父親。
甘露五年(260)皇帝曹髦被司馬昭親信賈充的部下所殺,司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們商議解決辦法,陳泰說:“只有殺掉賈充,向天下人謝罪。”司馬昭說:“能不能找一個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陳泰回答:“只有找比賈充地位高的,不可能找比他地位低的。”不久陳泰去世,有說是因哀痛嘔血而死的。東晉王羲之評價陳泰“壘塊有正骨”,意思是說他胸中郁結(jié)不平而有剛正的品格。
陳泰死后追贈司空,謚穆侯。兒子陳恂、陳溫先后嗣爵。魏末咸熙中開建五等,改封陳溫為慎子。陳泰這一支系以后名位逐漸衰微。
陳泰同輩中著名的有陳佐,是陳諶的孫子,官至青州刺史。陳佐的弟弟陳坦,官至廷尉。
陳凖(?-300)陳佐子。早年居鄉(xiāng),有聲望。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官至中書令。當時皇后賈南風(fēng)擅權(quán),皇帝癡愚,諸王虎視眈眈,但由于有大臣張華、裴頠、賈模等人共同輔政,朝野還算安靜。元康六年至九年(296-299)氐人齊萬年反叛,關(guān)中震蕩,陳凖多次指斥負責(zé)指揮戰(zhàn)事的趙王司馬倫、梁王司馬肜等雍容驕貴,不任軍事,薦舉由大將周處、孟觀指揮作戰(zhàn)。陳凖的意見開始沒有得到朝廷的采納。果然梁王由于私隙忌恨周處,讓周處為先鋒,卻只給少數(shù)兵馬,又斷其后援,致使周處力戰(zhàn)而死。后來朝廷接受了陳凖的建議,改派孟觀督師征討齊萬年,終于取得了勝利。
永康元年(300)趙王倫發(fā)動政變,廢殺賈后及其親黨,事后陳凖以剪除賈黨有功封海陵公。不久趙王倫陰謀篡奪皇位,淮南王司馬允發(fā)兵討伐,將趙王倫圍困在其相國府東宮內(nèi)。陳凖暗地里支持淮南王,誆騙晉惠帝派人打出督戰(zhàn)的令旗白虎幡,以便淮南王名正言順地攻入趙王府。可是,派去的人半路上卻被趙王收買,假傳圣旨,誘殺了淮南王。陳凖本有心袒護淮南王允,到頭來擎出的白虎幡反而救了趙王倫。趙王倫不知其中緣故,還以為陳凖有功,提升他為太尉,錄尚書事,改封廣陵公。不久,陳凖病死,謚號為元。
趙王倫篡奪皇位,自然是大逆不道之事。圍繞當時在朝諸大臣的表現(xiàn),評價也是大不一致。陳凖死后議謚,就有人認為謚號太過了,第二年梁王肜去世議謚的時候,陳凖卻又被作為不附偽朝的榜樣加以贊揚。這樣的爭論一直到東晉末年時還在繼續(xù)。
陳凖的弟弟陳戴、陳徽及從弟陳堪,也都官位顯赫。陳戴,一作陳載,早年辟太保掾,后改國子助教。陳徽,任東宮衛(wèi)隊長官太子左衛(wèi)率,淮南王允討趙王倫,曾集結(jié)東宮兵在宮內(nèi)響應(yīng)淮南王。
陳眕,陳凖子。晉惠帝元康初年賈后專政的時候,其外甥賈謐最受驕寵,權(quán)勢過人,賈謐同時又喜好文學(xué),善為文章,當時洛陽的名門豪族貴游子弟竟相與之結(jié)交,石崇、潘岳、陸機、劉琨、左思等二十四個人與之過從最密,號為“二十四友”,陳眕也位居其中。二十四人或為貴戚,或為名門子弟,或本人即為名士。同時,“二十四友”又是一個才士集團,幾乎每人皆有相當才氣,“二十四友”中的著名文士,幾占當時文壇之大半,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宴游題詠,元康六年(296)時的金谷雅集更是蔚為文壇一大盛事。
經(jīng)過“八王之亂”的幾次變異,“二十四友”早就星散,每人的歸宿也各不相同。永興元年(304),陳眕任左衛(wèi)將軍,當時成都王司馬穎在鄴城以皇太弟、丞相身份遙控朝政,東海王司馬越聯(lián)合陳眕要求晉惠帝免去成都王穎的皇太弟身份,復(fù)立惠帝養(yǎng)子司馬覃為皇太子,同時護持惠帝御駕北征討伐成都王穎,討伐大軍在蕩陰(今河南湯陰)被成都王擊敗,惠帝被扣鄴城,東海王退回東海,陳眕則奉太子覃退守洛陽。不久,胡族劉淵、石勒等勢力興起,天下大亂。懷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許昌,最后洛陽也被攻破,晉軍在胡族的進攻面前不堪一擊,陳眕也敗退江東。
東晉立國后,在元帝、明帝間陳眕還歷任尚書、鎮(zhèn)東將軍、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諸軍事。陳眕襲封廣陵公,死后謚凱。陳眕有弟弟陳匡、陳規(guī)。陳匡在惠帝元康時侍東宮,當太子司馬遹的陪讀。
陳逵,字林道。陳眕子。小時就表現(xiàn)出優(yōu)秀的才干,為人文雅而有風(fēng)采,以清純敏睿知名。東晉成帝咸康七年(341)為給事黃門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為西中郎將,領(lǐng)梁、淮南二郡太守,鎮(zhèn)戍歷陽。征北大將軍褚裒北伐,陳逵領(lǐng)軍進至壽春。八年(352)中軍將軍殷浩再度北伐,進軍許昌、洛陽,陳逵擔(dān)任前鋒。不斷的征戰(zhàn),最終也難以恢復(fù)北方故土。陳逵在淮南的時候,京都建康的一些朋友曾共同邀約到位于當涂的牛渚山聚會,由于陳逵談?wù)撌吕矸浅>睿娙藸幹牒退q論,那知陳逵用如意支著面頰,眺望著遠處雞籠山三國古戰(zhàn)場只感嘆地說了一句:“孫伯符(即孫策)志業(yè)不遂!”于是滿座的人都談不下去了。這則故事被記在《世說新語》“豪爽”篇中。陳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當時人們將他和謝安、謝弈兄弟作比。他也擅長行草,其書法有羲獻之風(fēng)。陳逵襲父爵封為廣陵公,死后追贈衛(wèi)將軍。
潁川陳氏中世系明確、見諸史冊較晚的還有陳茂先,他是陳凖的七世孫,陳寔的十一世孫,東晉安帝時襲封廣陵公。義熙九年(413)尚書祠部郎荀伯子上奏說陳凖在趙王之亂中對淮南王遇害負有責(zé)任,要求削除陳氏的廣陵封國。陳茂先上表自辯,封國得以保存。但這時距東晉滅國也只有六七年的時間了,大約在劉宋代晉的時候,和其他前朝舊族一樣,潁川陳氏一族的封爵承襲才從此斷絕。
潁川陳氏由漢末入于魏晉,子孫歷十余世貴顯,家族地位歷三百年而不墜,可說是魏晉間歷史最為悠遠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謂王謝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雖然潁川陳氏主支南遷,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定士族,在歷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權(quán)采取法律形式明確制定門閥序列,陳氏也一直列為潁川首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