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正確快速取穴方法

正確快速取穴方法

發布時間:2016年05月09日 作者:咔卡養生
溫馨提示:本站對正確快速取穴方法中陳述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且不可直接作為疾病治療依據,若按摩、刺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專業醫師。

  人體穴位可以分為十四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類。十四經穴是位于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上的穴位,簡稱“經穴”。十四經穴與經脈的關系密切,它不僅可以反映本經絡和臟腑的病癥,也可以反映與本經脈所聯系的其它經脈和臟腑的病癥。奇穴又稱“經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確的位置,但它們不屬于十四經脈,這些穴位對某些病癥具有特殊的療效。阿是穴又稱“壓痛點”,多位于病變部位及其周邊,這一類穴位的特點是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

快速找穴方法

  掌握正確的取穴方法是準確取穴的基礎。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簡易取穴法、體表標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種。

簡易取穴法

  此法分為觸摸法、抓捏法、按壓法三種。是通過食指、拇指指腹按壓皮膚,觀察和感覺皮膚及指腹的反應來找穴的一種簡單方法。

體表標志法

快速取穴方法:體表標志法圖

  此法又稱“自然標志定位法”,是以人體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為依據來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它可以分為固定標志取穴法和活動標志取穴法。固定的標志,是指在人體上不受活動影響、固定不移的標志,如乳頭、肚臍等。找到這些標志就可以確定腧穴的位置,如臍中旁開2寸處“天樞穴”等,活動標志是指人體在做某些動作時才會出現的標志,如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取聽宮穴等。

手指比量法

簡易取穴方法圖:手指比量法

  這是一種以患者手指為標準來量到穴位的方法。由于選取的手指不同,節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為以下幾種穴:

  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

  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適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橫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將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攏,以中指第2橫紋處為準,4指橫寬作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礎上運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故明代張介賓《類經圖翼》說:“同身寸者,謂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長短肥瘦各不相同。而穴之橫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則人瘦而指長,人肥而指短,豈不謬誤?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當。”

最準確的取穴方法

骨度分寸法

最準確的取穴方法圖

  骨度分寸法,它是一種以骨節為主要標志來測量全身各部大小、長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以作為定穴標準的方法。

  骨度分寸法又叫“分寸折量法”,是按照人體比例計算的,因此不論患者為成人、小孩或體形高矮胖瘦均可適用。

骨度分寸表

  骨度分寸法中,將人體各部位分成若干等份,每一等份作為1寸作為量取穴位的標準。

  骨度分寸是指將全身各部以骨節為主要標志規定其長短,并依其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準。按照此種方法,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肥瘦,折量的分寸都是一樣的,很好地解決了在不同人身上定穴的難題。

常用針灸穴位簡易取穴法

手太陰肺經

中府穴

1、兩手叉腰立正,鎖骨外側端下緣人三角窩處是云門穴,由此窩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平第一肋間隙)處即是本穴。

2、男性乳頭外側旁開兩橫指,往上直推三條肋骨處即是本穴(平第一肋間隙)。

3、針刺向外上方斜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不宜深刺。

云門穴:

1、兩手叉腰直立,胸部上部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形凹窩正中處即是本穴。

2、向外斜刺或橫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深部為肺組織,不可深刺,否則易致氣胸)。

尺澤穴

1、肘部微細,手掌向前上方,觸及肘彎里大筋(肱二頭肌腱)的橈側(外側),與肘橫紋的交點,即是本穴。

2、刺灸:針刺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慎用灸法。

孔最穴

1、先取掌后第一腕橫紋及肘橫紋之間的中點,由中點向上量一橫指(1寸),平該點水平線,摸前臂外側骨頭的內緣(橈骨尺側),即是本穴。

2、針刺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慎用灸法。

列缺穴

1、兩手張開虎口,垂直交叉,一側食指壓于另一側的腕后橈側高突處,當食指尖所處赤白肉際的凹陷即是本穴。

2、自然標志取穴法:握拳,掌心向內,手腕稍下垂,腕后橈側可見一高突骨,其上方用力握拳時可見之凹陷即是本穴。

3、向上斜刺0.3~0.5寸。直接灸3~7壯,懸灸5~7分鐘。

太淵穴

1、伸手置臺面,掌心向上,手掌后拇指所在側(橈側),可觸及一小圓骨(大多角骨)的外側(橈側)下緣,當掌后第一橫紋有脈搏搏動處即是本穴。

2、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分鐘。

魚際穴

1、屈肘立掌,手掌橈側掌指關節后第一掌骨中間,赤白肉際處(即手掌面與背面交界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少商穴

1、伏掌于臺面,伸出拇指,其內側(橈側)沿拇指甲底部與橈側緣所引垂線之交點處,即是本穴。

2、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直接灸1~2壯,懸灸5分鐘。

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穴

1、沿食指指甲底部與橈側緣各引線的交點即是本穴。

2、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直接灸三壯。

二間穴

1、半握拳,食指橈側手背面與手掌面交界線(赤白肉際)上,食指掌指關節前緣凹陷即是本穴。

2、直刺0.2~0.3寸,可灸。直接灸8壯,懸灸5分鐘。

三間穴

1、半握拳,食指橈側之手背面與掌面交界線(赤白肉際)上,食指掌指關節后緣人凹陷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合谷穴

1、拇、食指張開,使虎口拉緊,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壓在虎口上,拇指關節向前彎曲壓在對側的拇、食指指蹼上,拇指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2、拇、食指并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骨間背側肌),隆起肌肉之頂端即是本穴。

3、直刺0.5~1寸(孕婦忌針)。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陽溪穴

1、拇指向上翹起,腕橫紋前露出兩條筋,即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兩筋與腕骨、橈骨莖突所形成的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分鐘。

偏歷穴

1、患者兩手虎口垂直交叉,當中指端所指處有一凹陷,該處即是本穴。

2、在陽溪穴與曲池穴的連線上,上3/4與下1/4之交界處即是本穴。

3、正坐橫肱屈肘立掌,用力握拳時有肌肉隆起,如蛇頭樣,其下大約位于陽溪穴上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4、斜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下廉穴

1、曲池穴與陽溪穴的連線上,上1/3與下2/3交界處,或手三里下二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手三里穴

1、橫肱屈肘立掌,橈側肘橫紋頭(曲池穴)往前二橫指(曲池穴與陽溪穴連線上)處即是本穴。

2、直刺0.8~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曲池穴:

1、仰掌屈肘成450 角,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即是本穴。

2、仰掌,微屈肘,肘橫紋頭與肘關節橈側的高骨(肱骨外上髁)的中點即是本穴。

3、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臂臑穴

1、屈肘,緊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緊張,肩上三角肌下端的偏內側處即是本穴。

2、向上斜刺0.8~1.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肩髃穴

1、上臂外展至水平時,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外,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即是本穴。

2、上臂外部,屈肘緊握拳,上肢用力令其肌肉緊張,肩關節上可見一三角形肌肉(三角肌),該肌肉的上部中央即是本穴。

3、直刺或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迎香穴

1、或仰靠位,鼻唇溝平鼻翼外緣中點處即是本穴。

2、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宜直接灸,可懸灸。

足陽明胃經

承泣穴

1、平視,瞳孔直下,眼瞼緣與眶下緣之間即是本穴。

2、目上視,直刺0.5~1寸,不宜施行手法,禁灸。

四白穴

1、正坐平視,瞳孔直下垂線與平鼻翼下緣水平線之交點即為巨髎穴,巨髎與瞳孔間的中點即是本穴。

2、同身拇指橫放在眼下,拇指掌指關節橫紋垂直正對瞳孔,橫紋上端在眼眶下緣中點,橫紋下端就是本穴。

3、直刺或斜刺0.3~0.5寸,少用灸。

巨髎穴:

1、平視,由瞳孔直下垂直線與鼻翼下緣水平線的點即是本穴。

2、直刺3~5分,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地倉穴

1、正坐位,平視,瞳孔直下垂線與口角水平線相交點即是本穴。

2、斜刺或橫刺0.5~1.5寸,直接灸3~7壯,懸灸5~10分鐘。

大迎穴

1、者閉口鼓腮,在下頦骨骨側邊緣、面頰部可見一凹溝,其中間凹陷,用手按之有動脈搏動處即是本穴。

2、斜刺3~5分,刺時注意避開動脈。懸灸3~5分鐘。

頰車穴

1、食指第一指指關節寬度,由下頜角前上方量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由下頜角向前上方摸有一凹陷,用手掐切有酸脹感,上下牙咬緊時局部有一肌肉隆起處即是本穴。

3、直刺或斜刺3~5分,直接灸3~7壯,懸灸5~10分鐘。

下關:1、閉口,以食指第一指指關節寬度,由耳屏向前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閉口,由耳屏向前循摸有一高骨,其下有一凹陷(若張口則該凹陷閉合突起),這一凹陷即是本穴。

3、直刺0.5~1寸,直接灸3壯,懸灸3~5分鐘。

頭維穴

1、鬢角前緣向上直線與前發際交點上5分(約半橫指)處即是本穴。

2、橫刺0.5~0.8寸,不宜直接灸,可懸灸5~10分鐘。

人迎穴

1、摸頸部動脈搏動之內側緣,平喉結處即是本穴。

2、避開動脈直刺0.5~1.5寸,禁灸,《銅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傷人”。

乳根穴

1、仰臥位,由乳頭直下一肋間隙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左側內有心臟,嚴禁深刺。懸灸5~10分鐘。

天樞穴:

1、由臍中水平旁外四橫指(食、中指,同身寸)處即是本穴。

2、由臍中作一垂直于腹正中線的水平線,再由兩乳頭各作與前正中線的平行線,再者(過乳頭平行線與過臍水平線)之交點,再取本交點與臍中的中點即是本穴。

3、直刺0.1~1.5寸,直接灸5~15壯,懸灸5~15分鐘。

歸來穴

1、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一橫指,中極穴旁外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5分鐘。

髀關穴

1、正坐屈膝成90度,醫生手掌后第一橫紋正中點,按在髕骨上緣正中處,手指并攏押在大腿部,在中指尖所到達處,作記號,再將手掌第一橫紋正中點按在記號上,手掌平伸向前,中指末端到達之處即是本穴。

2、仰臥伸直下肢,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緣,相交于腹股溝處定為一點,由此點直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3、直刺1~1.5寸,直接灸3壯,懸灸5~10分鐘。

伏兔穴

1、正坐屈膝成90度,醫生以手掌后第一橫紋中點按在髕骨上緣中點,手指并攏押在大腿上,當中指尖端所到達處即是本穴。

2、仰臥,下肢伸直,足尖用力向前屈,可見膝上股前有一肌肉(股直肌)隆起,狀如伏兔,這一肌肉的中點即是本穴。

3、直刺1~2寸,艾條灸5~10分鐘。

梁丘穴

1、當下肢用力蹬直時,髕骨外上緣上方可見一凹陷(股外直肌與股直肌之間結合部),該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7壯,懸灸5~10分鐘。

犢鼻穴

1、屈膝,髕骨下緣,髕韌帶(髕骨與脛骨之間大筋)兩側凹陷,外側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5~7壯,懸灸5~10分鐘。

足三里穴

1、屈膝成90度,由外膝眼(犢鼻)往下四橫指,小腿兩骨之間(脛、腓骨),距脛骨約一橫指處是本穴。

2、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3、直刺1~2寸,直接灸5~15壯,懸灸5~15分鐘。

上巨虛穴

1、外膝眼(犢鼻)穴向下直量二次四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3~7壯,懸灸5~10分鐘。

豐隆穴

1、外膝眼(犢鼻)穴與外踝前緣平外踝尖處連線的中點,距脛骨前脊約二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直接灸5~15壯,懸灸5~15分鐘。

解溪穴

1、平臥足背屈,踝關節前橫紋中兩條大筋(伸趾長肌腱與伸姆長肌腱)之間的凹陷處,與第二足趾正對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陷谷穴

1、足背,第二、三趾縫紋端直上兩橫指(中指及第四指),約1.5寸處,當第二、三跖骨部之前凹陷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內庭穴

1、足背,第二、三趾縫紋端正中后上5分(約半橫指)在第二、三跖趾關節前凹陷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厲兌穴

1、腳第二趾,趾甲外側緣線與下緣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2、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直接灸3壯。

足太陰脾經

隱白穴

1、足拇趾內側,由拇趾趾甲內側緣與下緣作一垂直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2、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公孫穴

1、由足拇趾內側后有一關節(第一跖趾關節)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緣人凹陷(第一跖骨基底內側前下方)即是本穴。

2、直刺0.5~1.5寸,直接灸3壯,懸灸5~10分鐘。

三陰交穴

1、以手四指并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后緣的交點,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孕婦禁針,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陰陵泉穴

1、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之凹陷即時本穴。

2、直刺1~2寸,直接灸3壯,懸灸5~10分鐘。

血海穴

1、仰臥床上,用力蹬直下肢,髕骨內上緣上約二橫指處鼓起之肌肉(股內收肌)的中點即是本穴。

2、坐位,屈膝成90度角,醫者立于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于膝蓋上,其拇指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3、直刺1~1.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大橫穴

1、仰臥位,由兩乳頭向下作與前正中線的平行線,再由臍中央作一水平線,三線之兩個交點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或向臍斜刺1.5~2.5寸,直接灸5壯,懸灸10~20分鐘。

手少陰心經

極泉穴

1、上肢外展平伸,腋窩中央有動脈搏動,其內側即是本穴。

2、避開動脈,向肩髃穴方向刺入0.3~0.5寸,少用灸法。

少海穴

1、仰掌屈肘成直角,肘橫紋頭內側(尺側)即是本穴。

2、仰掌伸臂,肘稍屈,肘關節紋頭內側與肘關節內側突起高骨(肱骨內上髁)間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3、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不留疤痕);懸灸5~10分鐘。

陰郗穴:

1、仰掌屈肘,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突起圓骨,其后緣向上可摸到一條大筋,沿著這一大筋之外側緣(橈側)上移一橫指,作一標記,再取這一標記與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神門穴

1、仰掌屈肘,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突起圓骨,其后緣向上可捫及一條大筋,這一大筋外側緣(橈側緣)與掌后腕橫紋的交點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少府穴

1、仰掌呈半握拳狀,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輕壓手掌心,小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5分鐘。

少沖穴

1、小指指甲內橈側緣與下部分別作一垂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2、點刺出血,針尖稍向上斜刺0.1寸,直接灸3~5寸,懸灸5~10分鐘。

少澤穴

1、沿手小指指甲底部與尺側緣引線的交點即是本穴。

2、斜刺1分,直接灸3~5壯。

后溪穴

1、伸掌,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后,有一皮膚皺裂突起,其尖端即是本穴。

2、仰掌半握拳,手掌第二橫紋尺側端即是本穴。

3、仰掌半握拳,手掌尺側,小指掌指關節后,即第五掌骨頭后緣凹陷處,其手掌面、背面交界線(即赤白肉際)處即是本穴。

4、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養老穴

1、掌心先向下伏于臺面,另一手食指捺在尺骨小頭最高點,然后掌心對胸,另一手指遂尺骨小頭滑動而摸至骨邊緣,所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天宗穴

1、垂臂:由肩胛岡下緣中點至肩胛下角作連線,上1/3與下2/3處即是本穴用,力按壓有明顯酸痛感。

2、垂臂,由肩胛岡下緣向肩胛骨內側推摸,當抵肩胛骨內側緣定為“甲點”,臑俞在與肩貞連線人中點為“乙點”,甲乙兩點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3、斜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秉風穴

1、先取天宗穴(取穴參考天宗條),由天宗穴直上跨過肩胛岡,在肩胛岡上窩之中點即是本穴。

2、直刺或斜刺0.5~1寸,直接灸3壯,懸灸10~15分鐘。

肩外俞穴

1、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往下推一個椎骨之棘突下即是督脈陶道穴,由這一穴位向雙側各旁開四橫指處,當肩胛骨內側緣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肩中俞穴

1、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向雙側旁開二橫指(約2寸)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聽宮穴:

1、側臥位,與外耳道相平,間隔耳屏。取穴時,囑患者張口,耳屏前微下凹陷處,下頜髁狀突后,該處即是本穴。

2、張口,直刺1~1.5寸,直接灸3壯。

足太陽膀胱經

睛明穴

1、正坐合眼,目內眥角內側一分并向上一分處,即眼眶內緣與眼瞼內側之間,即是本穴。

2、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針,不提插(或只輕微地捻轉和提插)。出針后按揉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攢竹穴

1、皺起眉頭,可見眉毛內側端隆起處即是本穴。

2、順眼眶邊緣內側循摸至眉毛內側端處,可觸及眼眶有一凹陷,即眶上切跡處是本穴。

3、右眼眶按順時針定位,位于11點處在眼眶邊緣上即是本穴(左眼為1點處)。

4、沿皮刺,向下或向外刺0.3~0.5寸,亦可透刺魚腰穴。禁灸。

天柱穴

1、低頭或俯臥,由后發際正中直上五分處即是啞門穴,由啞門穴旁開約二橫指(類似同身寸寬度),項部大筋(即斜方肌)的外緣處即是本穴。

2、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上方深刺;少用灸法。

大抒穴:

1、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七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一個椎骨(即陶道穴),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7壯,懸灸10~15分鐘。

風門穴

1、取穴法類似大抒,由大椎穴往下推兩個椎骨,取其下緣為一點,作一水平線,由大抒穴作一與后正中線的平行線,兩線的交點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7壯,懸灸10~15分鐘。

肺俞穴

1、由大椎穴(參考大椎穴)往下推三個椎骨即為第三胸椎,由此椎棘突下雙側旁開兩橫指(食、中指)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7壯,懸灸10~15分鐘。

心俞穴

1、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七胸椎)往上推兩個椎骨即第五胸椎骨棘突下雙側各旁開二橫指(食、中指)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膈俞穴

1、正坐或俯臥位,從肩胛骨下角水平摸到第七胸椎,由其胸椎棘突下(即至陽穴)旁開二橫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肝俞穴

1、體位如上,由第七胸椎再向下摸兩個椎體,即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橫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5~10壯,懸灸10~15分鐘。

膽俞穴

1、由第七胸椎再向下摸三個椎體,即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橫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5分鐘。

脾俞穴

1、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二腰椎(參考命門穴取穴法),由第二腰椎往上摸三個椎體,即為第十一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二橫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胃俞穴

1、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二腰椎(參考命門穴取穴法),由第二腰椎往上摸二個椎體,即為第十二胸椎,由其棘突下旁開食、中二橫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腎俞穴

1、先取命門穴(參考該穴取穴法),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二橫指(中食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1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氣海俞穴

1、俯臥位,由第二腰椎向下摸一個椎體,即第三腰椎,由其棘突下旁開二橫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大腸俞穴

1、髂嵴最高點之聯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四腰椎棘突下,由此旁開二橫指(食、中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8~1.2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關元俞穴

1、由大腸俞平第四腰椎往下一個椎骨即第五腰椎,由此旁開二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8~1.5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小腸俞穴

1、俯臥位,先摸骶后上棘內緣,其與背脊正中線之間為第一骶后孔,平齊該孔的椎體為第一骶椎,由此旁開二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或斜刺0.8~1.2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膀胱俞穴

1、俯臥位,先摸到髂后上棘內緣下,其與背脊正中線之間為第二骶后孔,平齊該孔的椎體為第二骶椎,由此旁開二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或斜刺0.8~1.2寸,直接灸3~7壯,懸灸10~15分鐘。

上髎穴

1、俯臥,骨盆后面,從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一高骨突起,此處即是髂后上棘,與之平齊,骶骨正中突起處是第一骶椎棘突,髂后上棘與第二骶椎棘突之間,即第二骶后孔,即次髎穴。再取尾骨上方之小圓骨即骶角,兩骶角之間為骶管裂孔。然后把中指按在第二骶椎棘突處,小指按在骶管裂孔,食、中、無名、小指等距離分開,各指尖端所指處即上、次、中、下髎。

2、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次髎:參閱上髎穴。

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中髎:參閱上髎穴。

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下髎:參閱上髎穴。

直刺1~1.5寸,直接灸8壯,懸灸10~15分鐘。

秩邊穴

1、側臥位,脊椎最下端有一高骨即是尾骨,由此向上可以摸到黃豆大小的圓骨即骶角,左右各一個,再者下緣連線之中點處有一凹陷,即是腰俞穴。由腰俞穴向雙側水平各旁開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1.5~2寸,直接灸3壯,懸灸10~15分鐘。

承扶穴

1、大腿上部后側,臀部下緣橫紋中央。

2、直刺1~2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殷門穴

1、取臀后橫紋中點及腘橫紋中點之聯線之中央,由此往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直接灸5~10壯,懸灸10~20分鐘。

委陽穴

1、俯臥,腘橫紋之中點向外側旁開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3壯,懸灸10~15分鐘。

委中穴

1、俯臥,微屈膝,腘橫紋正中央,兩筋之間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在腘靜脈上點刺出血。禁灸。

飛揚穴

1、取腘橫紋至外踝尖之中點(即承山穴),再往下方外側一橫指,當小腿腓骨后緣處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3~7壯,懸灸10~15分鐘。

承山穴:

1、腘橫紋中央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即是本穴。

2、直立,足尖著地,足跟用力上提,小腿后正中,肌肉緊張而出現“人”字形,“人”字尖下凹陷處即是本穴。

3、直刺1~2寸,直接炙3~5壯,懸灸10~15分鐘。

昆侖穴

1、外踝尖水平線與跟腱外側的交點,對外踝尖與該交點間的中點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壯,懸灸10~15分鐘。

申脈穴

1、足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緣凹陷處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5壯,懸灸15~20分鐘。

至陰穴

1、腳小趾甲外側緣線與下緣線交叉點即是本穴。

2、淺刺0.1寸,直接灸3~7壯,懸灸15~20分鐘。

足少陰腎經

涌泉穴

1、仰臥或俯臥位,五個足趾屈曲,屈足掌,當足底掌心前面(約足底中線前1/3處)正中之凹陷處即是本穴。

2、直刺3~5分,艾灸3~5壯,懸灸5~15分鐘。

太溪穴

1、由足內踝尖往后推至凹陷替換(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5分鐘。

照海穴

1、坐位,由內踝尖往下推,至其下緣凹陷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5壯,懸灸10~15分鐘。

復溜穴

1、足內踝尖與跟腱聯線中點(即太溪穴),由該穴上兩橫指即是本穴。

2、直刺0.5~1.2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陰谷穴

1、坐位,屈膝成90度角,膝內高骨(脛骨內側髁)后緣,腘窩橫紋內側端的兩條筋(半膜肌腱、半腱肌腱)之間,即是本穴。

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不留疤痕),懸灸5~10分鐘。

手厥陰心包經

天池穴

1、乳頭旁開外側一橫指,平第四肋間,即是本穴。

2、不宜直刺,斜刺或橫刺3~5分,慎勿傷肺。直接灸3壯,懸灸5~10分鐘。

天泉穴

1、垂臂屈肘仰掌,腋前紋頭下二橫指,當上上臂大骨(肱骨)內側緣(尺側)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5~7壯,懸灸5~10分鐘。

曲澤穴

1、微屈肘,在肘關節可摸及一大筋,大筋的內側與肘橫紋之交點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同,或點刺出血,少用灸法。

間使穴

1、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后第一橫紋上四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刺灸5壯,懸灸10~15分鐘。

內關穴

1、仰掌,微屈腕關節,從掌后第一橫紋上二橫指,當兩條大筋之間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5~7壯,懸灸5~10分鐘。

郄門穴

1、仰掌微屈腕,在掌后第一橫紋上可見兩條大筋,取前臂(掌側面)中點(肘橫紋與腕橫紋之中點),再向下一橫指,當在這兩筋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大陵穴

1、仰掌,微屈腕關節,在掌后第一橫紋上,當所出現兩筋之間即是本穴。

2、直刺3~5分,懸灸5~7分鐘,少用直接灸。

勞宮穴

1、半握拳,食、中、無名及小指四指輕壓掌心,當中指與無名指兩指間即是本穴。

2、直刺3~5分,一般不灸。

中沖穴

1、手中指指尖端中央,距離指甲約一分處(一粒米大小)即是本穴。

2、淺刺1~2分,或點刺出血,一般不施灸法。

手少陽三焦經

中渚穴

1、握拳俯掌,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頭之間掌指關節后方凹陷處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5分鐘。

陽池穴

1、腕關節背面,由第四掌骨向上到腕關節橫紋處有一凹陷處(即腕部正中大筋的尺側)或簡單地說是腕背橫紋中點即是本穴。

2、直刺3~5分,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外關穴

1、立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兩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支溝穴

1、掌背腕橫紋中點上四橫指,前臂兩筋之間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肩髎穴

1、用力握拳,屈肘,肘尖向前上,用力時三角肌鼓起,其后下緣凹溝中,當肩峰直下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20分鐘。

翳風穴

1、將耳垂向后捺,耳垂的邊緣即是本穴。

2、頭側向一邊,令頸部胸鎖乳突肌鼓起,該肌肉前、耳垂后凹陷中即是本穴。

3、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角孫穴

1、平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2、平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耳門穴

1、耳屏上切跡之前方與下頜髁狀突稍上方之凹陷處,張口用手指掐切時有一凹陷,閉口時穴位關閉,該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壯,懸灸5~10分鐘。

絲竹空穴

1、眉毛外端,略力眉毛處即是本穴。

2、向后沿皮刺0.3~0.5寸,不宜灸。

足少陽膽經

瞳子髎穴

1、側俯位,由眼外角向外循摸,在眼眶骨外側緣有一凹陷處,距眼外角五分處即是本穴。

2、平刺0.3~0.5寸,少灸或不灸。

聽會穴

1、先取聽宮穴,由聽宮穴直下,耳屏微前下凹陷處,與耳屏間切跡相平,用手掐按,該處張口時有一凹陷,閉口時則穴位關閉,該處即是本穴。

2、張口進針,直刺0.5~1寸,一般不灸。

率谷穴

1、正中平視,用同側食指、中指將耳廓卷起,用對側手臂繞頭顱后側至取穴側耳子,食中指并攏,其第一、二節間背側橫紋垂直于耳尖,于中指第一、二節間背側橫紋顳處即是本穴。

2、平刺0.5~0.8寸,直接灸5~7壯,懸灸5~10分鐘。

陽白穴

1、正坐,平視前方,由眉毛中點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平刺0.3~0.5寸同,無瘕痕灸3~5壯。

風池穴

1、俯伏坐位,醫者以拇食兩指從枕骨粗隆兩側向下推按,當至枕骨下緣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即斜方肌與胸鎖乳突之間,用力按有酸脹麻感處即是本穴。

2、向對側眼球方向斜刺0.8~1.2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肩井穴

1、醫者以掌后第一橫紋按壓在病人的肩胛岡下緣,拇指按在大椎穴上,其余四指并攏按壓肩上,食指靠近頸部,當中指彎曲時,中指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2、大椎穴與肩峰最高點連線之中點即是本穴。

3、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內臟。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日月穴

1、仰臥位,由乳頭直下,與肋弓上緣之交點,即當第七、八肋軟骨之間處即是本穴。

2、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內臟,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京門穴

1、側臥位,先找到第一腰椎棘突下,由此作一水平線向脅、腹部延伸,取其與腋中線之交點,這一交點與第一腰椎棘突下兩點之間連線之外1/3與內2/3(內指接近正中線處,外指兩側遠離前后正中線處)的交點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壯,懸灸5~10分鐘。

帶脈穴

1、腋中線上,與通過臍中的水平線相交叉,交叉點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直接灸5壯,懸灸10~15分鐘。

環跳穴

1、側臥位,下面的腿伸直,以拇指關節橫紋,按在大轉子頭上,拇指指向脊柱,當拇指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2、體位同上,右手拇指屈成90度,食指伸直,其余手指屈曲,以右手拇指關節抵病人尾骨下,食指指向大轉子最高點,食指指尖所到達處即是本穴(圖96)。

3、直刺2~3寸,直接灸3~5壯。

風市:1、直立,兩肩水平,兩手下垂,大腿外側正中線上,當中指尖端所到之處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膝陽關穴:

1、直立位,由腓骨小頭下緣向上量四橫指,當在股骨后大筋(股二頭肌腱)前處即是本穴。

2、坐位,屈膝成90度,膝上外側突起之高骨即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處,當股骨后,大筋前處即是本穴。

3、直刺1~1.5寸,不宜灸。

陽陵泉穴

1、坐位,屈膝成90度,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7壯,懸灸5~15分鐘。

光明穴

1、從腘橫紋與外踝尖聯線(16寸)分成四等份,由下1/4向上量一橫指(即外踝尖直上5寸)當腓骨前緣處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懸鐘穴

1、由外踝尖直上量四橫指,當腓骨前緣處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7壯,懸灸5~15分鐘。

俠溪穴

1、足背部,當第四、五足趾縫紋端赤白肉際處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壯,懸灸5~10分鐘。

足厥陰肝經

大敦穴

1、拇趾背外側,由趾甲根正中至趾關節外側上作一“田”字的中央即是本穴。

2、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直接灸3~5壯,懸灸10~20分鐘。

行間穴

1、足背內側,第一、二兩趾之間連接處之縫紋頭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太沖穴

1、足背,由第一、二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前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二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分鐘。

中封穴

1、仰臥,足跟用力蹬,足背內側上可見一大筋,其內側位于足關節內側(內踝)前下方處之凹陷即是本穴。

蠡溝穴

1、取腘橫紋至內踝尖之中點,再向下四橫指,當脛骨內側面正中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壯,懸灸10分鐘。

曲泉穴

1、屈膝端坐,當膝內側高骨(股骨內上髁)后緣,位于兩筋前方,腘橫紋頭上方處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灸3~5壯。

章門穴

1、由腋前線往下循摸肋弓下之第一游離肋之前下緣處即是本穴。

2、由臍上二橫指,乳房旁外二橫指各作一水平線及垂直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3、直立,上臂緊貼胸廓側面,屈肘,手指按壓同側缺盆處,肘尖所指處即是本穴。

4、直刺0.3~1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期門穴

1、男性可任取體位,女性即取臥位,乳頭直下,往下數兩根筋骨處即是本穴(即第六、七兩肋間隙)。

2、斜刺0.5寸,直接灸3~5壯或懸灸5~10分鐘。

任脈

會陰穴

1、仰臥位,取肛門上緣與陰囊根部(女性取大陰唇下緣聯接處)之中點。

2、直刺0.5~1寸,針前應囑患者排大小便,孕婦慎用本穴。直接灸5壯,懸灸10分鐘。

中極穴:

1、仰臥,前正中線延長至下腹部之恥骨聯合處,由恥骨聯合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針前囑患者排便,孕婦慎用。艾炷灸7~9壯,艾條灸20分鐘。

關元穴

1、臍中直下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10~15壯,懸灸10~20分鐘。

氣海穴

1、肚臍直下兩橫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10~15壯;懸灸10~20分鐘。

神闕穴

1、肚臍中央即是本穴。

2、禁針,宜隔鹽灸10~20壯或懸灸10~20分鐘。

水分穴

1、肚臍直上一橫指(約1寸)處即是本穴。

2、孕婦慎用針刺。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下脘穴

1、肚臍中央直上兩橫指(食、中兩橫指)約二寸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5寸。孕婦禁針。飽餐后不宜深刺。直接灸10~15壯,懸灸10~20分鐘。

中脘穴

1、臍中央與胸骨體下緣兩點之中央(臍上四寸)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孕婦禁針,飽餐后不宜深刺。直接灸10~15壯,懸灸10~20分鐘。

上脘穴

1、由胸骨體下緣往下四橫指(胸骨體下緣3寸)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5寸,孕婦禁(慎)針。飽食后不宜深刺。直接灸5~10壯,懸灸10~15分鐘。

巨闕穴

1、由胸骨體下緣往下二橫指(約2寸)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內臟。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鳩尾穴

1、由胸骨體下緣往下一橫指處即是本穴(圖118)。

2、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刺本穴時囑患者兩手抱頭平臥。直接灸5~7壯,懸灸5~10分鐘。

膻中穴

1、兩乳頭之間中點。(若女性兩乳頭下垂則由鎖骨往下摸四根肋骨處之胸骨柄中央即是本穴。

2、平刺0.3~0.5寸,直接灸5~7壯,懸灸5~10分鐘。

天突穴

1、仰靠坐位,胸骨上端凹陷中。

2、先直刺過皮(約0.2寸),然后沿胸骨柄后方向下刺0.5~1寸,需嚴格掌握針刺的中角度和深度。直接灸3壯,懸灸10分鐘。

廉泉穴

1、醫生把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病人下頜骨中點,拇指尖正指向喉結部,當拇指尖到達之處即是本穴。

2、針尖向舌根方向刺0.5~1寸,直接灸3壯或懸灸10分鐘。

承漿穴

1、正坐仰頭位,微張口,可見頦唇溝較明顯,下唇下方正中之凹陷即是本穴。

2、斜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督脈

長強穴

1、俯臥,臀部掀起,尾骨尖與肛門的中央即是本穴。

2、針尖靠尾骨前面向上斜刺0.5~1寸,勿直刺,以免傷直腸。直接灸3壯,懸灸5分鐘。

腰陽關穴

1、俯臥,先摸及兩胯骨最高點,平這兩個最高點的脊椎即第四腰椎其棘下凹陷處即是本穴。

2、針尖稍斜向上刺0.5~0.8寸;直接灸5~10壯;懸灸10~15分鐘。

命門穴:

1、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后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2、斜刺0.5~1寸;直接灸5~10壯,懸灸10~20分鐘。

至陽穴:

1、俯臥垂臂,平兩肩胛骨的下端水平線的脊椎為第七胸椎,其棘突下凹陷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1寸;直接灸3壯;懸灸5分鐘。

大椎穴:

1、坐位低頭,項后上背部脊柱最上方突起之椎骨(第七頸椎),其下緣凹陷處即是本穴。特點是突起椎骨用手按住時能感覺到隨頸部左右搖頭而活動者即是第七頸椎。

2、向上斜刺0.5~1寸,有酸、麻脹感向下或向兩邊擴散應立即退針。直接灸5~10壯,懸灸10~20分鐘。

啞門穴:

1、坐位,頭伏案,后發際中央往上五分(大約一個小指橫指大小)處即是本穴。

2、直刺或針尖向下斜刺0.5~0.8寸,深刺易傷延髓,故不宜向上斜刺,不宜行手法;禁灸。

風府穴

1、坐位,頭伏案,后發際中央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或向下斜刺0.5~0.8寸,禁深刺。以免刺入小腦延髓及延髓,并嚴禁搗刺。不宜艾灸。

百會穴

1、將兩耳廓向前對折,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后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2、沿皮刺0.5~1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

上星穴

1、前發際中央直上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平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少用灸法。

神庭穴

1、坐位,目平視,取上星與前發際中點處即是本穴。

2、平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素髎穴

1、鼻子尖端處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禁灸。

水溝穴

1、把人中溝平分成三等分,上1/3與下2/3之交點處即是本穴。

2、向上斜刺0.2~0.3寸。

齦交穴

1、坐位或仰臥位,用手提起上唇,在口腔前庭,上唇系帶與門齒縫稍上移行部位處即是本穴。

2、獨取本穴點刺出血治癲狂及酒糟鼻。向上斜刺0.2~0.3寸或點刺出血,禁灸。

經外奇穴簡易取穴法

1、頭面頸部

四神聰穴

1、正坐位,取兩耳尖連線中點,并以之為圓心,以一橫指(約一寸)為半徑作一圓,該圓周與兩耳尖連線及前后發際正中線之四個交點即是本穴,共有四穴。

2、平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球后穴

1、正坐位,先摸及眼眶下緣,并將目內、外眥之間的弧線分成四等分,沿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即是本穴。

2、輕壓眼球向上,向眶尖方向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不灸。

印堂穴

1、坐位或仰臥位,兩眉頭連線之中點即是本穴。

2、向下平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魚腰穴:

1、眉毛之中點即是本穴。

2、平刺0.5~0.8寸,禁灸法。

太陽穴

1、正坐位,取眉梢延長線與目外眥延長線之相交點即是本穴。

2、取眉梢與外眼角之間的骨凹陷處向后外旁開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3、直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

耳上穴:

1、由耳尖(取穴法見后)直上三橫指處即是本穴。

2、向后平刺0.3~0.5寸,直接灸5壯。

耳尖穴

1、將耳廓向前對折,其上端即是本穴。

2、點刺出血數滴;不用灸法。

鼻通(上迎香穴):

1、坐位或仰靠位,鼻唇溝上端終點處即是本穴。

2、向內上方平刺0.3~0.5寸。

止喘穴:

1、鼻中隔中點即是本穴。

2、平氣定喘,主治支氣管炎。

翳明穴

1、正坐位,耳后高骨(乳突)下緣,當頸向對側旋轉時鼓起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牽正穴

1、坐位或側臥位,耳垂前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斜刺0.5~1寸,直接灸5壯,懸灸10分鐘。

安眠穴

1、側臥位,先取耳垂后下凹陷處(即翳風穴),再取項部大筋外側緣平耳垂尖處(即風池穴),這兩點聯線之中點即是本穴。

2、直刺0.8~1.2寸,直接灸5壯,懸灸10分鐘。

夾承漿穴

1、坐位或仰臥位,面部下唇下方凹陷中點處(承漿穴),兩側各旁開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平刺0.5~1寸。

百勞穴:

1、大椎穴旁外一橫指,直上二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5~10壯,懸灸10~20分鐘。

新設穴:

1、坐位,頭略下垂,后發際下一橫指,項部隆起大筋(斜方肌)外緣處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5壯,懸灸10分鐘。

金津、玉液穴

1、舌向上反卷,上下牙門夾住舌頭,舌下邊的(靜脈)青筋中點上,左側為金津,右側為玉液。

2、點刺出血。主治舌腫、口瘡、喉閉、嘔吐。

2、軀干部

胃上穴:

1、仰臥位,臍上兩橫指(下脘穴)旁開四橫指即是本穴。

2、平刺1.5~2寸,直接灸5~7壯或者懸灸10~15分鐘。主治胃下垂,腹脹。

腹四穴穴:

1、以患者中指同身寸為標準,以病人肚臍為中心,其上、下、左、右各旁開一寸處即是本穴,共有四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

三角灸穴

1、以病者合口時口吻橫徑長度為一基本單位,以三個單位為等邊三角形的邊長,肚臍中央為等邊三角形的頂點,前正中線為等邊三角形的底邊垂直線,等邊三角形的臍下二角即是本穴。

2、直刺0.5~0.8寸,直接灸3~7壯,懸灸15~20分鐘。

子宮穴穴:

1、恥骨聯合上緣中點往上一橫指(中極穴),旁外四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1~1.5寸,直接灸5~7壯,懸灸10~15分鐘。主治子宮脫垂及有關疾病。

定喘穴

1、以大拇指指關節橫紋中點壓在大椎穴上,其兩側紋頭邊緣所在處即是本穴(即大椎穴各旁開5分)。

2、直刺0.5~1寸,直接灸5壯,懸灸10~15分鐘。善止咳平喘,主治哮喘。

氣喘穴:

1、坐位,兩肩胛尖連線之中點(即至陽穴)各旁開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2、針直刺0.3~0.5寸,直接灸5壯或懸灸10分鐘。善治氣喘疾病。

癲癇穴:

1、坐位或俯臥,由兩肩胛尖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往下推兩個椎骨之最高點處即是本穴。

2、直接灸7壯或懸灸15分鐘。

四花穴:

1、俯臥位,先取兩肩胛尖連線與后正中線之交點(至陽穴),再往下推三個椎骨,其下凹陷處為一點;由這兩點先各取兩側旁外四橫指處,再各取其中點(1.5寸),上下左右這四個點(亦即膈俞、膽俞兩穴)即是本穴。

2、宜用灸法,直接灸5~7壯,懸灸20分鐘。

痞根穴

1、俯臥位,先取命門穴,由之往上推一個椎骨,即第一腰椎,再向外量四橫指許即是本穴。

2、直接0.8~1寸,直接灸5壯,懸灸10分鐘。主治氣機阻塞所致之不舒脹滿。

精宮穴:

1、先取命門穴,由命門穴向兩側旁開四橫指即是本穴。

2、斜刺0.5~0.8寸,直接灸3~7壯,直刺10~20分鐘。

腰奇穴

1、俯臥,尾骨尖端直上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2、向上平刺2~3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對治療癲癇有奇效。

十七椎下穴:

1、俯臥,當骨盆最寬點(骼結節)的聯線與脊椎正中線相交線處,該椎骨棘突下凹陷處(即第五腰椎下方)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10壯,懸灸20分鐘。本穴所在為第十七椎棘突下凹陷中。

夾脊穴

1、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骨旁開五分處即是本穴。

2、向外斜刺0.5~1寸,直接灸5壯,直接灸5壯,懸灸10分鐘。

3、四肢部

二白穴

1、手前臂屈側,腕橫紋上4寸,橈側腕屈肌腱兩側各一穴,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

腰痛穴穴:

1、手掌背屈,在掌后第一橫紋處可摸及一條大筋,其左右兩緣向手掌背處移一橫指,其兩側相應點即是本穴。

2、斜向掌中刺0.5~0.8寸,囑患者作腰部活動半小時。為治療急性腰扭傷之經驗穴。

坐骨神經穴:

1、手背第四指掌指關節外側緣(尺側緣)處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同,直接灸3~5壯,懸灸5~10分鐘。本穴善治坐骨神經痛。

中泉穴

1、俯掌,手掌背屈,腕關節處可見一大筋(指總伸肌腱),其內側(橈側)凹陷中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直接灸3~5壯,懸灸10~15分鐘。本穴位于手背腕凹陷處。

八邪穴

1、握拳俯掌,掌背手指分叉處赤白肉際處即是本穴,左右各四穴,共八穴。

2、斜刺0.5~1寸,或點刺出血。

商白穴:

1、俯掌,兩拇指內側(橈側)及兩足趾內側甲根角處即是本穴。

2、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懸灸10分鐘,直接灸3~5壯。主治:癇證。

落枕穴

1、握拳俯掌,掌背第二、三掌骨之間,自高突骨(掌指關節)后五分處。

2、直刺0.5~0.8寸。本穴善治頸肌痙攣(即落枕)。

十宣穴

1、正坐或仰臥位,兩手十指尖端中央,距指甲約橫放一粒米處(1分),即是本穴。

2、點刺出血或淺刺0.1~0.2寸。穴居十指尖端,宣散作用大。

四縫穴

1、坐位或仰臥位,伸手仰掌,手第二、三、四、五指之第一、二指節相交處橫紋中點即是本穴。

2、用粗針或三棱針淺刺出血或擠出少許黃白色透明粘液。

健膝穴:

1、屈膝垂足,髕骨上緣中點直上大腿前面四橫指即是本穴。

2、直刺或向上斜刺2~3寸,直接灸5壯,懸灸10~20分鐘。本穴有健膝之功。

百蟲窩穴

1、仰臥,取髕骨內上緣上四橫批處,即是本穴。

2、直刺1~2寸。主治蕁麻疹、濕疹等瘙癢不堪似百蟲上爬于身之疾。

鶴頂穴

1、屈膝成90度角,髕骨上緣正中即是本穴。

2、直刺0.5~1寸,宜溫針,懸灸10~20分鐘。

膝眼穴

1、坐位屈膝成90度角或仰臥位屈膝成120度,髕骨下緣髕韌帶之兩側即是本穴。內側為內膝眼,外側為外膝眼(足陽明胃經的犢鼻)。

2、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直接灸5壯,懸灸10~20分鐘。

膽囊穴

1、屈膝成90度角,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陽陵泉穴)往下一橫指處即是本穴。

2、直刺1.5~2寸。本穴主治膽道疾病。

闌尾炎穴:

1、屈膝成90度,坐位或仰臥位,髕骨外側下四橫指,脛骨外側旁開一橫指處是足三里穴,由此往下推一至二橫指范圍內之敏感點即是本穴(圖173)。

2、直刺1.5~2寸。本穴善治闌尾炎。

遺尿穴:

1、坐位,足趾并攏,足拇趾與第二趾相接觸平拇趾中節中央之兩點即是本穴。

2、灸5壯。主治:遺尿。

八風穴

1、足背,足五趾間,均在趾蹼緣上方之趾縫中赤白肉際即是本穴,左右各有四穴,共有八穴。

2、斜刺0.5~1寸,或點刺出血。本穴具祛風通絡作用。

失眠

1、正坐,以左足置右膝上,先畫內外踝尖之連線環繞足底,再作足底正中線,再者之交點即是本穴。

2、直刺0.3~0.5寸,少用灸法。單用本穴或配神門穴治失眠。

此文《最準確的取穴方法,正確快速取穴方法》已被關注626次。

微信掃一掃關注咔卡養生網,每天都有新知識!

相關穴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常用穴位取法
常用針灸穴位簡易取穴法(word版)
正確快速取穴方法(圖文并茂)
常用穴位的位置和自我點按方法
單穴治病一招絕
2015中西醫執業醫實踐技能第二站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陵县| 厦门市| 桂平市| 泌阳县| 双牌县| 班玛县| 宣化县| 沈阳市| 夏河县| 垫江县| 清丰县| 布尔津县| 邻水| 吕梁市| 陆丰市| 沙雅县| 揭东县| 通许县| 泸定县| 皮山县| 海阳市| 习水县| 秀山| 铁岭市| 平塘县| 高阳县| 镇原县| 双辽市| 台州市| 应城市| 定安县| 台江县| 南郑县| 白河县| 伊川县| 固阳县| 包头市| 嘉黎县| 诏安县| 普陀区|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