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腫瘤特征及圍手術治療:原發及肝轉移病灶的特征參見表1,2。肝轉移數目1~12個,中位2個;最大肝轉移病灶直徑0.9~16.0 cm,中位3.5cm;合并或可疑肝外轉移12例,其中同期切除腹膜轉移4例,肺內<l cm結節不能確認為轉移8例。42.1%的患者術前行新輔助治療或轉化治療(64例,聯合靶向治療19例),化療持續2~12周期,中位4周期;新輔助治療根據RECIST標準進行療效評估,完全緩解(CR)1例,部分緩解(PR)15例,穩定(sD)14例,進展(PD)6例,28例資料不全無法評估。
4.復發時間和狀態:早期出現復發/轉移(術后6個月內)共60例,早期復發組中位生存時間19.4個月,相比非早期復發組35.1個月(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圖1)。
30例(19.7%)患者復發轉移后行再次手術切除。表1顯示出早期復發組較非早期復發組在所列臨床、手術、病理等因素方面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組在原發病灶淋巴結轉移,肝轉移灶的個數、術后行輔助治療以及復發轉移后再切除4個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根據復發的不同狀態進行分組,不同組問對于生存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統計學意義的只有復發/轉移手術切除的患者(表2)。
5.影響復發的因素分析:將臨床、病理因素對復發的影響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原發灶的淋巴結轉移,肝轉移個數,肝轉移分布,原發灶確診后肝轉移出現時間,新輔助治療療效,肝切除手術肝門阻斷時間,術前CEA水平,術前CAl99水平等8項對于無病生存期(即疾病轉移/復發)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而,將上述8項代人Cox模型多因素回歸分析,原發灶淋巴結轉移、肝轉移個數多是影響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術前新輔助治療有效(CR PR)(圖2)是影響復發的獨立保護性因素(表3)。
本文發表于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232-1236
補充閱讀
了解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北大腫瘤肝膽外一”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一科是肝膽胰腫瘤的專業規范化治療中心,在邢寶才教授的帶領下,不論是外科手術技巧還是綜合治療理念,近10年來一直走在國內前列。我科室診療特色有:(1)結直腸癌肝轉移、原發性肝癌及其他肝臟良惡性病變;(2)胰腺癌、胰腺囊性腫瘤及神經內分泌腫瘤;(3)膽囊癌、膽管癌、十二指腸及壺腹部腫瘤,并在在國內較早的開展了分期肝切除手術(PVE/PVL)、高難度肝臟腫瘤(巨大肝癌、肝門部肝癌、尾狀葉肝癌)切除術、聯合血管切除吻合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聯合腹腔動脈干切除的胰腺癌根治術(Appleby)、全胰腺切除手術、保留脾臟的胰體尾切除術、高難度肝門膽管癌根治手術,同時積極開展了腹腔鏡肝切除、術中射頻消融等新技術。目前本中心已完成各種類型的肝切除約2000例,各種類型的胰腺手術約1000例。在扎實的肝膽胰外科技術和先進的治療理念保證下,風險高、難度大的手術不再成為禁區,極大提高了肝膽胰腫瘤的手術切除率,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