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和私有財產增加等原因,遺囑繼承在社會生活中時常出現,與人們的利益密切相關。
遺囑作為處理遺產的一種方式,合法有效的遺囑可以很好地保護人們的財產處分權,避免產生遺產糾紛,有利于家庭的安定。
但如果缺乏遺囑法律常識,則容易導致所立遺囑無效或部分無效,產生糾紛,帶來訴累,嚴重的可能引發親情悲劇,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一、遺囑繼承遺囑是指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對其遺產或其他事務所作的個人處分,并于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遺囑共有以下幾個特征:
1.遺囑是單方的法律行為,即遺囑是基于遺囑人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發生預期法律后果的法律行為。
2.遺囑人必須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具有遺囑能力,不能設立遺囑。
3.設立遺囑不能進行代理。遺囑的內容必須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由遺囑人本人親自作出,不能由他人代理。
4.遺囑是要式法律行為。一般情況下,遺囑必須是書面的,只有在遺囑人生命垂危或者在其他緊急情況下,才能采用口頭形式,而且要求有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見證。
5.遺囑是遺囑人死亡時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為。遺囑必須以遺囑人的死亡作為生效的條件。
遺囑繼承是法定繼承的對稱,是指由被繼承人生前所立的遺囑來指定繼承人及其繼承的遺產種類、數額的繼承方式。立遺囑的被繼承人叫遺囑人,接受遺囑指定繼承的人叫遺囑繼承人。立有遺囑的,按遺囑繼承的方式處理遺產,遺囑所涉及遺產不再按法定繼承的方式處理。
在遺囑繼承中,遺囑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應當是遺囑中所指定由其繼承的遺產,在種類、數額上都應與指定相符。遺囑繼承人在按照遺囑繼承后,不影響其作為法定繼承人繼承應得的法定繼承份額。
二、立遺囑應該注意的問題
1.改變立遺囑觀念。許多人誤以為遺囑是遺言,以為立遺囑就是要向親人交代后事了,普遍有較早立遺囑是不吉利的想法;而親屬也認為沒有必要交代令人難過的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遺囑是《繼承法》規定的一種法律行為,內容以處理遺產為主,不是所謂的臨終遺言。遺囑既可以在身體健康時立,也可以在臨終時立。因此,要改變觀念,以平常心態對待立遺囑。
2.樹立權利意識。人們要樹立財產所有權者意識,堅持自愿訂立遺囑,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自由決定遺囑內容,確立遺產繼承人。根據《民法》和《繼承法》的規定,公民有對自己財產的處分權,訂立遺囑是處分財產權利的一種法律行為,是受法律保護的。3.及時立遺囑。立遺囑是一種法律行為,要求具備幾個條件,如意思自愿、遺囑內容合法清楚、立遺囑人思維清楚等等。有的老人在身體十分虛弱時、臨終時、患有重病時才想起立遺囑,這個時候會發生意識不清、思維混亂等情況,有時連書寫或簽名的力氣都沒有了,在現實生活中因懷疑臨終所立遺囑的效力而產生家庭糾紛。因此,應在身體健康、思維清楚時及時立遺囑,避免產生糾紛。
4.注意選擇方式。遺囑有不同方式,各種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才是合法有效的遺囑。
5.注意保密。訂立遺囑后,遺囑內容要注意保密,遺囑書也要妥善保存,防止丟失或被別人篡改。
6.生前可以撤銷或修改遺囑。遺囑是一種單方的自愿的法律行為,在立遺囑后,完全可以撤銷或修改前一個遺囑,可以再立一個新遺囑。公證遺囑也可以撤銷或修改,但必須到公證處去撤銷或修改。
7.囑咐遺囑繼承人及時辦理遺產過戶手續。遺產中的房產、存款、車輛、股票等都需要辦理過戶手續。受遺贈的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所以,繼承人拿到遺產后不能當作萬事大吉,還要根據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及時辦理財產過戶手續,以免繼承權受到影響。
三、遺囑的形式及效力
法律對遺囑的形式及效力作了明確的規定,只有人們熟悉掌握后,才能使其真實意愿得以實現,避免產生糾紛。
1.公證遺囑
公證遺囑指經過國家公證機關依法確認其真實性與合法性的書面遺囑。在遺囑的各種法定形式中,公證遺囑的效力最高。因為公證遺囑是由遺囑人向公證機關直接申請辦理,這與其他遺囑方式相比最為嚴格,更能保障遺囑意思表示的真實性。
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的公證遺囑為準。撤銷或修改公證遺囑,必須到公證處去撤銷或修改。同時存在多個公證遺囑的,以最后一個為準。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但與法律、法規相抵觸的公證遺囑是無效的。
2.代書遺囑
代書遺囑是由遺囑人口述遺囑內容,他人代為書寫而制作的遺囑,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注明年月日并由代書人、其他見證人和遺囑人簽名。遺囑人不會書寫自己名字的,可按手印代替簽名。為保證遺囑的真實性,我國繼承法規定,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都必須有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見證。由于遺囑見證人證明的真偽直接關系到遺囑的效力和遺產的處置,因此繼承法對遺囑見證人的資格作了規定,下列三類人員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繼承人、受遺贈人;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系的人。繼承人、受遺贈人的債權人、債務人、共同經營的合伙人,視為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系的人。
3.自書遺囑
自書遺囑指由遺囑人親筆書寫制作的遺囑。這種遺囑設立形式簡便易行,具有較強的保密性,是最常用的遺囑形式。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注明年月日。
此外,自然人在遺書中涉及死后個人財產處分的內容,確為死者的真實意思表示,有本人簽名并注明了年月日,又沒有相反證據的,可按自書遺囑對待。同時,遺囑人立遺囑時必須具有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即使本人后來有了行為能力,其在無行為能力時訂立的遺囑仍屬無效遺囑。
相反,如果遺囑人設立遺囑時具有行為能力,立遺囑后喪失的,其有行為能力時訂立的遺囑仍然有效。
4.錄音遺囑
錄音遺囑是指由遺囑人口述,經錄音磁帶錄制而設立的遺囑法。為保證錄音遺囑的真實性,以錄音形式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
5.口頭遺囑
口頭遺囑是指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以口述形式所立的遺囑。由于口頭遺囑非書面形式,且具有緊急性,容易被篡改和偽造,遺囑人死后無法查證,容易產生糾紛,故繼承法對口頭遺囑作了嚴格的限制,即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但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法。
待危急情況解除后,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四、遺囑的撤銷
在遺囑發生效力前,也就是遺囑人死亡前,遺囑人可隨時變更或撤銷所立的遺囑。遺囑人可以以明確的意思表示變更、撤銷遺囑,但要以法律規定的方式進行。如公證遺囑的變更、撤銷只有到公證機關辦理公證后才有效。
除了明示撤銷、變更外,遺囑人雖沒有以明確的意思表示變更、撤銷所設立的遺囑,但法律可以根據遺囑人的行為推定遺囑人有變更或撤銷遺囑的意思表示,并實際產生變更或撤銷遺囑的法律后果。
遺囑人立有數份遺囑,且內容相互抵觸的,以最后所立的遺囑為準,這是法律推定的后立遺囑變更,或撤銷了原立遺囑;遺囑人生前的行為與遺囑的意思表示相反,而使遺囑處分的財產在繼承開始前滅失、部分滅失,或所有權移轉、部分移轉的,推定原遺囑被撤銷或部分被撤銷;遺囑人故意銷毀遺囑的,法律推定遺囑人撤銷原遺囑。五、附義務的遺囑
公民立遺囑時,除處分自己的財產外,往往還要托付其他后事,這就發生了遺囑中的附義務。對于遺囑人的這種意愿表示,應予尊重并予執行,我國繼承法規定,遺囑繼承或遺贈附有義務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應當履行義務。沒有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的,經有關單位和個人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遺產的權利。
六、遺囑的無效
根據有關法律規定,下列遺囑無效:
1.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遺囑作為一種單方民事法律行為,其實施時應要求行為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否則將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公民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以設立遺囑時行為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為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遺囑人立遺囑時必須有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即使本人后來有了行為能力,仍屬無效遺囑。遺囑人立遺囑時有行為能力,后來喪失了行為能力,不影響遺囑的效力。
2.受脅迫、欺騙而立的遺囑無效。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真實意思是指遺囑人自主自愿地作出的,完全是其本人內心意愿的反映,遺囑人沒有受到外界壓力或誘惑。凡是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一律無效。
3.遺囑處分了遺囑人無權處分的財產,該無權處分的財產部分無效。遺囑人處分財產必須以其對該財產擁有合法的所有權為前提,如果其沒有處分財產的權利,則該處分行為無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遺囑人以遺囑處分了屬于國家、集體或其他人所有的財產,遺囑的這部分應認定無效。
4.偽造的遺囑無效。偽造的遺囑不是被繼承人所訂立的,根本不能反映其本人真實意思,這樣的遺囑應屬無效。
5.被篡改部分的遺囑無效。遺囑被篡改的,僅篡改的內容無效,因為僅該部分內容不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其他部分乃遺囑人本人意思表示的記載,應有效。
6.遺囑未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的,對應當保留的必要份額的處分無效。
七、遺囑的執行
遺囑的執行是指在遺囑發生法律效力以后,為實現遺囑人在遺囑中對遺產所作出的積極的處分行為以及其他有關事項而采取的必要行為。遺囑一般由遺囑繼承人來執行。但根據繼承法的規定,遺囑人也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負責執行遺囑。
遺囑執行人負責保管遺產,并有權提起關于排除妨害繼承的訴訟以及參與有關的訴訟活動。如果遺囑人生前沒有指定遺囑執行人,或者執行人拒絕接受,或者執行人不稱職,則可以由全體繼承人參加執行遺囑;也可以由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指定或撤銷遺囑執行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