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fl006 于 2010-6-8 00:20 編輯 肛門下墜在肛腸科是一種常見癥狀,多數病因不詳,病程較長,久治不愈,患者從精神上造成很大壓力,極為痛苦。近幾年來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根據中醫理論的辯證,歸納了四種類型、在治療中收到良好臨床療效。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濕熱郁結型:(一般中年患者居多,臨床常見)主要多見喜食辛辣食物造成胃腸偏熱,濕郁化熱,郁結腸道,濕熱所迫,故肛門下墜。 臨床表現:肛門下墜,便后減輕,復而又作.大便不爽或便先干后稀或粘稠或有灼熱感,一日l-3次,脈滑或弦數、舌質紅,苔黃膩。 方藥:白芍10g甘草3g、黃芩12g、當歸、黃連、澤瀉、木通、木香、枳殼、檳榔各6g。 便干加大黃3g(后下)水煎服一日一付,一般6—10付可愈。 方解:白芍、當歸、甘草緩急止墜,黃連苦寒燥濕,化解腸中濕熱,澤瀉、木通利水祛濕,枳殼、木香、檳榔理氣寬腸。 病例:謝某,女,53歲,家居樂山市,回家探親,于1997年4月16日來診,自述肛門下墜二年余,間斷中西藥治療,肛門栓劑外用無效,時輕時重,大便先干后稀,一日大便3次,便后下墜減輕,近半年來,面部經常有癤腫,時起時落,脈滑數,苔微黃膩。診為大腸濕熱,郁迫所致。 處方。白芍12g、甘草4g、木香、枳殼、檳榔、澤瀉、木通、當歸、赤芍各6g、丹皮10g、公英15g、地丁15g、大黃3g(后下) 三付癥狀大減,六付全愈。并求方帶回,以免復發。 1.2氣滯血瘀型:(多為青年患者,婦女多見,大部份自知病因)。 病因:力小任重,下蹲過度勞作引起,致使腸道肛門氣血升降運行受阻而致肛門下墜。 臨床表現:肛門下墜,大便前久坐加重,大便可正常,脈多偏沉,部份患者舌邊尖有瘀點。 方藥:當歸、丹參、川牛膝、香附、烏藥各10g、乳沒各4g、桃仁、紅花、炙山甲各6g。水煎服一日一付,一般3一6付可顯效。 方解:當歸、丹參、乳沒、桃紅活血,川牛膝、引藥下行,炙山甲走竄達絡,直達病所,烏藥、香附理氣,氣行血行以復腸道肛門氣血運行之常。 病例:胡某、女、26歲,南部縣人,1998年6月20日來診,患者形體如常人。自述,發病2年余,逐漸加重,因抬重物引起肛門下墜,大便時,活動站立加重,用槐角丸、補中益氣丸、痔瘡寧栓無效。脈診偏沉,舌右側邊有瘀點。用上方連服三付肛門下墜消失,續服三付,鞏固療效,一年后隨無復發。
臨床表現:肛門連及尾骶骨以上,肛門及臀部有涼感,通熱則輕,遇涼 加重,多伴有腰痛及腰膝酸軟,神疲目眩,脈沉無力,尺部尤甚,舌胖苔白。 方藥:熟地、紫河車各20g、山藥、杭萸、杜仲、菟絲子、枸杞各12g、茯苓、澤瀉、丹皮各6g、附子、肉桂各3g、川斷10g。 方解:八味丸,補腎氣溫腎陽,杜仲、菟絲子、枸杞、紫河車腎強腰添精。 病例:李某,男,57歲,四川人,1998年10月19日來診,形體偏胖,面晦神疲,自述肛門下墜,連及尾骨以上一年余,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兩足微腫,舌胖,骶尾以上墜脹一年余,脈沉緩無力,尺部更甚。 診斷:腎陽虛弱,溫攝不足,氣化不利。 處方:熟地20g、山藥、杭萸、杜仲各12g、茯苓、澤瀉、懷牛膝各10g、丹皮、附子、桂枝各6g、車前子30g、紫河車20g共七付水煎服,每日一付,連服七付后足腫消失,諸癥減輕,去車前子,附子、桂枝改為3g,連服20付 痊愈。 1.4 中氣虛弱型:(此種類型少見) 病因:中氣不足,升提力弱,腸中之氣下追,致肛門下墜。 臨床表現:肛門下墜,持續不已,伴食少便溏,氣短自汗,面色萎黃,脈緩弱無力,舌淡。 處方:黃芪15g、當歸6g、黨參12g、白術10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6g。 病例:黃某,女,46歲,四川人,形體瘦小,因家景不佳,勤于勞作,近半年來肛門下墜,稍為勞作即汗出心慌,食少眠差,脈虛,舌淡。用上方加炒棗仁20g、元肉15g、夜交藤15g三付見輕,連服21付痊愈。 另外引起肛門下墜的病癥還有,子宮后傾壓迫直腸、直腸移位、慢性結腸炎、肛竇炎、直腸癌等。臨床細心診斷,不難辨別,并施以相應治法即可收效。 2.討論 肛門下墜臨床多見,它是肛腸病的常見癥狀,除了器質性疾病可明確診斷外,很多功能性肛門下墜找不到病因,西醫除了對癥處理,其他無治療方法。但祖國醫學采用辯證論治,分型治療在臨床中取得良好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