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理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繼承法中的模糊地帶,這篇文章從憲法、土地管理法、物權法等角度,對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繼承,作出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給出了明確的結論性意見。
在繼承中,如果被繼承人的財產中有房屋的,那么房屋無論是坐落在城鎮還是坐落在農村,繼承人繼承時只要該房屋辦理了《 房屋產權 證》,那么經過對房屋的評估,對繼承進行了公證,然后據此辦理產權登記,繼承人就可以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在此我們要談論的問題是農民自建房屋占地面積內的宅基地使用權是不是也可以繼承呢?
眾所周知,農民自己建設的用于居住的房屋占用的土地的性質是宅基地,那么究竟什么是宅基地?
首先,宅基地的所有權的歸屬是怎樣的?根據我國1982年《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也屬于集體所有。”由此可以得出,宅基地的所有權是屬于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其次,誰有權使用宅基地?宅基地的使用權主體是特定的,僅限本集體經濟組織特定的成員享有使用權,不可將其出賣、轉讓;第三,宅基地使用權是以戶為單位的,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第四,宅基地的使用權具有不可流轉的特性,特定村民申請取得宅基地后只可自己建房,不可將其出賣、轉讓、抵押;最后,宅基地具有流轉的一體性。
宅基地的房屋被繼承的時候,該房屋占地面積上的宅基地使用權應如何處分呢?現實中繼承人的身份有兩種可能,一是城鎮居民,二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如果繼承人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根據宅基地使用權的特殊性,集體成員取得宅基地使用權是基于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如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死亡那么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就終止,其生前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權也應當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回,但是法律規定宅基地由村民按戶申請使用,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權應屬于村民戶內家庭成員共同共有,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證登記的宅基地使用權人只是家庭的代表人,其并不能獨占宅基地使用權。在以戶為單位的家庭關系存續期間,家庭成員不得請求分割宅基地使用權。家庭個別成員的死亡,并不必然導致戶的消滅,也就不會產生宅基地使用權的分割問題,無法形成死亡人對宅基地使用權的個人份額。被繼承人死亡前,宅基地使用權并非其 個人財產 。宅基地使用權并非個人財產,自然不能作為遺產繼承。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繼承房屋之后,如果原房屋有房產證的話就可以去相關部門要求將房屋登記在自己名下即可,房屋占地面積內的宅基地使用權仍然歸該戶村民。
那么,如果繼承人是城鎮居民的話,應該怎么辦呢?
根據 物權法 第一百四十七條的規定:“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該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占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并處分”。這是我國法律關于“房地一體”流轉原則的體現,,根據房地流轉一體原則,該房屋占地面積內的宅基地使用權應該隨著房屋的流轉而一同流轉。但是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城鎮居民不是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 的法定承受主體,城鎮居民不能申請取得或者繼受取得集體經濟組織的宅基地使用權。
宅基地是農民基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而享有的可以用于修建住宅的集體建設用地,農民無須交納任何土地費用即可取得,是一種福利性質的,一般來講不能繼承。但宅基地上建成的房屋則屬于公民個人財產,可以繼承。那么城鎮居民在繼承農村房屋之后應該怎么辦?因為宅基地使用權只能賦予法律規定的有權申請宅基地使用權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城鎮居民在繼承農村房屋之后如果不符合申請宅基地使用權條件,則可以將房屋賣給本村其他符合申請條件的,如果不愿出賣,則因為城鎮居民不符合地方關于農民申請改建、翻建自有房屋的審批條件,該房屋不得翻建、改建、擴建,一直等到繼承房屋待處于不可居住狀態時,宅基地由集體經濟組織收回。
(本文轉載自孔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