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寒論》的太陽病中,桂枝湯主中風,麻黃湯主傷寒。這并不是說桂枝湯祛風不祛寒,麻黃湯祛寒不祛風,而是說桂枝湯主太陽病之虛證,麻黃湯主太陽病之實證。兩方皆有桂枝,桂枝通陽祛寒。表實者用麻黃發汗,表虛者用白芍斂汗。
太陽中風并不是傷于風,太陽傷寒并不是傷于寒。桂枝并不是祛風藥,麻黃并不是祛寒藥。中風與傷寒,是對癥狀的描述,有汗為中風,無汗為傷寒。
可以看出,經方不是針對邪氣,不是有什么邪氣用什么藥,而是針對癥狀,有什么癥狀用什么藥,即“對癥用藥”。西醫針對邪氣,什么病菌用什么藥,什么病毒用什么藥;中醫不針對邪氣,只針對癥狀,什么癥狀用什么藥。
因此,中醫有“藥癥”,即某種藥物所針對的癥狀。例如桂枝,針對的是陽氣不通;麻黃,針對的是無汗;白芍,針對的是營虛;葛根,針對的是項背強硬。如此等等,就是中醫的“藥癥”。
中醫的六淫不是“邪氣”,實際是六種癥狀的代名詞。例如風,其性上浮外越、善行數變、善搖動。因此,中醫將在表在上、易于外泄、痛無定處、變化多端、動搖不停的癥狀,皆歸于“風”。這并不是因為感受了外界的風,而是說這些癥狀具有風的特性。這樣來理解,太陽病之有汗為中風、無汗為傷寒,就不足為奇了。
幾千年來,人們習慣了中醫的術語,便造成一種錯覺,認為中風、傷風就是感受了外界的風邪。其實不然,即是呆在家中,不與外界接觸,同樣會得傷風感冒、中風偏癱這樣的疾病。
此風非彼風也。
本人才疏學淺,此為一孔之見,失之偏頗,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