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自古賤商,以商為末,后來商人的地位逐漸提高,明清為甚。但在皇家威嚴的震懾下,依舊如泥般卑賤,由清朝首富胡雪巖的一生,便可窺見一斑。
胡雪巖在九十年代卻受到大陸商人的熱切追捧,以他為原型的同名小說在同年代熱銷海內外。短短12年內,胡雪巖就從一個錢莊伙計一躍而成為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更接受了御賜黃馬褂,其能力不可謂不強。那時不少商人都企圖通過他的同名小說一探他成功的秘訣,胡雪巖這一生鼎盛時過分輝煌,吸引了無數商人的眼球,但他的衰敗就鮮有問津了。要知道,最后盛極一時的他卻被慈禧太后下旨抄家、嚴格治罪,最后落得個慘死饑寒,葬于亂石。
一代首富最終竟凄慘死去,這究竟是為何?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他的蠶絲廠。那時我國出口量最大的產品就是絲。中外貿易一開始的時候,整個絲織貿易基本全掌控在國內的絲織行手中。商家通過低價向農民收購然后高價賣往國外來賺取差價。然而意外總是來得猝不及防。由于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歐洲已不需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生絲,并且意大利的生絲產量也在不斷提升,機器繅絲更是挑戰了中國這個手工繅絲大國。生絲的定價權已不再牢牢掌控在國人手中。時勢如此,但是胡雪巖覺得,中國一直是生絲的出口大國,這些番邦是沒法與天朝較量的。
1882年,胡雪巖大舉建立蠶絲廠,高價收盡國內所有生絲,想要重新掌控將生絲的定價權。
事實證明,胡雪巖確實有著非于常人的商業頭腦。這一舉動著實震懾了外國人。外商紛紛想要高價收購胡雪巖囤積的生絲,出價高者甚至高達原價一半之多,但胡雪巖卻拒絕了。大量生絲在手,讓胡雪巖有了底氣,商人追名逐利的心思驅使著胡雪巖等待外商拋出更高的價錢,這個價位還不足以令他滿意。
不過,現實卻給了胡雪巖一個響亮的耳光,因為他的自視甚高,不僅錯失了大賺一筆的機遇,更是為后來不得善終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正在這時候,胡雪巖最堅實的后盾——阜康錢莊出了大問題。據史料記載,1882年冬季,國內大批商鋪倒閉,而造成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是80年代極速發展的洋務運動。它使得大批民營資本開始創建股份公司,導致大量民營資本的流失,其中自然不缺利字當頭的錢行。由于股份公司發展形勢的一片大好,不少人寧愿向錢莊借錢也要去買股份。而這一行為的弊端很快就顯露出來了,不到一年,萬千股票就如同廢紙一般。這就是阜康錢莊崩潰的根源——股票公司崩盤,錢莊借出的錢自然也收不回來了。而胡雪巖也因此再無底牌抬高生絲價格,于是于1883年11月,低價將自己囤積的生絲,售賣給了洋行,損失慘重。據推算,此次損失過半資產,若在以往,胡雪巖自然有法子蓋過這一敗筆,但在錢莊崩盤的大背景下,他再無翻身的本錢,只能面臨錢莊倒閉的悲慘結局。資金周轉失靈,導致大規模擠兌,錢行還是難逃噩運。
要知道在胡雪巖的錢行中寄存錢財的不只有平民百姓,還有王公貴族,虧損至此,早已不是他一個商人所可以控制的了,清政府當即著手調查事情原委。后查實,胡雪巖共虧欠公款240多萬兩。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慈禧太后自然也聽到了風聲,在前有恩主左宗棠難施援手,后有李鴻章伺機惑上的艱難處境下,胡雪巖只得面對被罷官撤職、家產被抄的事實。自此,胡雪巖算是徹底破產了。偌大的商業帝國,不抵一紙圣旨。胡雪巖一生建立的商業帝國宣告破滅。
據悉,慈禧太后原先是想處死胡雪巖的,是在左宗棠的極力勸解下才留下一命。然而,1885年11月,胡雪巖還是在饑寒交迫中死去了。后人憐憫,葬他于亂石堆中,不至于拋尸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