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的臨床癥狀,又稱咳逆。無痰而有聲為咳,肺氣傷而不清;無聲而有痰為嗽,脾濕動而為痰。在臨床上,一般痰、聲并見,很難截然分開,故并稱為咳嗽。喘又稱喘息、上氣,是以呼吸困難、氣息急促為臨床特點的呼吸系統癥狀。輕者僅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重者則喘息急促,甚而張口抬肩,鼻翼扇動;若更嚴重的可呈持續性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唇、指甲青紫,肢冷汗出,脈浮大無根,此為喘脫。
咳嗽病名首見于《內經》,《素問·咳論》有詳細的描述。哮喘之名首見于《針灸資生經》,而朱丹溪則首次將哮喘作為獨立的病名成篇。咳嗽、哮喘同屬于肺系疾病,肺為華蓋,肺為嬌臟,其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當感受外邪或內傷時,肺主宣發肅降的功能發生紊亂,就會出現咳嗽、哮喘等氣機不調的病癥。
【組方】天突、中府、膻中、乳根、俞府。
【功能】肅肺納腎,宣通氣機,降逆化痰,止嗽平喘。
【適應證】
(1)風寒咳嗽。
(2)正虛邪實之哮喘。
【注解】
(1)咳指有聲無痰,嗽指有痰無聲,咳嗽是有聲有痰。《素問·咳論》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醫學心悟·咳嗽》說:“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外感風寒之邪從口鼻、皮毛而入,致使風寒束表,肺衛受邪,肺氣郁閉,故可見咳嗽聲重、鼻塞流涕,甚則頭身疼痛、惡寒發熱、無汗、骨節疼痛、脈浮緊,可見外感咳嗽主要與肺相關。
(2)“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哮喘分虛實二類。實證屬于手太陰疾患,虛證屬于足少陰疾患。如因外感表邪,內停水飲或痰火內阻,使肺氣不降,清肅無權的屬實;如因下元虧耗,脾土虛弱,腎虛不能納氣的屬虛。本方中府宣肺氣,天突順氣化痰,俞府以益腎氣為主穴。哮喘是兩種不同的癥狀,呼吸急促的為喘,呼吸急促更兼喉中如水雞鳴聲的為哮。《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說:“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上氣喘逆、鳴息不通。”
(3)方中天突為任脈、陰維之會,能宣肺止咳、降逆化痰;中府意為天地之氣在胸中聚集之處,故能清肺利氣、止咳平喘;膻中為八脈交會穴之氣會,亦為心包之募穴,能宣肺降逆、寬胸化痰;乳根為足陽明胃經穴,其左臨心,右臨肺,故可清心宣肺、降逆化痰;俞府為足少陰腎經穴,腎經經氣自此會聚轉入胸中,故能補腎納氣、益肺平喘。上述穴位共奏宣肺平喘,降逆化痰之功。
【配穴剖析】
天突:宣肺止咳,降逆化痰。
中府:清肺利氣,止咳平喘。
膻中:宣肺降逆,寬胸化痰。
乳根:清心宣肺,降逆化痰。
俞府:補腎納氣,益肺平喘。
總則:宣肺平喘,降逆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