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也能治病!在一般人看來,這簡直不可思議,可在中醫大夫眼里,這就再平常不過了。中醫有一名方,叫黃土湯,其主藥就是黃土半斤,不過這土不是一般的黃土,而是農家拆鍋修灶時從灶心兒里鑿出的那些受柴草煙火熏烤日久的黃土坷垃。此土入藥稱灶心土,即柴鍋灶膛里的土。可能是后來的大夫嫌這個名字實在是太土太難聽了,寫在方子上恐怕病人看了嫌臟,因此又給他一個聽起來好像很文雅的名字,叫伏龍肝。依我看,這根本就是畫蛇添足,一來從字面兒上看不出是什么東西;二來伏龍本是伏臥之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吃自己家神獸的肝,著實不妥,所以后來在醫院開方子的時候,我一直寫作“灶心土”。
灶心土的顏色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可不一樣,它的顏色是紅褐色的,湊到鼻子前面聞一聞有一股淡淡的煙熏氣,以塊大、色重、質松脆、具蜂窩狀細孔的為佳,這證明其燒得火候夠重、夠長,這樣的灶心土堪稱是止血的良藥。剛剛說的黃土湯,就是以此為主藥配成的方子,該方出自東漢的《金匱要略》,方中用灶心土與甘草、地黃、白術等相配,可以治療因體弱或久病、久瀉等引起的大便下血或吐血等出血癥狀。
灶心土還能止吐。婦女懷孕早期,嘔吐本為正常反應,一般在懷孕3個月后,多半兒都會自行恢復,一般不會影響健康。但也有人例外,嘔吐反復發作,甚至有完全不能進食的,遇到這種情況,就得找大夫趕緊治療啦,因為反復嘔吐就會造成營養缺乏,形體消瘦,這些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發育。而灶心土,就是治療妊娠嘔吐最好的藥。可用灶心土60~120克煎湯,澄清后代替水喝,或用以煮粥、燜飯,均能起到良好的止吐效果。曾經教我《中藥學》和《傷寒論》的先生——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陳明教授在講“理血劑”這一課時就出來現身說法啦:很多年前,在他妻子懷孕時,他自己就曾騎著自行車在四鄉費勁巴力地收集灶心土(那時城郊農村也已鮮有用柴鍋做飯的了,他是在更遠的郊縣找到的),療效真好!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清水或不消化的食物,也可用此方法治療。
此外,灶心土還能用來治療腹瀉和凈化飲水。明代羅廩在《茶解》中說,在儲水的甕中投燒熱的伏龍肝一塊,可以使水的英華不散,靈氣常存。其實,灶心土是極其潔凈的干土塊,它還具有活性炭一樣的吸附作用,可將水中的塵土等臟物吸住,凈化水體。可惜的是,這東西如今不容易得了。湊巧的是,我卻在前不久得到了一些。原來,我去門頭溝山里采藥,路過一個搬遷光了的荒村兒,在一間塌了頂的破房子里,忽然看到一口敞著天的老灶,這里不就有灶心土嗎?我連忙過去,拿手里的藥鋤連刨帶挖地摳了好些帶回來,可真是陳年老灶里的灶心土啊,拿到鼻子前一聞,一股子濃重的“大柴鍋味兒”,這療效啊,一定錯不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不但拿黃土入藥,“白土子”和“黑泥巴”也能入藥。
“白土子”的礦物名稱叫白堊,它是一種顆粒度非常細的沉積物,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恐龍時代中的一個時期因地層中富含這種礦物被稱作白堊紀。白堊的成因主要由于遠古海洋中存在著大量的顆石藻和有孔蟲這些能富集鈣質的小生物,當它們死去的時候,柔軟的有機物質腐爛掉了,而身體中的碳酸鈣結構卻層層疊疊沉積到了海底,由于洋底隆升被抬到了陸地上成為白堊層,這種白土子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中醫很早就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被用作止血、止瀉和中和胃酸以及涂敷皮表的潰瘍等,均有效。
“黑泥巴”是指泉水井下未受污染的黑泥,富含多種微生物及礦物質,常被用來涂敷足底或腹部、瘡面周圍的皮膚,以達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堪稱開世界“泥療”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