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伏天,由于暑濕緣故,寶寶腹瀉不容易好,寶寶拉肚子讓很多父母擔心不已。一旦發生小兒腹瀉,相比于西藥治療,中醫辨證施治可以說更有療效,副作用也更小。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中醫是如何治療小兒腹瀉的吧。
《吳鞠通醫案·飧泄》收載的3則醫案中,兩則為治療暑月小兒腹瀉,均以五苓散作為主方,足見吳瑭論治此證的辨治思路。
案:張男,8個月,泄瀉四五日,暑邪深入下焦,頭熱如火,手冷如冰,謂之暑厥,羸瘦難堪,脈遲緊。未必得愈,姑立方以救之。先與紫雪丹5分,作3次服。處方:桂枝木3g,豬苓6g,制蒼術3g,茯苓塊6g,澤瀉3g,柑皮炭2.1g,廣木香2.1g,扁豆4.5g。復診:略有轉機,然終可畏也。處方:薏苡仁9g,蒼術炭3g,半夏4.5g,豬苓6g,廣木香2.4g,厚樸1.8g,澤瀉4.5g,炒扁豆4.5g,柑皮1.5g。(《吳鞠通醫案·飧泄·張男案》)
【按】嬰幼兒腹瀉多與濕邪為患相關,故有“無濕不成瀉”之說。暑月濕邪肆虐,吳瑭在《溫病條辨·卷六·解兒難》中謂小兒“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較之成人更易為暑濕所傷,脾胃受損則運化失常,出現水注腸胃,病生腹瀉。其認為腹瀉多因濕邪困脾所致,故以五苓散利濕健脾,泄瀉自止,此所謂“利小便而實大便”也。
五苓散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方由茯苓、澤瀉、豬苓、白術、桂枝5味藥物組成。吳瑭擅用仲景方而不囿于原方,并靈活化裁于臨床,如張男案中其首診以豬苓、茯苓用量最重,取其利濕健脾之功。考《傷寒論》五苓散,謂桂枝“去皮”,吳瑭所用“桂枝木”實有所本,為減桂枝祛營衛風寒之性,而增立中州陽氣之力,功專溫陽利水。蒼術易白術,正如李杲所言:“蒼術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入脾也。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術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蓋有止發之殊,其余主治則同。”(《用藥心法·草部》)張介賓亦認為蒼術“性溫散,故能發汗寬中,調胃進食,去心腹脹疼,霍亂嘔吐,解諸郁結,逐山嵐寒疫,散風眩頭疼,消痰癖氣塊,水腫脹滿,其性燥濕,故治冷痢、冷泄、滑瀉、腸風、寒濕諸瘡”(《本草正·山草部》)。仲景五苓散重用澤瀉而為主藥,以直達膀胱利水滲濕。吳瑭處方不為成法所拘,靈活變通,因證制宜,其將治療“蓄水證”的五苓散變通治療“泄瀉”而取效,關鍵在于藥物君臣佐使的調整,重茯苓、豬苓而輕澤瀉,意在利濕健脾,真善學仲景之大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