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知識的輪,滾出一條文化的痕,磨出一分中醫的魂。
我們時常迷失,我們時常發現:對《傷寒論》147條的認識
《中國中醫藥報》·2015.6.29·“學術與臨床”以整版刊登了馮世綸老師整理的“胡希恕研究柴桂干姜湯方證三十年解讀”,主要是胡老對《傷寒論》147、148條的認識和感悟,以及馮氏本人對胡老之注的解讀。認真拜讀后,覺得有必要商榷和爭鳴。今天小編先帶大家來分享一下對《傷寒論》147條方證的認識和商榷。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緒,漢族,生于遼寧省沈陽市,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 1958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內科學教授、附屬東直門醫院學術委員會顧問等職。}
{ 馮世綸,男,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1965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后任職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現任主任醫師、教授。尤其重視中醫的繼承和發揚工作,先后師承董建華、趙紹琴、胡希恕等著名中醫,而專注于經方研究,整理總結了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對經方研究成果,并考證了經方理論體系的形成,率先提出《傷寒論》屬中醫獨特的經方理論體系,發表了“《傷寒雜病論》是怎樣撰成的”等論文,出版了《經方傳真》、《張仲景用方解析》、《中國湯液經方》等專著。}
如以上述之鑒別要點來對照,此證之半表半里者,當為少陽之位(其外乃太陽之表,其內當陽明及三陰之里,而非胡馮所悟厥陰之地),而此證當屬少陽病無疑,非為厥陰之疾。
【編輯:尤秀。材料來源于毓涵齋主人。版權由原作所有,天醫堂編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