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漢城
千年之后,堪比京杭大運河的世紀運河來了!
上個月,廣西交通運輸廳上報的平陸運河項目建議書獲得批復,這意味著平陸運河正式立項,最快今年開工建設,2030年左右投入使用。
就在浙贛粵大運河還處于專題研究,全江西焦慮等待之時,廣西各族人民的百年運河夢,已提前照進了現實。
這個靜態總投資680億元的超級工程,將讓中國又多出一個“沿海省份”,并從根本上改變珠江流域的發展版圖。
平陸運河的影響,甚至波及東盟。
號稱會成為下一個韓國的越南,其國運也跟這條運河息息相關。它將延緩越南挑戰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地位的時間。
后臺一直有讀者留言讓我講講這個工程,今天我們就好好聊聊,平陸運河到底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中國的沿海省份大抵都富得流油,廣西卻是一個十足的例外。
2021年廣西GDP為2.47萬億,比深居內陸的江西省低4800多億元。
這是什么概念?
首府南寧的GDP為 5120億元,這幾乎等于廣西比江西“少”了一個省會城市。
地理上,廣西坐擁中國大陸距離馬六甲海峽最近的港口,發展海洋經濟得天獨厚。政治上,廣西卻被歸入西部大開發,與貴州、內蒙古等戈壁山區一視同仁。
這種撕裂,著實令外人感到詫異。
背后的原因錯綜復雜,但有一點是避不開的。就是整個廣西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沿海省份,而是一個假裝沿海省份的內陸邊疆——
從中央到省里花費巨資打造的北部灣港口群,缺乏大江大河連接,經濟腹地十分狹窄。
唯一具有通航價值的欽江,全長僅有區區195千米,還沒有跨過欽州這座港口城市的轄區,就已經斷在了底下的靈山縣。
廣西其他城市想要從北部灣出海,只能是通過陸路方式,成本甚高。
像一輛載重20噸的重型卡車,從柳州運水泥到防城港出海,按照一噸水泥450元算的話,滿載貨值不過是9000元,而高速過路費可能就逼近500元了。
這對于企業來說非常不友好。
要知道,廣西目前仍處于工業化前期,很多城市停留在林漿紙、煤炭、水泥、砂石、糖業、果蔬業等產業。
這些大宗商品對運輸成本很敏感。所以,廣西從產業結構來看,是很需要水運體系的。
有測算顯示,水運成本是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5,航空運輸成本的1/20。
半農半工的廣西,對于水運的需求遠遠大過于技術密集的廣東、資本密集的山東。
它比東部任何一個沿海省份,都更需要便捷且便宜的出海通道。
然而,廣西卻恰恰最為缺乏。
因此,有不少廣西貨會舍棄自己區內的出海口,沿著西江主航道,千里迢迢地奔向珠三角的港口。廣西貨不走廣西港,算是中國經濟地理上的一大奇觀了。
這也是為什么北部灣有三個海港,但發展到今天所有的貨物吞吐量加起來,也就跟一個內河港口泰州港差不多的原因之一。
地理上的短板,成為了拖住廣西經濟發展的沉重腳鐐。
以首府南寧為例。
表面上,南寧距離海岸線只有100公里,并不算很遠,但是它所有的糧食、建材等貨物想要通過水運輸出,其實需要一路向東奔襲。
繞過貴港、梧州、肇慶、佛山,然后才能抵達出海口,搬到廣州海輪的貨艙里。
整個行程854公里。所耗時間和成本,是我們想象的八倍以上。
放在長江經濟帶當中,南寧其實就相當于湖北省黃石的位置,是一個被深深鎖定在內陸的城市,市場響應時間比絕大多數沿海省會都要滯后。
直至今天,南寧貴為一省區的首府,經濟體量卻不如襄陽、榆林、洛陽、臨沂、臺州、泰州這些三線城市。
廣西的所謂出海口,其實更像是一種擺設。看似近在咫尺的港口,實則遙不可及。
從這個角度講,南寧可以說是最憋屈的省會了。
而平陸運河的修建,將徹底改變整個廣西的交通格局。
早在一百年前,國父孫中山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提出建造一條聯通珠江、西江及北部灣的運河。這是“平陸運河”的最早構想。
1949年至1979年,廣西至少勘察了五次,但是礙于資金技術等原因,運河之夢始終停留在紙面之上,沉沉浮浮。
直至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研究建設平陸運河”,這個世紀工程才算一錘定音。
按照規劃,該運河全長約140km。線路北起南寧市西津水庫的平塘江口。
順著江口的沙坪河一路向南,然后開挖6公里,翻越一道分水嶺連接到欽州的舊州江。
再經“陸屋鎮”,便可沿著欽江干流南下進入北部灣了。
(運河會充分利用現有的河道)
整條運河可以達到Ⅰ級航道水平,行駛3000噸級貨船,兼顧5000噸級船舶。
根據權威機構的預測,平陸運河以煤炭、金屬礦石、水泥、糧食、礦建材料、集裝箱的運輸為主,2035年貨運需求量將達到1.08億噸。
1.08億噸是什么概念?
2020年廣西運營鐵路為5206公里,全年鐵路貨運總量達到9269萬噸。這意味著,一條平陸運河的運量超過全廣西的鐵路網。
這條水上大動脈的意義,絕對不能低估。它將深刻影響廣西乃至大西南的經濟版圖。
我們先來看北部灣。
北部灣很早以前就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被寄予了大港口、大工業的殷切期待,該給的政策一點都不含糊。
然而,北部灣始終都沒有騰飛。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個城市的GDP,2021年分別為1647億元、1504億元、815億元。不管人口還是工業產值都很低。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上文說的,北部灣能通過水運觸達到的經濟腹地特別有限。
港口與背后廣闊的經濟空間,被硬生生割開了。北部灣長期處于有港無貨的尷尬,沒有充分發揮出深水良港的價值。
而平陸運河一旦開通,北部灣的腹地將“宇宙大爆炸”,一下子延伸到上千里之遠。
廣西北部的城市如柳州、桂林,如果是出口到東盟、大洋洲、中東與歐洲,走北部灣會比到珠三角縮短一百公里以上的行程。
對于廣西南部的南寧、百色、崇左、來賓、貴港來說,平陸運河同樣具有距離優勢。
只要北部灣港口的通關效率和服務水平能提上來,便能吸引大半個廣西片區的貨物到此集散。
北部灣有望緩解過去的孤島效應,加速崛起。
整個廣西也將打通任督二脈,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沿海省份,一洗往日的屈辱。
當然,平陸運河的戰略價值絕對不局限于廣西范圍。
很多人不知道,珠江活得非常憋屈。
明明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流域覆蓋粵桂滇黔四省。
但是由于廣西境內的幾個大壩,珠江水系愣是被攔腰斬斷,慘遭數十年的斷航之痛。
1975年起,紅水河相繼建成大化、龍灘等多個水電站,部分樞紐因為錯綜復雜的屬地之爭、水電之爭,未能同步建設過船設施,形成了腸根阻。貴州黔西南、六盤水、安順、黔南等4個市州的出海通道,就此轟然坍塌。
2001年,右江開始修建百色水利樞紐,同樣是過船設施遲遲未能上馬,導致云南富寧縣含淚告別“海洋夢”。
幸運的是,如今這一個個鐵鎖就快要被解開了。
2021年6月,總投資50億元的百色水利樞紐通航設施正式開工,預計2028年建成。
2021年12月,龍灘水電站1000噸級升船機工程簽訂了合作建設框架協議書,力爭2025年前徹底打通。
這兩個工程的推進,讓珠江航運處于歷史性大擴張的前夜。
第一,在右江上游撂荒了十年的文山州富寧港,有望起死回生,一躍成為云南第一大港。
云南1000噸級的單船,從這里經平陸運河走向大海,比北上長江第一港水富港出海,縮短約2000公里航運里程。
這無疑是致命的誘惑。云南的不少大宗商品,可能會就此拋棄長江。
別看富寧港偏居東南一隅,云南其他城市的貨源都可以通過陸水聯運聚集于此,并一起涌向北部灣。就像它們當初經水富港走長江出海口一樣。
對此,云天化、昆鋼、普陽煤礦等企業早已饑渴難耐。
第二,貴州人民期盼已久的紅水河以及南北盤江復航,終于迎來了曙光。
據貴州省水運規劃貨運量分析,紅水河的斷航,直接影響貴州南部4個市(州)每年1500-2000萬噸貨物南下珠江。
未來這些貨物將不再被困于大山之間。
眾所周知,云南素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貴州煤、磷、鋁、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而兩省的產業經濟又不夠發達,消耗不完,大量資源有出省出境的運輸需求。
奈何鐵路的運力已嚴重飽和,導致當地工礦企業“以運定產”的現象非常普遍。
像云南出入省運輸主要依靠鐵路,而全省鐵路運輸只能滿足需求量的20%(2017年數據),運力矛盾十分突出。
大量“金礦”埋在地下沒有大規模開發,就算挖出來了也不知道如何運出去。畢竟鐵軌就那么多。
一旦解鎖了上述兩個大壩,并開通平陸運河,無疑于再造一條干線鐵路,使得珠江上游沿線的工礦企業得到極大的產能釋放,刺激云貴經濟發展。
不僅如此,北部灣的水運腹地也將歷史性地跨出廣西,直抵云貴,加快成為中國南方大港。
這個宏偉藍圖,最快將在十年內顯現。
廣西經常會被人拿來跟越南一起比較。
2021年越南GDP實現3626億美元,廣西是3835億美元左右。兩者處在同一水平線。
越南的經濟規模僅相當于中國的一個省。放中國大陸內部,大概排20位。
不過近十年來,越南的經濟突飛猛進,GDP增速經常保持在6%—7%,成為亞洲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前兩年越南就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在2045年即國家獨立100周年之際,一舉躍入發達國家。
這個地方的制造業尚不強大,但特別熱衷與發達地區簽訂自貿協定,歐盟、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
放全世界來講,它絕對是簽訂區域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之一。
也不知道是誰給了越南如此大的勇氣。
起初日本、韓國、中國的崛起,均是通過高關稅排擠外國產品的競爭,扶持本土民族工業。最后有能力實現進口替代后,再一步步降低關稅,全面融入全球化。
很明顯,越南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
它試圖大尺度的打開國門,讓全世界的外資紛至沓來,在這里投資建廠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取得爆發式的增長。
它很像當年蘇州的選擇。壞處是丟失了本土科研活力,淪為跨國公司的加工廠。好處是經濟迅猛發展。
近年來,中國就一直有產能轉移到越南。
2010 年,越南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結束了中國連續十年的耐克鞋產量第一的霸主地位。
2019年三星關閉了在中國的最后一家手機工廠,跑到越南生產。三星越南公司一年可創造逾600億美元的出口金額,占越南全部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如今,世界上每10部智能手機中就有1部在越南生產。它還是世界第三大紡織品出口國,僅次于中國和印度。
在傳統地緣政治崩塌的大背景下,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工廠轉移到越南,借助原產地規則繞開大國之間的貿易壁壘。
有些人擔心,再這樣下去,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中國“消失”,加劇制造業空心化,而越南則會崛起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遠遠甩掉廣西。
甚至還有人說,越南會發展成為是下一個韓國。
這種顧慮有它一定的邏輯。
這里我們暫不論正確與否。但有一定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平陸運河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會延緩越南挑戰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地位的時間。
接下來,我們將以首府南寧為例進行說明。
在所有的省會城市當中,南寧應該算是一座罕見的“空城”了。
根據戴德梁行的統計,2020年南寧的甲級寫字樓存量為218.1萬平方米,空置率高達48.9%,在統計的19個重點城市當中排名第一。
不僅如此,南寧還曾經在當地一檔電視問政欄目中自曝,底下多個工業園區出現了閑置現象。
像南寧三大國家級開發區之一的廣西—東盟經開區,截至2019年7月標準廠房空置面積共483740平方米,空置率高達60.91%。
又比如說橫縣六景工業園,標準廠房閑置率達到58.41%,在全市排名倒數第二。
這個空置率問題,令南寧上上下下倍感著急。
今年2月份,《南寧日報》就突然刊登了市委書記、市長、各縣區一二把手等46位黨政領導干部的電話號碼。
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建立企業反應訴求的直接渠道,以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市場主體聚集。
其實,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是一塊硬幣的兩面。沒有朝氣蓬勃的工業,就不會有繁榮的都市型服務業。
實體經濟的欠發達,根源就在于南寧的工業不夠強大。
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全國農業比重最大的省會是誰嗎?
是全國糧倉的哈爾濱,還是土里土氣的國際莊?
是南寧。
它的第一產業占比GDP為11.9%,排名全國第一。
造成這樣的局面,與其說是因為南寧的第一產業太強了,還不如說是南寧的第二產業實在太弱了。
那么,為什么南寧的工業如此落后呢?
有幾個原因。
第一南寧的工業用地非常緊缺。
這個聽起來可能有點顛覆常識。按理說,越窮的地方,土地越不值錢,工業用地應該是一抓一大把,隨便揮霍才對啊。
不。南寧偏偏不是這樣。
很多人可能沒有留意到,南寧是“喀斯特圣地”。
該市的巖溶區面積高達7960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6%。這種地貌被稱為“九分石頭一分土”,不大適合人類居住生存,也不適宜工業開發。
而且,南寧雖然比較窮,但由于是首府集聚了全省的資源,還是虹吸了很多人口,人口非常稠密。
早在2005年,南寧人均農用地面積為3.68畝,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后備資源不足,使得南寧的耕地紅線絲毫不能放松。
舉個例子。
《南寧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規定,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1540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516200公頃。
2015年出了一個調整方案,改為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7758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542190公頃。
看到了嗎?
耕地保有量目標增加6218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增加25990公頃。
本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對耕地的征用需求會越來越大,南寧卻不減反增。你說厲不厲害?
這些因素最后都導致了南寧符合兩規,即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剩余 建設用地嚴重不足。
緊張到什么程度呢?我們來看下邊這幾張圖片。
在31個省會/直轄市中,南寧平均每一萬人,能夠“享用”的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0.37平方公里,排名倒數第二。
2020年,南寧的常住人口為874萬,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320平方公里。南寧比昆明多28萬人,但建設用地少181平方公里。比貴陽多275萬人,建設用地卻少58平方公里。
要知道,昆明、貴陽都是赫赫有名的山城,可開發空間本來就不大,但搞半天,原來南寧才是最受掣肘的。
真的是太可憐了!
螺螄殼里做道場,南寧的工業用地規模自然就會偏小。
畢竟,城市建設不單單有工業,還有居住、商業、道路、綠地廣場、公共管理、公共設施等等,還需要把有限的指標分配給工業以外的領域。這是南寧相當無奈的一面。
當然,南寧自己也犯過錯誤。
《淺議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以南寧市區為例》
當前南寧的4個自治區級開發園區,規劃工業用地的比重僅有31.15%,遠遠低于其他省份的同類開發區。
級別更高的3個國家級開發園區就更夸張了,規劃工業用地占比只有21.13%,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歷史上,有相當一部分工業用地被以工業配套的名義,拿來蓋住宅,建綠地廣場,建辦公樓……粗放利用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這種情況下,南寧的工業空間就更受到擠壓了。
2020年,南寧的工業用地面積只有19平方公里,是天津的8.1%,長春的14.6%、太原的26.7%、南昌的31.4%。
在31個省會/直轄市中,僅僅高于西寧、海口以及拉薩,排名倒數第四。
住建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曾聯合發布《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用地標準(GB50137-2011)》,對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重的規定為15-30%。但是南寧的實際占比僅有6%,排名全國倒數第三。
工業用地數量少,直接導致了工業項目難以落地南寧。即使有企業愿意投資,也沒有土地空間可以容納。
土地緊缺的硬傷,限制了南寧的工業集聚。
南寧工業發展的第二個瓶頸,是水運不夠發達。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3年廣西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為17.4%,同期江蘇15.2%。
此后從2014年-2020年,廣西基本都要比同期的江蘇高一個點或以上。
同樣都是沿海省份,為什么廣西的運輸成本會一直偏高呢?
這里頭,既有廣西作為落后地區,制度性成本相對較高的主觀因素,也有廣西內河航運不夠發達的客觀原因。
早在2015年,江蘇的干線航道就縱橫交錯。全省內河航道總里程24371公里,航道密度24.2公里/百平方公里,兩個指標均居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之首。
這一個省的內河航道里程,占了全國的1/5。其中等級航道8707公里,是廣西的2.38倍。
在江蘇,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十字交叉形成骨架,剩下的毛細血管不僅彼此相連,還直通沿海港口群,使得江蘇的出海通道數量急速暴增,遠遠不止一個長江出海口。
加上3萬多艘內河船舶來來往往,江蘇所有的內陸城市都能快速通江達海。最遠的省會南京,離出海口也不過437公里。
這是什么概念呢?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如果你還記得的話,廣西首府南寧距出海口854公里,差不多是兩倍差距了。
2020年,江蘇省貨物量總計288513萬噸,其中公路運輸174624萬噸,水運93467萬噸,水運占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同期廣西全社會貨運量187456億噸,其中公路運輸145323萬噸,水運32851噸。公路運輸占比77.5%,比江蘇高出17個百分點。
可見,包括南寧在內的廣西內陸城市是有多么依賴于公路運輸。
即便是走水運,時間也過長,最后就導致了全區綜合運輸成本較高,很多外地企業都不愿意來投資。
這一點,極其不利于廣西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舉個例子。
廣西雖然跟大灣區一衣帶水,產業互補,勞動力又低廉,理論上具有優先承載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優勢。
但實際上,前些年大灣區的不銹鋼、陶瓷等傳統制造業大舉外遷的時候,更多只集中到梧州、桂平,讓梧州的藤縣一躍成為南國新陶都。
剩下的,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地盤,就干脆遷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去了。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梧州、桂平一帶距離廣東省最近,有西江黃金水道直接相連,水路距廣州僅300公里左右,簡直就是大灣區的后花園。
不僅出海方便,周期還比較短,能較好的滿足外國客戶急訂單的需求,進而跟大灣區形成“前店后廠”的產業格局。
而廣西其他的內陸城市,動輒七八百公里,實在是太遠了,難以得到珠三角企業的青睞。
那么,平陸運河開通后,會對南寧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首先,南寧的水運腹地進一步擴大了。
原本廣西境內河流以梧州為中心扇形分布,南寧幾乎是交通末梢。等十年后平陸運河竣工,單中心會轉為南寧與梧州的雙核心。
作為運河的起點,南寧是西南大宗商品出北部灣的必經通道之一,將一躍成為廣西出海大通道上的黃金節點。
借助這條水上高速公路,南寧與西南礦業城市之間的貨物交換通道得以擴容,貿易往來更加密切,南寧可以更便宜地輸入原材料,更快的輸出制成品,成為一個加工中心。
鐵路曾經拖來一個鄭州,一個石家莊,平陸運河同樣有概率拖來一個新的區域生產中心。
其次,它徹底顛覆了南寧的地理格局。
南寧從北部灣出海的里程僅291公里,較由珠三角出海縮短560公里,一下子成為廣西內陸中最接近出海口的城市,甚至比梧州還要近。
放到長江經濟帶中,就相當于從湖北黃石變成了江蘇泰州,時空效應煥然一新,大幅降低了貨運成本和時間。
這種區位優勢,會吸引東部產業沿著運河航道向南寧等廣西內陸地區轉移。
目前,中國東部沿海形成了無數個中低端產業集群,諸暨市大唐鎮被稱為中國襪業之鄉,溫州永嘉是中國紐扣之都,廣東順德是中國家電之都,中山古鎮是中國燈飾之都,福建晉江是中國泳裝產業名城,浙江海寧是中國皮革之都……
這些地方早晚有可能會因為綜合性成本上升而外遷,如果南寧能夠順勢而為,就有可能推動工業進一步集聚。
南寧現在的本地配套率還很低,相當部分企業的零部件仍需從廣東采購,像南寧富士康的產品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不足5%。
所以,我們并不奢求南寧能一下子搞來多高端的項目,這不現實。
它更實際的路徑,是吸引一些像富士康這樣的組裝加工大廠。等龍頭落地后,再慢慢把配套產業找齊,一點點地補鏈。
當然,這些都建立在南寧能夠突破土地瓶頸的基礎上。
近年來,南寧對準低效工業用地開刀,對供而不建、建而不用的土地進行處置,如有償收回、置換、鼓勵轉讓等,以盤活存量土地,增加工業發展空間。
所以,未來南寧承接產業轉移還是頗有看點的。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那平陸運河就會成為一個影響中國產業轉移浪潮方向的支點,像是一道水閘,部分攔截住外遷到越南的產業洪流。
把一部分本來要遷走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留在國內,緩解中國低端制造業受發展中國家威脅,高端制造業受發達國家遏制的“雙重擠壓”。
這就是平陸運河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最大價值。
廣西是中國唯一沿海、沿邊、沿江的省份,是全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
但礙于越南的顧慮,泛亞鐵路東線至今還沒有著落,堵塞了廣西陸路連接東盟的大通道。
而從內河航運的角度看,它過去實際上需要通過廣東作為跳板,才能鏈接到東盟,某種程度上算是廣東的附庸了。
中國和東盟的貿易之間有 95% 左右都是通過海運,海上通道極其重要。像廣東與東盟的貿易額之所以能占全國的1/4,遠遠超過廣西與東盟的經貿體量,就跟廣東發達的水運體系離不開關系。
廣西過去作為一個假的沿海省份,相當吃虧。只能眼睜睜看著東盟成為廣東進出口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最快于十年后開通的平陸運河,將構建起一條廣西直通東盟的便捷水運大動脈,加速廣西與東盟經濟一體化。
未來平陸運河是否會把廣西推到更高的位置,進而把越南長期甩在身后呢?
因為這個超級工程,中越之間的產業之爭已發生了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