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定是“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依據
一、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的界定及法律依據:
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是指經營者為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和不正當利益,對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虛假和引人誤解的宣傳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九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制作、發布虛假廣告”,該法條即為規制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的法律規范依據。
應注意區分與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相近似的概念,比如,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五條第四項規定,“經營者不得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此即為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 反不正當競爭法 》設置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制度的目的,是禁止經營者在商品上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而《 反不正當競爭法 》設置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制度的目的,是禁止經營者采取廣告或其他方式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兩者被禁止的行為方式有差別。
二、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的構成要件:
虛假宣傳是以捏造、虛構、歪曲事實或者以其他誤導性方式,對商品或服務的有關情況作出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宣傳。《 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九條規制的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其本質是“引人誤解”。如此一來,當經營者的宣傳行為滿足“虛假”“引人誤解”的后果時,將要受到該法條的調整,因此,把握“虛假”和“引人誤解”這兩個條件,就把握住了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本質。
虛假宣傳是通過廣告或其他方式對商品或服務的信息作出誤導性表述,以達到誤導相關公眾并進而獲取交易機會的目的。對于虛假宣傳的手段概括起來有3種方式,一是捏造虛構的事實,以廣告等方式對商品或服務進行無中生有的宣傳;二是歪曲事實,以廣告或其他方式對商品或服務存在的某種事實以夸大、篡改的方式進行宣傳;三是通過廣告或其他方式對商品或服務作其他引人誤導的宣傳,以影響交易主體或消費者購買其商品或服務。
三、判斷引人誤解虛假宣傳行為的一般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為法定判斷引人誤解的一般標準,即:“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相關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發生誤解的事實和被宣傳對象的實際情況等因素,對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進行認定。以明顯的夸張方式宣傳商品,不足以構成相關公眾誤解的,不屬于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
所以說,判斷是否構成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不但要看經營者對商品或服務是否進行了虛假宣傳,還要看當發生虛假宣傳時,是否引人誤解了,要根據原告、被告的舉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