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一歲還不懂得大道,于是從魯國南行...
孔子五十一歲還不懂得大道,于是從魯國南行到楚國沛地,去拜見老子。老子說:“你來了么?我聽說你是北方的賢者,你也想學到大道嗎?”孔子說:“還沒有學到。”老子說:“你是從何處尋求大道的呢?”孔子說:“我通過制度名數(shù)去尋求大道,五年卻沒有學到。”老子說:“你又從何處去尋求大道呢?”孔子說:“我通過天地造化尋求大道,十二年還是沒有學到。”
老子說:“是這樣的。假如大道可以奉獻,那么人們沒有不把它獻給自己君主的;假如大道可以奉送,那么人們沒有不把它奉送給
自己父母的:假如大道可以告訴給人,那么人們沒有不把它告訴給自己兄弟的;假如大道可以傳給人,那么人沒有不把它傳給自己子孫的。然而大道是不能傳授予人的,并沒有別的原因,心中沒有接受大道的真意,是留不住大道的,自內(nèi)流露到外的德性如果不合于道,就不能被外方接受。由心中發(fā)出的東西,如果不為外方所接受,圣人就不會把它拿出來;由外進入內(nèi)心的東西,如果不合于自己的主意,圣人就不會把它保留在心中。名譽,是天下人所共用的器具,不能過多占有。仁義,是先王的傳舍,只可以停留一宿,而不可久處其間,否則看到的人都會予以指責。古代的得道之人,僅僅把仁義看成是暫時借用、寄托的道路和傳舍,遨游于逍遙的境界,飲食只求茍且簡略,立身于不施與的境地。逍遙自在,就是虛淡無為;茍且簡略,就容易養(yǎng)活;不施與,就會沒有輸出。古時候稱這種做法是采捋內(nèi)真的遨游。認為貪圖財富為正確的人,是不會讓出利祿的;認為顯達為正確的人,是不會讓出名譽的;迷戀于權(quán)勢的人,是不會把權(quán)柄讓給別人的。掌握著這些東西的時候,因害怕被人奪走就會終日憂懼戰(zhàn)栗,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會整日悲痛,而對于至真之理卻一無所見,眼睛只是拼命盯著那可獵取的外物,這些都是被天理所懲罰的人。怨恨、恩惠、索取、施與、勸諫、教化、生養(yǎng)、殺戮八種,都是整治百姓的工具,只有那永遠遵循自然天理的變化而不為物欲所滯塞的人,才能夠真正地使用它。所以說:整治百姓,必先端正自己。假如內(nèi)心不這樣認為的人,那天機之門就被堵塞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