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一年夏至,作為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陽氣中足,草木茂盛,欣欣向榮……中醫對夏至這一時節,也有著養生方面的解釋:
比如《黃帝內經》有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指的是夏至這天,天地間的氣很“實”,當屬陽氣鼎盛的階段,是一年中陽氣最多的時候。而陽氣作為身體的根基,尤其是那些身體氣血需求較大的器官,在夏至前后針對調養,能夠起到非常不錯的效果。而養腎,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正如中醫原理:夏至前后陽氣鼎盛,而腎臟對氣血滋養的需求較高,作為氣血載體的陽氣,自然也是最適合腎臟的“補品”。
但不僅僅是這樣,夏至前后養腎,也有其他不可多得的好處:
其一:夏至養腎,促進“氣順毒散”
在夏至前后,天地間陽氣最為旺盛,而人體健康和天地自然相互對應,陽氣充足,身體多余的氣息調節也會變得頻繁。這就是中醫所說的“使氣得泄”,例如寒氣,邪氣等,在夏至的天氣里溢散,身體氣血運轉更加順暢,所謂“氣順”。
而夏至前后,在陽氣的加持下,身體代謝運轉加速,出汗更多,排毒效率也會更高,此為“散毒”。腎臟作為運氣排毒的重要器官,夏至養生促進“氣順毒散”,減輕了腎臟負擔,降低了腎臟被淤毒侵害的風險。
其二:夏至養腎,能夠“藏精”健體
中醫所言:“腎主藏精”。如果腎臟養得好,身體精氣儲備充足,整個人也會更加地強壯和精神。
而陽氣是血氣的載體,如果陽氣旺盛,身體血氣運轉順暢,肌肉和器官得到滋養,同樣是強健體魄,提高精氣神的表現。所以在夏至前后養腎,幫助腎臟“納陽藏精”,身體更健壯,對疾病的抵御能力更強,有助于健康和長壽。
其三:夏至養腎,利于秋冬“收藏”
同樣是《內經》的說法:“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意思是在相反的環境情況下,對相反體征的補養效果會更好。
比方說在夏天的時候養腎,“熱極生寒”秋冬時節的健康基礎也會更好,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收藏”。“夏病冬治,冬病夏治”,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而腎臟作為藏精的根源,協助身體水利調節,溫煦生暖。因此在夏至這個陽氣充足的時節前后養腎,“收藏”儲備得更多,秋冬季節對寒氣和疾病的預防效果也會更好。
由此可見,夏至養腎,好處多多,大家要抓緊夏至前后的時間,采取養生措施,對身體產生更多的增益,那么,夏至前后具體如何養腎,也要根據養生的步驟來。
中醫認為,身體的一切都是由“氣”所支撐的,例如血氣,陽氣,肝氣,心氣等等。
腎臟,自然也有它的“腎氣”,養腎的核心圍繞2個步驟:即補充腎氣,以及減少腎氣消耗。尤其在夏至前后,無論是補充腎氣,抑或是減少消耗,都有相對應的方法。
【夏至前后,如何補充腎氣?】
①食補益腎
人體的一切能量源自營養,腎氣也不例外。加之夏至陽氣充足,腎臟吸收轉化活躍,通過食補來補充腎氣,是簡單又有效的選擇。
俗話說“黑色入腎”,黑色食物,有助于滋補藏精,對腎臟益處很大,因此,夏至補腎宜多吃黑色食物,例如黑豆,黑米,木耳等,補腎足氣,腎方健康。
②睡眠益氣,利于補腎
充足的睡眠,身體的自愈能力能夠幫助臟腑提供足夠的恢復,其中就包括“氣”。因此,夏至養腎,補充“腎氣”,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前提。
一般情況下,除了每天晚上要保證7到9個小時的充足睡眠外,午覺也要睡好。中午的時候,天地間陽氣最旺,夏至前后積極睡午覺,身體“納陽”程度高,腎臟受到的陽氣滋補也會更好。睡眠益氣,無論是“晚覺”,還是“午覺”,兩者都要兼顧。
【減少腎氣消耗】
正如上文所提到,補腎的關鍵在于“腎氣”,除了要補腎氣,減少腎氣消耗也很重要,減少腎氣消耗的關鍵,在于腿部的保養。
③保養腿腳,蘊藏腎氣
可能很多朋友覺得,腿腳和腎臟“八竿子打不著”。其實不然,根據《中醫經脈》一書的說法,腎臟的腎經,起于足底的涌泉穴,并且經過腿部形成。也就是說,腎經的位置,位于腿腳之間。
而腎經,主管腎臟的氣血傳輸,如若能保養好腎經,氣血傳輸效率提高,腎氣的損耗自然也能降低,保養腎經,即為保養腿腳。
例如適當的泡腳,做一做踮腳抬腿運動等,都是夏至養腎,蘊藏腎氣的好辦法。也可以根據中醫按摩原理,按壓足三里穴,涌泉穴等腎經經過的穴位,每天5到10分鐘即可,或許也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以上3事,“補腎氣”占其二,“節腎氣”占其一,共有3件事,如果能夠做到,養腎的效果可能更加顯著,在夏至前后,珍惜這段“黃金時間”,積極養腎,健康也會給你回報。
參考資料:
[1]張大寧. 中醫補腎活血法研究[M].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7.
[2]王曉彬. 中醫補腎與養生延年[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09.
[3]韋小兵. 中醫的七個養腎益壽法[J]. 養生保健指南, 2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