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訪華時,高度盛贊毛主席指揮的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大型戰役相媲美。可是,毛主席卻表示,“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作。
從“四渡赤水”的歷史地位來看,這場戰役,是毛主席拯救紅軍的關鍵一戰,是他的運動戰軍事思想的重要實踐成果。現在,人們再回顧這個光輝的歷史時刻,怎么評價都不為過。
說實話,在當時的困境中,尤其是聯系“四渡赤水”前后發生的事件,人們會發現,這場戰役確實是系千鈞于一發。
那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場戰役?為什么能被毛主席稱為其軍事指揮藝術上的“得意之筆”?
翻看中央紅軍的長征地圖,從瑞金到陜北,整個歷程并非直線向北,而是先往西邊走,然后折回來再北上,就是在遵義這個地方,纏纏繞繞了很長一段路程。
用線條將整個行軍路線串聯起來,遵義后的行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繞來繞去的“結”。這個“結”就是四渡赤水期間留下來的。
大家可能會好奇,四渡赤水怎么會那么麻煩,總是繞圈子?要回答這個問題,人們還是需要了解在遵義開會后的一些情況。
遵義會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會議上,重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隨著領導班子的更換,我黨和我軍的相關政策也進行了調整。
鑒于當時我軍已經遭受了重大損失,中央紅軍的有生力量僅剩三萬余人。大家又對毛主席指揮的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記憶猶新。
各種因素疊加下,大家對重新獲得指揮權的毛主席,是充分信任的,也希望他可以帶領隊伍跳出困境,化險為夷。
說實話,當時的情況的確不能和前三次的反“圍剿”行動相比,沒有內線優勢,獲得情報信息非常艱難,隊伍招募也面臨困境,大家的戰斗意愿有所減弱。
而對于毛主席來說,在沒有后勤支援的情況下,指揮大兵團流動作戰,他也是第一次。
雖說1929年離開井岡山時,紅四軍有類似的經歷,但毛主席并沒有直接參與指揮戰斗。而且當時進行戰略轉移時,蔣介石逼迫的不太緊,部隊規模也不太大。因此,我黨和我軍在這方面,值得參考的經驗非常有限。
遵義會議之后,我軍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蔣介石的部隊有約40萬人,裝備先進,給養充足。反觀中央紅軍僅有3萬余人,沒有后勤補給,武器配備方面,幾乎沒有重型武器。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軍屬于流動作戰,需要不斷行軍趕路,非常被動。敵軍是以逸待勞,處處對我軍進行圍追堵截,握有主動權。
毫不夸張的說,雙方軍事力量懸殊之大無異于天差地別。
有人曾形容毛主席面臨的困境是“受任于危難之間,奉命于敗軍之際”。那時,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央紅軍。
在此背景下,四渡赤水,是面對瞬息萬變的軍情,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戰斗戰略。很多人不愿稱四渡赤水為戰役,就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完整且連貫的作戰方案。
客觀來說,四渡赤水,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利的教訓。它的開局,并不符合人們的期待,而是恰恰相反。戰斗序幕剛剛拉開,我軍就傳來了戰敗的消息。
土城之戰,這是嚴重失利的一仗。很多人會認為,失敗有什么好說的,最終結果勝利就可以了。
但是,毛主席作為最高指揮者,他清楚知道,只有總結好失利的原因,才能尋找到勝利的策略。
正是土城的受挫,中央紅軍才有了向西走的戰略,也有了第一次搶渡赤水的經歷。
在此過程中,擺脫危境是主要目的。故而,軍委果斷下達命令,讓士兵輕裝上陣,順利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
需要理清的一點是,轉移行軍路線,不意味軍委放棄了北渡長江的計劃。只是紅一、二師前進和攻打城鎮受阻,我軍才改變策略,向云南境內前進。這也就有了后來的“扎西整編”。
扎西整編前因,就是土城一戰,紅軍傷亡約四千余人。這也是僅次于湘江之戰的重大損失。
這次整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壓縮編制,雖然當時擴充了三千兵源,但卻依然無法實現師一級別的建制,指揮人員層層下任,很多骨干都進入了戰斗連隊。在當時,這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扎西整編期間,軍委會議上,毛主席總結了土城戰斗的經驗教訓,主要有三點:敵情沒有摸準、我軍輕敵、兵力分散。
同時,我黨還開展了思想教育,營科級以上干部再次學習了遵義會議精神,軍隊干部統一了思想。
一系列的動作,為改變一渡赤水以來的被動局面,產生了積極作用。
二渡赤水是四次戰斗中最振奮人心的一仗。當時川、滇軍的主力逼近扎西,要形成合圍之勢。中央紅軍迅速撤離云南境內,再次東渡赤水,重入黔北地界。
趁敵軍未進行轉移之際,中央紅軍攻占了桐梓、婁山關、遵義城等地,還俘虜約三千敵軍,繳獲兩千多支武器。
這次的勝利,屬于長征開始后的首勝,甚至是五次反“圍剿”以來的最大勝利。
它的勝利,意味著打亂了敵軍的部署,為我軍爭取到了主動權。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毛主席等人的領導地位,新的核心開始形成。
“三人軍事小組”也是在此時成立的,在優化了戰斗中指揮結構的同時,也表明了各級領導干部對毛主席軍事指揮才能的認可和肯定。
然而,在慶祝大捷、軍心大振的同時,求大勝和領導干部迫切希望立新功的急躁情緒,在高層指揮者中開始滋生。這也導致了后來的魯班場戰斗形勢對我軍非常不利。
魯班場戰斗算是一場惡戰。當時的紅軍集中主力,圍攻魯班場堅固防御內的敵軍,這個做法有些不妥。
本來在戰斗前,敵軍周渾元部隊的兩個師,已經在那里設好了野戰工事,四天的休息時間讓對方得到了充足的給養。
我軍雖攻占了一些城鎮,但武器裝備未得到補充,官兵因休息不足還處于疲勞狀態,但前邊的勝利,讓人們都忽略了我軍當時的短板。
故此,在我軍發起總攻時,敵人叫來了飛機進行掩護,我軍傷亡較大,一天內未能攻克此地。而且,敵人援軍的一個師及時趕到,使我軍的處境岌岌可危。
最終開始了第三次的渡河,再次進入川南地區。籠統來說,三渡赤水和一渡沒有太大區別。
過程就是,因戰斗受挫,喪失主動權,被迫轉移,渡過赤水,尋找新動機。
在這之后,我軍發布了《四度赤水河的行動部署》文件,命令我軍“秘密、迅速、堅決出敵不備折而東向”,這次渡過的是赤水東岸。也是整個“四渡赤水”中最具決定性的行動。
當時,川、滇軍和中央軍即將完成對我軍的合圍態勢,軍委緊急命令部隊,秘密再渡赤水河,出其不易東返黔北地區。
這個決定,一下子讓我軍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圈,為贏得主動權爭取了時間和創造了條件。
紅軍迅速南下,后在馬鬃嶺、長干山、楓香壩等地,通過佯攻、誘敵等方式,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接近烏江。
我軍主力部隊渡烏成功后,轉戰赤水河附近區域,流動作戰,終于擺脫了數十萬敵軍,重新獲得戰場的主動權。而敵軍還停留在烏江以北地區,四處搜尋紅軍蹤跡。
緊接著,紅軍進云南,經金沙江入川,和紅四方面軍成功會合。
四渡赤水讓我軍沖出了蔣介石的包圍圈,贏得了戰略轉移途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
現在,我們將時間線拉長,整個四渡赤水過程中,大多數人看到的是戰略方針和行動目標的頻繁更換,還有難以捉摸的行動路線。
部隊減員無法及時得到補充,渡過烏江后,部隊的人數只有兩萬余人。
因行軍路線長達五六千公里,離根據地越來越遠,新的蘇區又沒有開辟出來,偌大的部隊,一度連個落腳點都沒有。
這些現實情況,沒有被勝利的喜悅所掩蓋,而且有隱隱爆發的傾向。毛主席看到此種情況,在會理召開了會議。
會上,毛主席針對大家的抱怨,一一解釋了為什么要繞圈子、多走路,也說明了選擇流動作戰的原因。
通過會理會議,確認了紅軍今后的行動方針。
無論是從大局、團結的角度而言,還是從統一思想認識,消除不滿情緒來說,會理會議基本上實現了這些目的。
這從側面進一步佐證了,毛主席親自指揮的“四渡赤水”行動是正確的,以毛主席為首的新的中央領導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挽救了危難中的我黨和紅軍。同時,也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新的中央領導的權威。
這也是為什么毛主席如此看重“四渡赤水”行動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