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我會有這樣一個困惑,我在教學時,把教學情境設計得豐富有趣,貼近生活。我在教學新知識時,把每個知識點都講解的細致入微,把教學的節奏放慢,甚至是講解完成一步,就問一句“這個聽懂了嗎”。在課后,經常對學困生進行單獨輔導,甚至在設計練習時,還會給基礎差的學生,多設計一些基礎題。
但結果還是不理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全部理解我講得內容,學困生仍然存在,并且完全沒有起色2、成績中下的學生還是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懂。
我疑惑了,我以為講有趣點,講慢點,講細致點,學生就應該會理解這些知識的,就應該能掌握這些知識的,但實際效果卻并非如此。當時我認為我作為老師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到后來,我發現自己是努力了,但努力的方向錯了。我應該做的不是去教他,不是牽著他,代替他思考,而是放手讓他自己去探索,去分析,去總結。
一、拒絕灌輸式教學,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看客。
在灌輸式教學下,教師講得多,學生講得少,課堂的主角是教師。教師負責整節課的幾乎所有過程,問題的設計、引導、講解、總結,而學生只是一個跟隨者的角色,部分學困生甚至會淪為看客,因為他沒辦法全部理解老師的教學內容,我們知道,數學的學習很注重連續性,如果有一個環節不理解就很容易跟不上老師的思維。
時間久而久之,學習好的學生或中等生慢慢地就適應了這種教學,而成績中等偏下或學困生學起來就很累,心里對學習這件事感覺很無力,有些學生想學好,但是根本無從入手,不管是對老師講的,還是同學的講解都只能一知半,沒辦法吃透。
二、學生學習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分析
我認為學習成績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教學方法,灌輸式教學,它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教師占用了絕大多數的時間,并代替學生做了太多本應該由學生來做的事。這樣就相當于剝奪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和動腦思考的時間,或者說是他們動手操作體驗的時間太少,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討論的時間和機會也太少。這樣沒有經過加工而獲得的知識,就像是“夾生米”一樣,部分學生會因為理解不透徹,而導致學習基礎不牢固,學習成績自然上不去。
第二是練習鞏固方面,知識的學習必定要用練習來鞏固,練習要有良好的效果,這個影響因素比較多。比如
1、題目的選擇,題目的數量,
2、學生有沒有對自己的練習卷、練習題進行反思和總結,
3、教師是否有練習卷和練習題批改反思,哪個題目錯多少人,出錯原因有哪些,我今后如何進行講解學生更容易懂。
4、練習試卷是不是一次性產品,(有沒有經常的進行朗讀,利用頭腦風暴式的學生方法,快速進行復習)
三、我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教育學的理論告訴我們,知識的獲得主要有兩種途徑:一個是直接經驗,即通過親自體驗,親身實踐來獲得知識;一個是間接經驗,即通過書本或別人告知來獲得知識。
我們都知道學生對自己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印象總是要深刻一些。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經常說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既然學生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印象深刻。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把教學重點和難點放手給學生。其實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去分析題目、去驗證結論、去總結方法和反思,從而讓學生自己建構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古語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如果要讓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要消滅學困生,首先是要讓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不是作為老師的跟隨者,不是作為學習無關的看客,而是作為課堂的主人,知識的探索者,學習過程的經歷者。
四、我在做的一些改變
這個教學改革是在去年春開始的,因為沒有人教,也沒有人交流,所以一直都是摸石頭過河,會有許多不當的地方,大家批評指證。我在做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班級輿論方面
我在自己教室的黑板上,寫過這么一句話“學習是自己的事,別人無法代替”,就是要求學生對于任何一個知識點,題目類型,都要自己去親身經歷,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
只有通過自己一步一步的操作和思考,才能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知識。
2.教學過程中的兩套系統。
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采用了兩套系統來輔佐我的改革。一個是學習小組,一個是師父和徒弟的結對體系。這兩個系統在我的教學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先說這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是4人一小組,有組長一名,會定期輪換。在教學過程中,組長的任務有以下幾個
1推進討論過程,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
2幫助小組成員完成好導學案內容,
3針對每個知識點的討論,綜合各小組成員的意見,并做好總結
4管理好小組紀律(怕組員開小差)。
在課堂討論活動中,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只有當所有的組員都理解了教學內容,才算小組討論完成。
然后說一說師父和徒弟的結對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師父的責任更加重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任務:
1在自主探究和課堂討論環節中,幫助徒弟理解好相應知識。
2在課堂練習時,檢查徒弟是否做對,
3對徒弟的練習試卷進行指導訂正。
4監督和檢驗徒弟昨天所學知識是否掌握,
最后要說明 ,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要給他配一個師父,只有學困生才會給他配。因為實踐下來發現,如果及格邊緣的同學如果配上師父后,當徒弟的會有一個不好的心理暗示,到最后成績反而沒有上進,對于這種情況只需讓他自己找到一個學習搭檔即可。
3、教學方面
1、課前的導學案設計
一般在上課前,我會先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設計好一份相應的導學案,里面包含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假如教學內容比較難,設計得就會比較細致。
2、在上課時,
主要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兩個環節,讓學生完成導學案,確保每個人都能掌握導學案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巡視,發現錯誤,對學生進行引導。
3、小組討論結束后,組長做好總結。再請1—2學習較差的學生上講臺匯報學習情況,教師和學習對每個問題進行評介,是否同意他們的說法。
4、教師做最后的補充,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