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1.
現在特別流行講“活在當下”,很多人把它看作是及時行樂,是迷茫無聊時的一劑良藥,更是困苦掙扎時的一碗參湯。但是,這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因為這劑良藥和這碗參湯只能解決一時問題,沒有長久的效果。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
師父悟道后,徒弟問師傅:“悟道了以后有什么不一樣?平時都做些什么?”
師父說:“我悟道了以后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
徒弟說:“我也是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那為什么我就沒悟道呢?”
師父說:“咱們倆都是饑來吃飯,困來眠,但我是該吃就吃,該睡就睡,隨遇而安,隨處可棲。你呢,心中多了分別和選擇。”
正是這種“分別和選擇”,讓我們多了痛苦。
佛教中強調的“活在當下”,指的是當下就領悟到真相,即刻就停下來,讓你的習氣和貪欲停下來,讓你的心性即刻顯現,即刻回到自己,這樣才是真正的“該吃就吃,該睡就睡”。
2.
及時行樂式的“活在當下”,之所以不能長久解決我們的“痛苦”問題,是因為這種方式是依賴于外在條件。外在又是無常的,會消失的。只有安住內在的“當下”,才會獲得永久的平和。
就像很多人在工作壓力大,或婚姻出現問題時,就用吃喝玩樂這種及時行樂式的方式來緩解內心的痛苦。這種方式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你在吃喝玩樂的時候,腦子里還在想著工作上和生活中的煩心事兒,那這種方式就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自己更加痛苦。
因為這種及時行樂式的“活在當下”是依靠外在的環境改變,也就是說,你的頭腦還在期待著積極的改變。
而真正的“活在當下”,是我們的頭腦思維中既沒有積極的期待也沒有消極的期待;既沒有表揚也沒有批評,也就是上面師父說的沒有“分別和選擇”。
3.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作者埃克哈利·托利給我們詮釋的“當下”,在我看來,就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托利說的“當下”更多的是讓我們擺脫病態思維和心理時間,專注于當下那一刻,進而擺脫大腦給我們帶來的痛苦。他把“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刻中,稱為“臨在”。臨在,就是有覺察力地安住于當下,而覺察力即是我們觀察自己腦袋里思維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的“意識”覺醒狀態。
我們的大腦制造出一個虛假的自我,即那個自戀性的小我,它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它一直處在恐懼死亡和毀滅狀態中。正是這種思考,讓我們向思維認同,進而出現恐懼情緒,我們害怕失去,害怕失敗,害怕受傷害,等等,其實都源于小我的恐懼。這個小我,不僅時刻提醒著過去的痛苦和恐懼,還讓我們對未來過于擔憂。
比如,我們工作有壓力,就是害怕失去,害怕失敗。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生活就會出現問題。我們婚姻出現問題,也是害怕受傷,害怕失去,“離婚怎么辦?”,“離婚,自己就是個失敗的人”,你看,我們大腦中的那個“小我”一直在提醒著我們,以我們向自己的思維認同。
可見,向思維認同,我們的痛苦無法擺脫。
4.
真正的活在當下,需要成熟的心智,需要“刻意練習”,它是一個逐漸開悟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的思維認同問題。
只有“意識”到,我們才能有所行動和改變。當我們的大腦出現強迫性思維時,我們要作為一個觀察者,不去評判。
比如,我們因為工作壓力而出現認同性思維,可能有憤怒和抱怨的情緒,我們要允許這些情緒存在,然后作為自我觀察者,問問自己“此刻的我內在發生了什么事?”,“此刻的我自在嗎?”。然后再想想“現在是最糟糕的時候嗎?”,“對于工作,即使真的失去,會怎樣,真的活不下嗎?”,“沒有其他機會和可能嗎?”
其次,當我們不去評判,就相當于切斷思維認同,然后把注意力轉移到身體上。
接受身體的痛苦和情緒的痛苦存在,讓它們自由流動。只有這樣真正的接受,我們才不會再創造出消極情緒,否則,消極情緒會卷土重來。
工作壓力大,不順利,心情低落,憂心忡忡,我們試著去感受,接受,告訴自己,有這樣的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但不能一直處在這樣的狀態中。只有真正接納那些負面情緒,并讓它們自由流動,才能慢慢得到改變。
最后,放下自己的想法,穿越痛苦之身后,我們也許會進入真我狀態,即“活在當下”。
這時的“活在當下”,就是我們對自己既沒有積極的期待,也沒有消極的期待,頭腦只是在分析認識事物,而不是評判好壞和對錯;還是我們意識臨在的無時間狀態,沒有過去的懊悔,也沒有未來的擔憂;更是與真實的自己同在,專注于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對于工作,我們擔心也好,害怕失去也罷,那都是在用大腦思考,只有真正關注當下那件事,做好那件事,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手頭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至于工作會不會順利,會不會失去,都是不重要的。
這樣,我們真實的自己在展開,這才是一切的開始,開悟的滋味才慢慢呈現。
這個過程需要修煉,養成習慣,才能慢慢達成。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