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在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前,為了快速幫助家長找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我們通常會給整個家庭做一個綜合的測評,在深入測評100多個家庭后,我發現了家長們最頭疼是孩子的這三大問題:
1.孩子學習;
2.孩子習慣;
3.孩子情緒。
接下來我們就圍繞這三大問題來進行一個梳理,本篇文章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家長關注三個問題;第二部分,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第三部分,如何解決。希望可以幫助到家長們。
第一部分:家長最關注孩子的三大部分
一、孩子學習;
在孩子學習這個層面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小問題:
1.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問題;
關于學習成績的問題一般有3種情況:一種是學習成績不好,一種是孩子偏科,一種是沒有學習上的目標,一直需要家長的督促。
2.孩子的學習習慣問題;
孩子的學習習慣問題包括家里和學校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說說家里的問題,那在家里最嚴重的就是寫作業的問題,例如,拖拉磨蹭、邊寫邊玩兒,還有不完成等等問題。
可以說,寫作業是家庭教育中的重災區,有一名話叫做“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很形象是不是?,此外幾乎年年都有家長因為陪孩子寫作業而進醫院的新聞發生,陪孩子寫作業真的很難嗎?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一起來探討。
其次是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習慣不好,比如課堂上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喜歡講小話等等;
3.孩子的學習品質的問題,例如,不自信,不上進,不認真,不努力等等;
二、孩子習慣;
關于孩子習慣的問題是近一段時間被家長關注比較多的問題,尤其是85后的家長。
那關于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不自理:如不起床,不收拾書桌,不收拾屋子等;
2.沒有規矩:東西不歸位,不注意衛生,多動等;
3.要求多:物質需要多,總是要家長給予一定的物質滿足等;
4.游戲成癮: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家長最頭疼的孩子的問題,幾乎90%的家長都有這個問題;
以上是孩子習慣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再來看孩子的情緒問題。
三、孩子情緒;
在孩子情緒這一塊我們也分成四個方面;
1.想贏怕輸:做事情一旦沒有做好或是失敗了,就大哭,情緒很容易失常,非常難以溝通;
2.強烈逆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一旦逆反就很容易產生親子矛盾,這樣就會產生兩個極端,一個是不上學,在家天天呆著;另一個就是離家出走,讓家長找不到,這都是強烈逆反所導致的;
3.玻璃心:最典型就是說不行,一說就哭,社交也會出現問題,孩子比較自閉、抑郁,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等等;
4.火藥桶:家長不能說,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有些會亂發脾氣,有一些則有攻擊性,如打小朋友,像大一點的孩子,如初高中生,有些甚至還會打群架斗毆等;那另外一些則會像白眼狼一親,打父母的,這樣的案例也非常的多。
那么,這些就是孩子情緒的四個方面的問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部分:問題產生的根源。
一、孩子學習;
1.成績問題;
孩子學習成績出現問題的一般都是由家長的高期望、高要求導致和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對比導致的。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一般我們家長就會督促,催促,就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越關注孩子越有問題,那問題的根源其實是源自于我們家長有條件的愛,可能家長會反駁說,我沒有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就不愛他呀,這種情況也比較普遍,家長覺得我是最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因為我們太關注孩子的成績之后,就會無形中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你必須成績好,我們才愛你,你必須考多少分,我才給你買東西;你必須考第幾名,我才會怎么怎么樣,我們可以試著回憶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語言或是行為。
2.作業問題;
作業產生的問題一般源自家長錯誤的陪伴,我們家長不了解學習的規律,以為陪伴就是在一旁當監工,一定要按時按點的把孩子叫到書桌前寫作業,在寫作業的途中不能拖拉磨蹭,不能開小差,不能玩橡皮等等,一旦孩子出現以上行為,立刻就要糾正。
我們說寫作業他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寫完,而是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他是否吸收了知識,心情是否是輕松的,所以我們一定不要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
那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呢?
本質是我們家長不學習,不成長,用錯誤的觀念教導孩子。
可能我這樣說家長也會反駁,但是請問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您的心理狀態是什么樣子的呢?是希望孩子把作業寫完,還是希望孩子能夠通過寫作業吸收知識呢?孩子寫作業的狀態是痛苦的還是認真的,您的心情是緊張的,還是輕松的呢?
如果答案是否,那么很有可能是你的陪伴方式出現了問題。
3.課堂問題;
導致孩子課堂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長不了解成長的規律,也沒有用正確的方式補救。
當老師跟我們就孩子的問題進行溝通的時候,一方面是我們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例如,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他的注意力也就20分鐘左右,但是一節課40分鐘,想讓在40分鐘內都注意力集中,這是違反孩子的發展規律的。
假如是這方面問題那其實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我們用一些錯誤的方式補救,當老師說孩子出問題了,寄希望于老師能多照顧自家孩子,于是給老師送禮等等,其實這都是錯誤的補救方式。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孩子課堂出現問題其實也與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一個在家好動的孩子在學校也一定是好動的,一個在家喜歡講話的孩子去學校也一定是喜歡講話的。
假如家長能在家里把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好,那孩子在學校里也一定能好好的遵守課堂秩序,所以當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習慣出現了問題,家長一定要反思,平時有沒有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4.學習品質,不自信,不上進的問題;
孩子不自信不進的問題的根源是家長包辦代替,嚴格監督孩子,不肯放手讓孩子做自己,也不敢放手。
例如,有個媽媽中年得子,非常愛護她的孩子,幾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給孩子讀書,教孩子學習知識,這是好的方面,那另一方面呢,不敢放手,幾乎包辦孩子的所有事情,大到說話如何標準發音,小到如何抓筷子玩耍,都要指導,只要孩子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來,并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如果一個缺點重復犯三次,就要受到批評,真的是用心良苦。
而這個孩子剛上小學時是班里的前三名,但是到了六年級后,倒數,最后上了初中之后成績仍就很差。
原因在哪里,就是管得太細了,讓孩子沒有自我成長的空間。
以上是我們分析的孩子的學習產生問題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孩子的習慣問題。
二、孩子習慣;
孩子的習慣問題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原因:
1.無規矩;
孩子無規矩一般由以下兩個方面產生,第一,溺愛,放任,現在的家庭大都1個孩子,可以說是家里的小太陽,那父母自然就會花很多的心思照顧孩子,衣食住行,樣樣都安排得非常到位,你只要吃好,喝好,其它干啥都行。
另一種就是冷漠放任,多出于繁忙的家長,常對孩子說,爸爸沒時間陪你就是因為想多賺點錢,然后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管,自己撒手,不管孩子怎么樣,跟我沒有關系,我有更多的事情要處理,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沒有規矩。
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愛的方式出現了問題,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要什么我就給什么,這就是愛,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只要能多賺錢,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物質條件就是愛。
實際上這都是我們對愛的誤讀,或者說對一些教育理念的誤讀。
例如,我們常常強調孩子要獨立自主的意識,與之相應的一句話叫自已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實際上后面還有兩句話,叫分內事情盡力做,實在做不了的事情,爸爸媽媽幫你做。
2.物質需求;
孩子常要物質的獎勵,這其實是源于家長愛的誤區,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常用物質代替愛;二是常用物質獎勵孩子,也就是對物質的強調;三是給孩子愛更多的是通過物質來表現的。
例如,有的家長經常出差,出于對孩子的愧疚,每次回來之后就會給孩子帶很多的玩具。
還有就是養孩子就是供他吃、供他穿,給他錢花,送他去最好的學校,認為只要能滿足孩子的物質愿望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但是實際上,在以前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這可能是愛,但是在今天,一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孩子對愛的需求更多的是情感性的,父母有沒有耐心的陪伴,有沒有高質量的陪伴,有沒有與孩子建立情感的鏈接,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家長去思考的。
3.游戲成癮;
游戲成癮這個問題產生的實質是孩子的價值感的缺失,當一個孩子真的游戲成癮的時候,那么這個孩子就只能在游戲的世界中去緩解自己的情緒,也只能在游戲里去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他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價值感和成就感。
那另一個方面就是家長的錯誤的評估,因為來我們這里測評的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每天玩半小時就叫游戲成癮了,實際上還遠遠達不到,世界衛生組對游戲成癮有一個很詳細的標準,大家可以搜一下。
每天玩游戲半個小時頂多算是放松,但是家長就覺得不行,覺得孩子就知道玩游戲,那我們說這是由于家長的評估標準太低了。
所以,我們說造成孩子游戲成癮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家長不寬容,因為家長不寬容孩子,那孩子做任何事情,就會批評,指責或者去否定,我們說孩子玩游戲實質是價值感缺失,而家長再由于孩子玩游戲而否定孩子,那孩子的價值感就更加缺失,就更加沉迷于游戲出不來。
我們說,孩子最初的價值感一定是源自于家長,當孩子在最初的時候能夠脫下鞋的時候 ,我們家長要告訴他,你自己會脫鞋了,你又學會了一項技能,那孩子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而價值感的來源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小事。
但是我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總是怕孩子做不好,而包辦代替他去做,最后就導致孩子的價值感缺失,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價值感,那么他就會去虛擬的世界中找價值感。
所以,我們家長要寬容,要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價值感。
以上是關于孩子產生習慣問題的分析,接下來我們看看情緒問題。
三、情緒問題;
情緒問題我們在前面列了四條,看似很復雜,但是導致孩子情緒出現問題的實質只有二個,第一個就是孩子的情緒不被接受,不被接納。
那我們知道,當孩子高興的時候我們通常都能接受,但是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煩躁,就會強行讓孩子把情緒給壓住,例如我們會說:“別哭了,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乖孩子是不哭的”等等,讓孩子沒有情緒釋放的空間。
那么,當孩子情緒不被接納,不被允許的時候,那么他就會積壓,當積累多了就會通過另一種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如玻璃心,暴躁等。
所以,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我知道接納負面情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見效非常的慢,但是做為家長,請相信我,一定要注意孩子情緒的疏導,因為情緒問題一旦爆發都是大問題。
導致孩子情緒出現問題的第二個原因是榜樣的作用,就是家里面父母有一個人,一定是不不善于處理情緒問題的,有的家長可能脾氣比較火爆,有的家長則可能是比較玻璃心,那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家長改不了,孩子也改不了。
這是情緒問題產生的原因的分析,最后,我們來看看如何解決問題。
第三部分:如何解決孩子的問題;
我們前面分析了孩子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最后我們簡單來說說如何解決,因為篇幅有限,我們只能從一個大方向給出些建議,具體的方法在以后的文章中我會慢慢來解答。
在我們指導家長的過程中我們深刻的理解到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而家長的問題本質上自我成長的問題,所以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是家長要厘清教育孩以下兩個問題:
1.你想要什么?
是希望孩子優秀,還是希望家庭和睦,還是希望自已和身邊的人幸福,還是想要得到愛。
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呢?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其實了源自于我們內心的需求,孩子就是我們身上的一面鏡子,當我們不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幫助我們實現我們曾經未被滿足的需求。
例如,有個家長非常希望孩子優秀,因為孩子優秀就表示自己也優秀,別人就會給他點贊,給予這位媽媽關注,那這里,孩子其實是滿足了媽媽被關注的需求,當然如果我們深挖的話就會發現,這個媽媽很有可能在原生家庭中常被忽視。
所以,當我們在孩子的問題,我們一定要理清覺察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那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2.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呢?
原因是在我們做家庭教育指導的過程中,有一些媽媽會哭訴著說我家孩子出現問題都是源自于孩子不愛學習,老公不管孩子,婆婆溺愛孩子等等,但是歸根結底都是別人的問題。
可是別人的問題自己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我們永遠也沒有辦法改變別人,所以,想要解決問題只能是自己成長。
所以,我們要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希望成為自己,還是希望擁有愛的能力呢?
只有想清楚這個問題,你才會發現其實阻擋你痛苦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不合理的觀念造成的。
例如,有一個媽媽非常痛苦,原因是他們的家庭是女主外,男主內的家長,她在外面打拼,孩子爸在家照顧孩子,雖然老公把孩子照顧很好,但是她就是心理是非常痛苦,因為社會主流思想就是男主外,女主內。
我們會發現,這位媽媽痛苦并不是家庭不幸福,而是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束縛。
那怎么辦,假如你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擁有愛的能力的人,你有能力負擔起家長的經濟基礎,而老公也有能力照顧好家人,那與社會價值觀又有什么關系呢,對不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并不能讓你擁有愛的能力。
最后,我想說的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一定要靜下來,找原因,只有找到原因之后,才能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龍芳:家庭教育指導師,自媒體【花姐姐家庭教育】創始人,兩孩媽,從中國到美國,從美國到中國,親歷中西教育的不同,從全職媽媽到職場媽媽,分享家庭教育以及女性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