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劉曉艷、記者王敏報道
11月29日,天津大學提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方案,率先將“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有機融合,構筑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樹人體系,探索卓越人才培養的天大改革路徑和方式。
該方案是天津大學在全面分析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及前期探索經驗基礎上,從育人體系和工作機制兩個維度提出的。通過綜合改革,天津大學希望形成具有天大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和工作機制,大幅度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支撐學校“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培養目標的“四梁八柱”和牢靠“地基”。
改革方案中,育人體系主要包含德育鑄魂計劃、智育固本計劃、體育強健計劃、美育浸潤計劃、勞動教育淬煉計劃等五大攻堅計劃。
在德育鑄魂計劃中,構建“家國情懷”的通識教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日常思政融會貫通的德育體系,讓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未來,扎根“興學強國”的文化土壤,天津大學要形成至少包含200門涵蓋不同類別課程的高質量通識課程群;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加強“思政課程”建設,至2021年開設10門以上與思政課必修課相配套的系列選修課。與此同時,挖掘專業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建設若干名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擴大思政工作隊伍,打造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導師三支過硬的思政隊伍。
在智育固本計劃中,通過專業教育、貫通培養、科教協同構建起可應對變化、塑造未來,時代所需的一流人才智育體系。專業教育上,以新工科建設為龍頭,重構“教”與“學”的關系;重點建設專業關鍵核心課,增開選修課,為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留白”;推動本碩銜接、碩博貫通,貫通學科專業、貫通培養方案、貫通課程體系、貫通教學運行、貫通導師制培養;推進科教協同,鼓勵本科生進實驗室,重點研發項目要吸收本科生參與,2022年全校本科生參與科研比例要達到20%。
在體育強健計劃中,以身心健康、鍛煉習慣培養和校園體育文化為重點,改革課程設置、教育模式和考核模式,引導學生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本科生入學后第一學期即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對學生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將課外體育鍛煉納入教學計劃的同時鼓勵學生組建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1-2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鍛煉習慣;抓校園體育文化,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團隊協作意識、抗挫折能力等。
在美育浸潤計劃中,通過高地建設、審美教育、體驗教育,提升學生感知享受和創造美的能力。擬籌建人文藝術學院,培養兼具藝術修養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復合人才;開設20-30門藝術公選課、網上公開課,將美育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必修課;體驗教育中,激發學生的人文藝術興趣和對生活的美好體驗,美育活動到班級、到宿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
在勞動教育淬煉計劃中,從生活勞動、專業勞動實踐和公益勞動三個維度,實現勞動教育的三層次目標:具備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系統掌握與專業相關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具有樂于服務奉獻的勞動精神。其中生活勞動特別強調從宿舍抓起、從小事抓起,進行多種形式的勞動實踐和崗位體驗;在專業勞動實踐中,形成系列“勞動+學科”通識教育類課程和“專業+勞動實踐”重點課程;豐富公益勞動實踐,實行校園衛生責任包干制,設立“天大勞動周”,學生每學期參加義務勞動不少于1次,同時更廣泛地開展社會實踐。
如果說人才培養是百年基業,那“地基”就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天津大學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方案,將“三全育人”作為支撐天大人才培養目標“四梁”和五大攻堅計劃“八柱”的“地基”,強化全員育人責任,抓好全過程育人環節,營造全方位育人環境。學校將以“崗位說明書”的形式明確各工作崗位的育人職責,將《天津大學師德公約》要求融入崗位職責中,出臺崗位“工作行為規范”和“負面清單”;從招生、入學、培養到畢業,對學生實現全環節、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同時抓住學生成長中的關鍵環節,分層次、分階段教育;營造全方位育人環境,從線上線下的空間維度,營造“一草一木皆育人”的環境氛圍。
“立德樹人是高校思考、謀劃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邏輯起點,也是必須牢牢把握、須臾不可動搖的正確方向。”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表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通過“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將立德樹人內化到學校建設管理的方方面面。
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看來,教育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人才培養須從終身教育的視角審視,通過好的“土壤”好的“生態”,讓學生在學校這個大熔爐里發生很好的“化學反應”,才能培養出具有天大品格、擔當天大使命的時代新人。
據悉,天津大學是教育部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25所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