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的女兒叫劉一絲,劉一絲在音樂上是完全繼承了爸爸的天賦。
但是,劉歡說,雖然劉一絲在小時候很喜歡彈琴,但是卻不喜歡練琴,但是因為劉歡夫妻兩個崇尚的“快樂教育”,因此就沒有逼迫女兒練琴。
結局也很令人唏噓,劉一絲對于音樂的愛好以及道路,也就止于此,在這方面并沒有任何的建樹,白白浪費了一身的音樂天賦。
到現在,劉歡一直后悔小時候沒有堅持讓孩子學音樂,他不停的呼吁大家:“勸所有的朋友們,孩子有這方面的才能,還是可以推一把。”
劉歡每一次談到女兒的時候,都黯然神傷:現在開始后悔對女兒的“快樂教育”,當初應該逼孩子一把。
其實,現在正在奉行“快樂教育”的家長不在少數,人們一味的指責中國傳統的“棍棒教育”,然后盲目的神化西方思想的”快樂教育“,認定了快樂教育是件好事。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很多中國的父母,并沒有理解快樂教育的內涵!
在很多中國父母眼中,你以為的“快樂教育”是什么樣的?
核心就是:孩子還小,需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孩子想做什么,那就做什么吧。也不要逼著孩子做什么,萬一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咋辦呢?
所以,就有了劉歡的“快樂教育”,因為孩子覺得練琴很累,一點都不快樂,那就隨著孩子的心,不練了吧!
其實,這僅僅是你以為,并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快樂教育,還是需要一定的痛苦的。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努力”,愛迪生的這句話詮釋了成功的真諦。
家長要真想讓孩子成人成才,那就需要適當的逼孩子一把,“不經一番徹骨寒,哪來梅花撲鼻香?”孩子必須經受為了夢想努力拼搏、付出汗水的痛苦。
很多專家都在痛斥“應試教育”,稱應試教育壓抑了孩子的天性,甚至說應試教育磨滅了孩子的人格,但是我們是否思考過:如果沒有應試教育,那么那些來自偏僻地區或者是貧窮家庭的孩子,該通過什么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教育需要一定的痛苦,這個道理,每個家長都應該懂,你的一時不忍,換來的可能就是孩子一生的平庸。
其實,現在家長確實比較難,明明自己從小接受的就是傳統的“棍棒教育”就是被爹媽打大的,也沒心理脆弱,也沒人格扭曲,但是卻被逼著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好不容易逼著自己接受了快樂教育,把自己的脾氣壓抑了下去,現在卻又告訴我,“快樂教育不對”!
家長表示:我好難!
其實,這本來就是事實,育兒觀、教育觀都是在不斷地更新、完善的,但是真正的精華,卻會被一代一代的人吸收,融合。就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這些觀念,就從來不曾被人質疑,也不曾被人推翻。
在以前,人們都注重“嚴師出高徒”,但是現在,人們更注重“師生平等交流”,育兒也是一樣,以前是“棍棒教育”,然后是“快樂教育”,現在是一種新的叫做“正面管教”的方法。
正面管教傳達的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育兒方式,既不是一味的否定棍棒教育,也不是一味的神化快樂教育,而是教會我們如何運用正確的方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且記憶深刻,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這套書還包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父母不吼不叫》《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都是幫助我們切實的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讓孩子成為高情商、好性格、會溝通的人,在未來也會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一套書78塊錢,5本,平均下來一本10幾塊錢,一頓外賣錢而已,卻能夠切實改變孩子的一生,讓孩子走上成功的軌跡。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