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輔導過孩子寫作業的家長都有這樣痛苦的體驗:
別人家的孩子讀完一篇文章,寫起讀后感來下筆如有神;而自己家的孩子讀完一篇文章,只會用懵懵地眼神看著你,半天憋不出一個字來。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這是因為,兒童學習閱讀的過程,有著極大的個體差異。雖說每個人都會說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閱讀。
不光是兒童,成年人也是如此。
有時候我們總會覺得看書時讀不懂,或者讀不進去;要么就非得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出來,人家都看完大半了,你才讀了幾個字,其實這就是典型的“閱讀障礙”。
之所以會有這種障礙,多半是因為小時候的閱讀方法出了問題。
俄國劇作家克尼雅日寧曾說:
讀書有三種,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懂書上所沒有的東西。
大多數人讀書只停留在第一層,即讀而不懂。說起來是看了不少書,但是你問他這本書講了什么,他就蒙住了,啥也說不出來。
而想要達到讀懂書上所沒有的東西,則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并且這樣的訓練越早開始,越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從小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一般來說,閱讀的層次大抵可以分為四種: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就是擺脫文盲的狀態,知道這個句子是什么意思;
檢視閱讀,指在規定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重點,知道這本書在講什么;
分析閱讀,是指不但要知道這本書在講什么,還要知道全書的主旨、篇章結構、作者思想,并學會對書中的觀點批判性的接受;
主題閱讀,則是閱讀的最高境界,指可以找出與一個問題相關的許多本書的關聯,并提出自己的意見。
對于孩子來說,想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檢視閱讀”是其中最基礎的一環。
“檢視閱讀”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用到最多的一種閱讀方法。
比如老師每次課前都會要求學生預習下節課的內容,這時我們就需要“檢視閱讀”,即我們并不需要完全理解新知識的內容,只要知道“大致講了些什么”、“哪里我有問題”,然后在聽課的時候將重點放在不懂的部分,就可以了。
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檢視閱讀的能力直接影響了英文“閱讀理解”題型的分數。
具體來說,檢視閱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以先從書的序言入手,包括目錄、標題、副標題等,然后翻看幾個和你想要探究的問題有關的篇章。
第二階段是通讀,就是把書從頭到尾快速瀏覽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只需要做好標記。
檢視閱讀聽起來雖然簡單,但它卻是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的基礎。只有在這一步打好基礎,才能進行后面的深入閱讀。
其實大部分人都能學會前兩種層次的閱讀,但是有的人終其一生也就停留在檢視閱讀這個層次了。
知識唯有自己加工才能成為自己的,唯有自己思考并批判接受才能將知識內化吸收,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因此,采用更高層次的閱讀方法、讀更高層次的書,才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層次的關鍵。
我們該如何“分析閱讀”呢?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知道這本書在講什么
首先,我們要明確這本書是什么類型。是文學還是歷史?是社科還是哲學?不同類型的書要采用,不同的讀書策略。
其次,我們要用最簡短的文字來說明這本書整體在談些什么。
然后,將全書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既要把全書大綱列出來,也要將各個部分的大綱列出來。
最后,確定作者想要解決或者說明的問題。
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
當我們找出書中的關鍵詞,并把重要的詞句圈出來之后,就可以通過筆記的方式重新搭建書的結構,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具體是怎么解決的。
經過這一步后,書中的主要內容已經成為我們頭腦的一部分。這樣,我們不僅知道了全書的梗概,也掌握了更多的細節。
第三階段:批判性接受一本書
在對全書有了整體和細節的把握之后,我們就可以客觀的對這本書進行評價: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有用嗎?能指導我的行為嗎?”
……
其實對于好書,我們只需要進行一次分析閱讀即可,無論我們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它們已經內化為我們思想的一部分。
僅僅吸收其他作者的觀點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學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學會主題閱讀,這也是閱讀的最高層次。
這一層次不僅對主動性的要求更高,同時還要求有很強的判斷能力。
這個階段,并不是簡單的讀完一本書再讀第二本,而是要學會心里帶著想要解決的問題,去讀不同書中不同的章節。
簡單來說,分析閱讀像是寫讀后感,針對某一本書,而主題閱讀則像是寫論文,要同時閱讀好幾本相關的書。
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做的是對每本書進行檢視閱讀,找到關聯的章節,然后將作者關于該問題的描述,轉化成自己的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作者們的觀點可能大相徑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這時就需要我們建立起一個中立的主旨,并把不同問題分別列出來,然后針對這些問題與觀點進行分析討論。
這種閱讀方式,“逼”得我們不得不再去拓寬閱讀面,也讓我們在不斷地思考中,拋棄了主觀感悟,形成了一種思辨能力。
而這種思辨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尤為重要。
我們常說“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作為家長,與其將單純的知識告訴孩子,不如教會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
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