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為問題,多半是腦發育狀況的外在體現。
幾個月前我非常焦慮。老師反饋說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難以自我控制。聯想到孩子非常活躍,只要沒睡著就總是動個不停,各種癥狀都指向——ADHD(注意缺失多動障礙)。
找來診斷量表對照,相符的挺多。好在他做舒爾特測試成績不錯,所以就沒有帶他去醫院。但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如果不是ADHD,為什么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呢?
直到聽到洪蘭教授說:ADHD是誤診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僅次于阿默茨海氏綜合癥。很多孩子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睡眠不夠。
我笑了,從第二天起,每天提早一個小時上床睡覺,很快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就消失了。
如果被誤診為ADHD,就要長時間吃藥,而且會被貼上一個標簽……
我真的很慶幸能在去醫院之前了解到這個知識,更認識到科學的力量。
愛?安全感?優秀的訓練?
洪蘭說:是尊重!
你可能會說,還有人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嗎?
我應該算一個比較有耐心的家長,但也屢屢有被惹急的時候,氣急敗壞之下,懶、笨、沒長耳朵、馬大哈……什么標簽都一個勁往上貼,顧不了他有多難堪了。
心情平靜下來之后,會覺得很荒唐:能這么攻擊人嗎?即使是對自己恨的人也不會這么說吧。
但下次被激怒了,又會忍不住重蹈覆轍……
心平氣和的時候,就能科學的評價嗎?以下是我眼中孩子的缺點:
懶惰、自我中心、自控力差、注意力難集中、暴躁易怒
是事實嗎?是的。
以前每每想到這些會讓我非常郁悶,但現在卻能坦然接受。
因為知道了一個簡單的腦科學知識:兒童負責理性思考的前腦非常簡陋,需要到二十二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全,具有和大人一樣的功能。所以,法律規定兒童不承擔法律責任,未成年人從輕量刑。
換句話說,孩子的行為問題,多半是腦發育狀況的外在體現,與道德品質無關,一定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評判。被貼上各種負面標簽的孩子真的很無辜。
無知很可怕,學點腦科學很有必要。
如果你家小孩,三歲半還不會說話,患有閱讀障礙癥,拼寫總是錯誤,性格孤僻,行動遲緩,老師同學都不待見。請問,你會怎樣去培養他?
作為一個家長,我肯定會很焦慮,想著“即使不能優秀,至少也要過得去”。規定每天閱讀量,帶孩子參加交際活動,掏錢上培訓班,進訓練營……
如果愛因斯坦的家長這么做,人類可能現在還沒發現相對論。
沒錯,哪個小孩就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去世后,大腦被保留了下來,經腦科學家研究,愛因斯坦大腦與空間相關的區域超強,但是負責閱讀與語言的區域卻遠低于常人,終其一生拼寫都是錯誤百出。而每個人的大腦整體上其實都處于不夠用的狀態,就像一臺電腦,A程序之所以運行得很慢,很可能是有一個超強的B程序已經把資源占用了。也就是說,有時候“問題兒童”的另一面是天才兒童,就看能不能找到哪個超強的B程序。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認定自己是個笨蛋。
愛因斯坦
大腦不停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海馬體的神經細胞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神經回路可以改變,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
學習能增強神經回路,也許有的人天生就有某個神經回路,有的人很快就能形成這個神經回路,但幾乎所有的人經過學習都能形成這個神經回路,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勤能補拙的科學解釋。
通過核磁共振可以看到,抑郁癥病人大腦的活化程度只有常人的四分之一。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大腦中的負面情緒回路就會越來越大,而且發展速度很快。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大腦結構圖顯示:這些人腦部主宰情緒、記憶功能的部分,在25天內就出現了變化,產生焦慮,憂郁或創傷后壓力癥候群等癥狀。
人不是理性動物,情緒很難控制,意志對情緒的控制弱,而情緒對意志的控制力卻很強。
所以:
那是因為我們聽到的“道理“都是從個人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對別人家孩子有效,卻未必會適用于自家孩子。
而如果我們用科學公式去指導行動,條件相同,結果必然一致。科學是探求客觀世界運行的規律,它只指導行動,不販賣焦慮。
具有“兒童的前腦非常簡陋,就像一個正在裝修的房子,直到二十二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全”的知識的人,比只懂“孩子還小要多包容、長大了自然會好”的“道理”的人,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如前文所述,我通過洪蘭教授傳播的知識,避免了巨大的損失,因此覺得有義務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一點腦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