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7日消息 敦煌作為戈壁沙漠中的肥沃綠洲,生生世世滋養了無數西去東來的人。常沙娜,“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之女,這朵用一生心血澆灌敦煌藝術的“沙漠之花”,帶著她和父親畢生的力作,日前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絢麗綻放。這是繼1946年在蘭州舉辦《常書鴻父女書畫展》之后,時隔73年,這對敦煌“守護使者”作品的再次重逢。
魂牽敦煌情緣 戈壁沙漠里賡續中華文脈
中華文明的基因得以生生不息,背后有著無數文物守護者的心血付出。在西北大漠,有一個名字無人不知,他就是敦煌學奠基者——常書鴻,他和女兒常沙娜,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敦煌藝術。他們原本可以過從容優雅的生活,卻把一生都交給了戈壁大漠,交給了孤寂的風沙和冷夜。
常書鴻于1927年赴法國留學,曾是巴黎前途無量的畫壇新秀。1932年,常書鴻參加了赴巴黎深造公費獎金選拔考試,以一副《梳妝少女》摘得桂冠,順利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一家人遷到巴黎生活。
常書鴻師從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勞倫斯,其作品一再獲得當時學院派最權威的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逐步躋身知名美術家行列。有人說,如果他當年能一直在巴黎畫下去,一定會成為世界級藝術家。
圖為1944年常書鴻臨摹《薩埵那舍身飼虎-敦煌壁畫莫高窟北魏第254窟》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然而,一個偶然的相遇讓他放棄了成為世界巨匠的前程。1935年,在塞納河邊散步的常書鴻在一個舊書攤上讀到伯希和編著的《敦煌圖錄》。這本書完全擊中了他,圖冊上那些靈動精妙的壁畫、莊嚴肅穆的彩塑,讓他深深地被祖國的文化歷史折服,便毅然決然地放棄了法國的一切,回國尋訪敦煌那富藏中國千古藝術珍寶的秘境。
1937年,還不會講中國話的沙娜隨同母親飄洋過海與父親團聚。在抗日戰爭的炮火中,一家人在戰亂中輾轉各地。直到1943年3月,歷經千辛萬苦的跋涉,常書鴻一行才到達莫高窟。
由于長年沒有人修繕維護,當時的莫高窟已經慘不忍睹:附近的農民不僅在洞窟里生火做飯,還在莫高窟前的綠洲中放牧;一些珍貴壁畫被人用膠布粘走,個別彩塑也被偷去;許多洞窟的前室都已坍塌,棧道也幾乎全部毀損,大多數洞窟無法登臨。
原本為繪畫藝術而來的常書鴻開始帶領大家清理積沙、修筑防沙墻、種植防沙林,原本拿畫筆的手開始揮動鐵鍬。同時,常書鴻著手繪制莫高窟全景地圖,調查制定洞窟內容表并臨摹洞內壁畫,為敦煌學研究積累最基礎的資料。
從那時起,常書鴻便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于敦煌的保護與研究之中,艱難地守護著莫高窟的每一件民族藝術瑰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像生根一般,獨守荒漠,一待就是五十年。
常書鴻為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但把一部分被沙土掩埋的洞窟清理出來,將洞窟、塑像統一編號,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還組織修復壁畫,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了一批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臨摹了大量的壁畫精品,多次舉辦大型展覽,出版畫冊,向更多的人介紹敦煌藝術,提高中國在敦煌研究領域的水平。
藍天和黃沙之間,常書鴻將畢生心血都獻給了莫高窟,無怨無悔,盡管他因此失去了許多。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女兒常沙娜也和他一樣,一生致力于敦煌藝術教育推廣,執著守護著敦煌文化的文脈和根基。
演繹敦煌傳奇 父女用作品訴說守護與承諾
在“花開敦煌——常書鴻、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展廳的許愿墻上,常沙娜寫下這樣的留言:“親愛的爸:我終生聽著您的教導要弘揚滲透敦煌的文化藝術。今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了‘花開敦煌’父女作品展,我們又相見了!”
常沙娜自幼與父輩一起守護敦煌文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常沙娜12歲時就隨大人們一起在敦煌石窟內臨摹壁畫,描稿、勾線、著色、渲染、開臉……常書鴻要求她從客觀臨摹入手,一個洞窟一個洞窟地臨摹,并讓她在臨摹中準確把握歷代壁畫的時代風格,理解其內容與形式、民族傳統與西域影響的關系。從那時起,常沙娜就展露出過人的藝術才華。漸漸地,她立下了與父親相同的志向:一生致力于敦煌藝術的保護,守護這一方千年凈土。
1946年常書鴻為了推廣敦煌籌集經費,帶著年僅15歲的女兒常沙娜在蘭州舉辦父女聯展,引起了很大反響,更多人開始關乎寶貴的敦煌藝術。畫展期間,一位加拿大籍猶太女士葉麗華,對常沙娜的才華大加贊賞,并提出愿意資助常沙娜到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附屬美術學校深造。
在波士頓,常沙娜學習了素描、透視、色彩、繪畫、設計、人體解剖、美術史……接受了系統的藝術和文化教育,了解了各種文化之間的聯系,也理清了敦煌佛教藝術與西域絲綢之路文化的淵源。
圖為常沙娜臨摹整理《敦煌壁畫女供養人纈染刺繡披帶圖案分析》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在進步同學的影響下,常沙娜選擇中斷學業,在打工攢好了路費之后毅然回國。1951年春季,常沙娜在協助父親籌辦的“敦煌文物展覽”上,與梁思成夫婦結緣。應梁思成、林徽因的邀請,常沙娜破格成為清華大學營建系助教,并開啟了真正的工藝美術之路。
在林徽因的指導下,常沙娜開始把敦煌的元素用于創作和創造。除了傳統的景泰藍改造,身為年輕教師的常沙娜還參與了首都“十大建筑”的建筑裝飾設計。其中,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頂由于空間跨度過大,一直沒有找尋到合適的設計,她從敦煌壁畫中的藻井圖案獲得靈感,設計出了有唐代風范的圓形浮雕花燈,得到全票通過。1997年,在退休前,她還主持設計了中央人民政府贈送香港特區的大型禮品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
如果說常書鴻通過藝術家的視角打開世人對敦煌藝術的崇敬,那么常沙娜則通過對圖案裝飾元素的解析,讓人能更直觀地認識敦煌石窟蘊含的智慧,每一個局部都令人驚艷。他們倆的藝術作品各具風格、各有特色,共同延續了敦煌的藝術神韻。
傳承敦煌精神 不斷挖掘敦煌文化的當代價值
“花開敦煌——常書鴻、常沙娜父女作品展” 是兩代“敦煌人”對那片神奇土地的一次隔空凝望。
“100年對敦煌的歷史是短暫的,而對父親常書鴻在敦煌的50年人生是凝重而珍貴的。作為常書鴻的女兒,早期曾隨父親在敦煌經歷了難忘的少年時代,與敦煌結下了深厚的情結,是敦煌的風土培育了我做人應有的淳厚;是敦煌的藝術給予了我學習傳統藝術的功底。”常沙娜對記者表示,這批作品能留存至今實屬不易。這個展覽是她對父親的紀念,是對父親訴說自己堅守敦煌的一種承諾,也是希望喚醒更多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圖為常沙娜在許愿墻上留言述說對父親的承諾。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常書鴻和常沙娜他們既有父女之情,也有師徒之誼,更有共同的志向。展覽展出了常書鴻父女二人的油畫、速寫、壁畫臨摹、花卉創作、裝飾圖案設計、服飾設計等200余件作品,貫穿了兩代人在不同時期的藝術經歷,講述了他們共同致力于敦煌事業的熱情。
“常書鴻父女的展覽,充滿了堅韌患難中的溫情,他們的故事讓人們看見時代變遷中藝術家的擔當與情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表示,常書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人以藝術救國的愛國情操,他守護的不只是敦煌,更是守護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宏觀歷史。常沙娜則承襲了父輩的赤誠,將敦煌的藝術和精神,發揚光大到了更多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當中。
“展覽體現的不僅僅是常書鴻、常沙娜父女血脈相親的家風傳承,更是體現了敦煌精神的薪火相傳。”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表示,敦煌只有走進人心才能延續文化的生命,要讓敦煌精神不斷煥發出時代之光, 打造出國際最具活力的敦煌學研究實體和最有影響力的敦煌文化展示與交流平臺。(記者 方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