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痘”西醫稱之為“痤瘡”,認為和雄激素分泌旺盛,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開口處過度角化,痤瘡丙酸桿菌感染四大病因有關。
中醫關于青春痘的名稱就比較多,古籍中有關的有:“面皰”、“酒刺”、“嗣面”、“谷嘴瘡”、“肺風粉刺”等。
關于青春痘的最早的中醫論述在《黃帝內經》: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青春痘臨床非常常見,但并不好治,因為該病與內分泌、生活習慣、飲食等息息相關。
根據皮疹特點青春痘可以分為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西藥一般根據皮疹特點給予抗生素、維A酸制劑、激素等口服或外用,整個治療療程在1-3個月,不過并不是所有患者用西藥都能得到很好的療效,而且抗生素引起的耐藥,維A酸制劑的副作用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因此我臨床上更多的采用中醫療法來治療青春痘,從整體把握患者的體質,同時兼顧到局部的皮疹,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大學中醫教材把青春痘分成三型:肺經風熱、腸胃濕熱、痰瘀互結,分別給予枇杷清肺飲、茵陳蒿湯、海藻玉壺湯治療。
其實這三種分型過于簡單,臨床的情況要復雜的多,如果單純按教材的方法治療,很多患者是治不好的。寒性或寒熱錯雜體質的患者不但不適用這些清熱的方劑,反而要用相反的熱性的藥來治療。
如果一個女性患者前來看青春痘,她的臉上有很多的丘疹、膿皰,但是她很疲勞,怕冷,手腳冰冷,經常拉肚子,胃怕涼,來月經的時候就想拿一個暖寶寶來捂肚子,這是一個寒性體質,我可能就會先用四逆湯或理中丸來治療,先糾正她整體寒性疲勞的狀態,再根據局部的熱像適當加一些透熱的藥。
下面這10首方是我臨床經常用到的治療青春痘的方子:
1、荊芥連翹湯
這是日本一貫堂的一個經驗方,這個方是四逆散+黃連解毒湯+四物湯的組合,一般適用于熱性體質。
患者的痘痘表現為高起的丘疹、膿皰、結節等。體質特點:怕熱,情緒急躁,面部潮紅,眼睛充血,眼屎較多,嘴唇發紅,脈弦數。
陳寶田教授把該方的投藥指征歸納為:上下、表里、三焦的瘀、虛、濕熱邪毒。
2、防風通圣散
“有病沒病,防風通圣”,可見防風通圣散的適用性之廣。
這張方包含了麻黃+石膏+大黃的組合,適用于表里俱實體質。
患者的痘痘比較密集,可表現為粉刺、丘疹、膿包、囊腫、結節等多種類型。體質特點:身體強壯,性格開朗,脾氣急躁,面色暗黑,皮膚干燥,體毛濃密,出汗較少,胃口很好,愛吃肉食,容易便秘,舌紅苔黃,脈有力。
3、十味敗毒散
十味敗毒散是荊防敗毒散的變方,這十味藥大部分是透散的藥。
可以把這個藥方理解成中藥中的“維A酸”,如果痘痘以粉刺為主,或膿頭不易透出,可以考慮服這個方來透散。
4、葛根湯
葛根湯是桂枝湯+麻黃+葛根,適用于偏壯實的體質。
患者的痘痘多見結節、囊腫,有竇道,反復出膿水。體質特點:體格強壯,皮膚偏黑,粗糙,不易汗出,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女性月經推遲或停經。
5、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散是四物湯+五苓散的組合,適用于血虛水盛的體質,女性多見。
患者痘痘表現為丘疹、膿皰等,反復不愈。體質特點:身體虛弱,膚色偏白,面部浮腫,頭暈、心慌,怕冷,手腳冰冷,月經量少色淡,舌胖大苔白膩。
6、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經典方。
患者痘痘顏色暗紅,有硬結,不易消退,或流膿血,紅色痘印較多。
體質特點:可以參考黃煌教授的總結的臉、腹、腿三聯征。
臉:面部潮紅、毛細血管擴張、唇暗舌紫,舌下靜脈曲張;
腹:臍兩側,特別是左下腹充實,觸之有抵抗和壓痛,女性伴有痛經;
腿:下肢皮膚干燥,起鱗屑,小腿容易抽筋,膝蓋以下發涼。
7、溫經湯
溫經湯是吳茱萸湯+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麥門冬湯的組合。
溫經湯用于血虛寒夾瘀的體質,女性多見,痘痘反復不愈。體質特點:瘦弱,有貧血傾向,頭發干枯,手掌煩熱,口唇干燥,時有腹瀉,月經推遲或數月不行。
8、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是肝膽有熱、脾胃虛寒,即上熱下寒的代表方。
患者痘痘可以表現為紅色的丘疹、膿皰等。體質特點:虛弱,容易疲勞,怕冷,手腳冰冷,精神壓力大,伴口干、心煩、失眠,頭汗多,胃怕涼,大便稀。
9、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也是上熱下寒的方子。
患者痘痘表現為紅色的丘疹、膿皰、結節等。體質特點:胃腸道不適,如心下痞脹,惡心嘔吐,容易拉肚子,大便如泥,較臭穢,舌苔黃厚膩。
10、烏梅丸
烏梅丸也是上熱下寒的代表方,與前面2個方劑相比,烏梅丸的體質更為虛弱。
體質特點:患者疲勞感明顯,怕冷,手足冰冷,胃腸功能不好,食欲差,大便不成形,伴有口干口苦,半夜易醒,舌苔黃膩等。
總的來說,治療青春痘的方子一定要從患者的整體體質出發,如果見到一個青春痘患者就給他用“五味消毒飲”或“黃連解毒湯”等清熱解毒的方子,那與西醫“見痘治痘”給予抗生素等治療又有什么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