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時間:2012-06-12 11:00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點擊: 1890 次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根據《內經》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李東垣明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加,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全借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肢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竅通利,外邪不能侮也,胃虛
“內傷
脾胃,百病由生” 根據《內經》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李東垣明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加,“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全借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肢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竅通利,外邪不能侮也”,“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曹運之氣:而百病生焉”·因為脾胃內傷則不能化生氣血,氣血虛弱用內不能維持身心之活動,外不足抵抗病邪的侵襲,故發生各種疾病。 引起
脾胃虛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陽氣不足。如《脾胃論》云: “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具體地講,有四種致病因素;“蒼氣 ‘ 之氣貴清靜,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陰精所奉其人壽,
脾胃不和,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令夏行,陽精所降,謂
脾胃不和,谷氣下流,收抽令行,故其人夭,病從脾胃生者二也”;脾氣之輸精又取決于少陽膽氣的升浮,“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安,故膽氣春升側余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饗泄,腸僻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五味入口,藏于腸胃,昧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沛掖相成,神乃自生,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可見,勞倦傷脾,喜怒過度,飲食失節以及七情耗氣,均可引起脾胃陰陽失調,升降失司而發病。
根據《內經》“陰精所奉其人壽”的理論,東垣特Nil強 I谷氣上升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脾主升清,胃主通降,升清降濁,則氣機調和。脾胃居于中焦,具沖和之性,是氣機升降之樞紐。飲食入胃,化生元氣,
脾胃虛寒,“先翰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升已而降,下物膀脆,行秋冬之令,為轉味化槽粕而出.”脾胃元氣主升,則水谷精微經脾氣轉輸而化生營血向各組織.官轉運,脾胃元氣升已而降,則胃腸消化后的食物殘渣及全身多余的水液經大小便排出體外。而在此升降過程中,脾胃元氣的升是起主導作用的,因而具有更重要的生理意義。
不僅如此,東垣還認為,在脾胃元氣升騰的影響下,腎精得以上奉而髓實骨健(“腎主五臟之精,皆上奉于天·一、主運化以奉升浮"3)肝膽得以條達而氣和筋柔;心肺得以充潤而脈實竅利;隨著脾胃元氣的升騰,津液亦隨氣流行,而全身精血飽滿。可見,脾胃通連上下,有升有降,升則上輸于心肺,降則下歸于肝腎,肝之升發,肺之肅降,心火之下交,腎水之上濟,皆有賴于脾胃的健運,
脾虛吃什么好。只有脾胃健運,升降有序,出入有節,才能維持“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腆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正常功能。 根據套丙經》“陽精所降其人夭臂9論,東垣認為,所謂u}精所降”即脾胃不和,陽氣不足,清陽不升,因而谷氣下流,也就是脾胃氣機的升降失常和清濁失可。清陽之氣不能敷布,污濁之物不能排除,則發病變。東垣指出“胃氣下浴,五臟氣皆亂”。
由于脾陽不升,谷氣下流,郁閉于下焦,氣遏于百脈,即形成陰分氣盛和陽分氣虛的病理狀態。如東垣所說:“大抵陣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一脾病則下流乘腎,……是陰氣重登,此陰盛陽虛之證”。又說:“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余’.這種相對過盛的陽氣既已閉郁于下焦和百脈之中而不能宣發,郁遏過久即變化成為一種病理性的壯火,即所謂“陰火”.陰火亢盛,則乘其土位而更傷元氣,即 “壯火食氣”,“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故日:“相火為元氣之賊”。陰火越升,越盛,則元氣越陷,越虛,脾氣越不升,則谷氣越下流,以致氣血無所化生,臟腑百徽1 _- 1無所養,外邪更易乘虛而入。可見,“虛”和“陷”是“陰火”發生的要有。脾陽下升,元氣虛陷,是脾胃內傷發病的主要病機。
相關的主題文章:
至清代,葉天士倡導脾主思、藏意(責任編輯:admi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