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金庸武俠中的武功
易經,紀曉嵐主編的《四庫提要》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兵法、韻學、算術,以遂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之為說。”,當代著名的易學專家南懷瑾先生說:“《易經》是與人人有關的書”。 金庸,他的武俠小說中處處流露出他對
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造詣和他高雅的藝術情趣。現代人讀金庸的小說,能讀到水墨寫意的中國山水,讀到古風古韻的江南小城,讀到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些中國藝術的絕妙韻味,讀到中國歷史上興亡離合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胸襟,金庸的武俠小說,知識面廣博,不徒以情節詭奇多變取勝,時時在刀光劍影與血雨腥風之間,插入風雅閑適之筆,談醫品酒,說書論棋,佛經道藏,
音樂戲曲,隨意揮灑,異彩紛呈,給人以美不勝收的感覺。
易經與金庸武俠,兩者都是包羅萬象,大千萬物皆納其中,特別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驚人的契合度!
至圣“孔子晚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推崇《易經》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明治維新期間日本曾要求政治家:“不知《易》者,不得入閣”。可見通《易》是讀書人必然要具備的條件!甚至是封官加爵的必要敲門磚。《易》,可謂至雅。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金庸武俠小說
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上至政府首腦要員、文人墨客、學者教授,下至農夫民工小販,從中國到美利堅,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層出不窮的金庸迷……金庸小說,可謂至俗!
所以,當兩者結合,也就是大雅與大俗的聯系,必然可以擦出璀璨火花的。
可惜兩者皆博大精深,所以這里僅僅是截取其中的一部分——易經于金庸武俠中的武功作為論述的重點,雖是一鱗半爪,但“窺一斑可見全貌”,或可由此而見易經與武俠的水乳交融!
《易經》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而有此推出“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方”的主要說法,而金庸武俠中的許多武功或多或少都與之聯系!
太極拳(劍)
《河圖·括地象》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意為天地未分前的太極是混沌一氣,氣分清濁,升降為天地。
張三豐在教導張無忌太極拳時有說過:“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當得機得勢,令對手其根自斷。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倚天屠龍記)其中可見金庸先生的已深得太極之三味!太極混沌不分而為宇宙,而太極拳講究的就是圓滿而不分,以一個有一個的圓圈來演繹太極的連貫,連綿不絕而又不墨守陳規。手隨心意,揮灑方圓!!
兩儀劍法
兩儀,中國古代哲學名詞。出自《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指天地或陰陽。推論出相對者視為兩儀,雖說相對卻又可相互轉換,所以此正和武功之神髓!所以動靜、陰陽、剛柔等皆合武功之形神。
兩儀劍法,武當派兩位高手積數十年之力所創,劍法中有陰有陽,亦剛亦柔。出招時,一人遲緩,一人迅捷,姿勢雖不雅觀,但劍招古樸渾厚,破綻之處實所罕見。斗到緊要處,一人長劍大開大闔、勢道雄渾;一人疾趨疾退、劍尖上幻出點點寒星。清虛、成高兩位道長曾以此劍法刁難令狐沖,因不能陰陽混而為一,還是敗在令狐沖的獨孤九劍之下。(見金庸《笑傲江湖》)
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華山和點蒼兩派的高手也曾用兩儀劍法和反兩儀刀法合攻張無忌,逼得張無忌手忙腳亂。其中的介紹尤為精彩!
華山、昆侖兩派的正反兩儀刀劍之術,是從中國固有的河圖洛書,以及伏羲文王的八卦方位中推演而得,其奧妙精微之處,若能深研到極致,比之西域的乾坤大挪移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更是易理深邃。
兩儀化四象,四象化八卦,正變八八六十四招,正奇相合,六十四再以六十四倍之,共有四千零九十六種變化。天下武功變化之繁,可說無出其右了。
正反兩儀,招數雖多,終究不脫于太極化為陰陽兩儀的道理。陽分太陽、少陰,陰分少陽、太陰,是為四象。太陽為乾兌,少陰為離震,少陽為巽坎,太陰為艮坤。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倚天屠龍記)
在這里金庸簡直就是在炫耀其對周易八卦的理解了,由此也可看出金庸已深諳易經。
降龍十八掌
降龍十八掌,應該是金庸先生著筆最多的武功了,并且招招蘊含著易經的義理。認真地看,原來才知道降龍十八掌的招式居然全部出自易經。
十八掌分別是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鴻漸于陸、潛龍勿用、利涉大川、突如其來、震驚百里、雙龍取水、魚躍于淵、或躍在淵、時乘六龍、密云不雨、損則有孚、龍戰于野、履霜冰至、羝羊觸藩、神龍擺尾。名字的由來如下:
亢龍有悔 易經:乾卦:象曰:上九:亢龍有悔。
飛龍在天 易經:乾卦:象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見龍在田 易經:乾卦:象曰: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鴻漸于陸 易經:漸卦:象曰: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兇;利御寇。
潛龍勿用 易經:乾卦:象曰:初九:潛龍勿用。文章來源: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降龍十八掌是純陽至剛的武功,但剛到極處,又自然而然生出柔來,降龍十八掌的精要之處,全在于運功發力,至于掌法變化卻極簡明。可是同一招在不同的小說里卻又不同的描述,在此就用 “亢龍有悔”為例。
“亢龍有悔”,《易·乾》:“上九,亢龍有悔。”孔穎達疏:“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龍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極則反,故有悔也。”謂居高位而不知謙退,則盛極而衰,不免敗亡之悔。《象》:“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洪七公教郭靖“亢龍有悔”的時候說“此掌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發掌時并不將力道用足,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卻還有二十分,好比陳年美酒,上口不辣,后勁卻是醇厚無比”(〈射雕英雄傳〉)。這里主要說的是“亢”,畢竟當時的郭靖熱血方剛,剛好還處于人生最鼎盛的階段,身體蘊含著無限的潛力,所以能盈而久!!
喬峰錯手用“亢龍有悔”把假扮段正淳的阿珠的時候,他只恨不得令自己在世界上完全消失,換來阿朱能多活片刻!他腦海中全是當年師父的話。“亢龍有悔,在易經中就是說,一個人太要強,太出眾,天地必妒忌之,則為亢龍,上不能翱翔云霄,下不能潛伏水底。必為‘有悔’。你個性太強,必成絕代之英雄,但怕有‘有悔’的一天。”(〈天龍八部〉)
唉,亢龍有悔,亢龍——有悔!這里絕對是最有深意的描述,以武功招式來正面直接渲染出喬峰的悔意!!金庸別有深意可謂用心良苦,久而亢極,欲罷不能,必致差錯,雖有悔而不能回天重來。但是這個“亢龍有悔”卻能暗合喬峰的回天乏術,懊悔、痛心!這里的易經的應用,絕對能讓人有拍案叫絕的沖動,卻又不免陷入喬峰那澎湃的痛苦中。
同一招,在不同的場景中,卻能烘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意境,易經的作用真的是不可磨滅,那也應該是金庸受關注喜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此外,還有許多的武功有關于易經的
四象掌:咱們峨嵋派的四象掌圓中有方,陰陽相成,圓于外者為陽,方于中者為陰,圓而動者為天,方而靜者為地,天地陰陽,方圓動靜,似乎比這正反兩儀之學又稍勝一籌(〈倚天屠龍記〉).
乾坤大挪移,直接取乾坤兩字為名字。
《九陰真經》作者黃裳之名亦出自于易經《坤》卦卦辭。
甚至在〈笑傲江湖〉中,風清揚講授劍法的第一句話,就是以易經八卦開始的
…………
難于枚舉
恩,由于金庸先生將易經的精髓深深地融進小說中,特別是武功當中,提高了書中的品味,傳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深沉思考,而使小說耐人尋味,韻味流長,讓一批又一批的讀者拜服在小說中,也使很多學者孜孜不倦地研究其博大精深!